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第9课《说“...

更新时间:2022-05-13 浏览次数:23 类型:同步测试
一、  
  • 1.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lǎng)     (sī)杀     (shòu)猎     金榜(tí)名 B . (zhé)本       窸(sū) (ān)装          (shì)犊情深 C . (wéi)杆     (ruò)大     (zháo)陆     前(jù)后恭 D . 岿(kuī)然      (pí)邻       装(zhēn)     (jìn)若寒蝉
  • 2. 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
    A .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B .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真理),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C . 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 .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 3.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 . 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 . 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 , 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儿。” D .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这篇文章的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把“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 B . 从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以后就逐渐腐化,而且缺乏变化。 C . 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自然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语义的研究。 D .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①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②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

    ③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

    ④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

    ⑤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⑥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A . ①④⑥③⑤② B . ③⑤②①④⑥ C . ④⑥②⑤③① D . ⑥③①②⑤④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代绘画继续发展。城市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①    由于帝王将相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使绘画艺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朝廷在宫内设立了翰林图画院,以绘画考试吸收画家,    ②    。“院体画”的特点是严密精细,注重法度,作品多供帝王( ),( )多为山水、花鸟。宋徽宗赵信身为帝王,擅长书画,是“院体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花鸟画尤为突出,风格工整艳丽、高贵优美,流传下来的作品有《芙蓉锦鸡图》等。同时,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也大量出现,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举世闻名。宋代的大画家李公麟,    ③   ,他画的人物能从外貌上区分身份、地域和性格特点,现存作品有《免胄图》等。米蒂、米友仁、赵伯驹、李唐、马远、夏主等以山水画、花鸟画闻名。李唐、刘松年、马远、夏主被称为“南宋四家”。马、夏二人创立“水墨苍劲”的画风,善于利用画面的空间,表现( )。在花鸟画方面,宋代还兴起了以梅、竹、兰、菊为题材的“四君子图”,这些画借景抒情,表现画家美好的情操和高雅的( ),代表画家有文同、苏轼、郑思肖、杨无咎等。

    1. (1)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由于帝王将相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因此使绘画艺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B . 帝王将相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绘画艺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C . 帝王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使绘画艺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D . 由于帝王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使绘画艺术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2. (2)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观赏     体裁     画外之意     品位 B . 观赏     题材     画外之意     品味 C . 观看     题材     景外之景     品味 D . 观看     体裁     景外之景     品位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7.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林庚: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十足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林庚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读物理。两年后,先生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割舍,于是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

    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

    不几日,先生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作中独树一帜。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1933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北。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1934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战火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仍不忘硝烟弥漫的北国。

    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全面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等,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

    先生决意摒弃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地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有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

    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先生却不以为意,仍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0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

    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

    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先生蔼然颔首。

    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6个中秋。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表出了一丝微笑。

    “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

    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的家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这和后文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 B . 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C . 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D . 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西游记〉漫话》代表了明清小说研?究的最高成就。
    2. (2) 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3. (3) 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学文学,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