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 | 整地工具 | 中耕工具 |
夏朝 | 耒、锛、铲、斧 | 锄、博 |
商朝 | 耒、锛、铲、锸、斧、析 | 铲、博 |
西周 | 耒、锛、铲、锸、斧、析、援 | 铲、罅 |
时间 | 人口(人) | 人均土地(亩/人) |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 27355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 102750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 208095796 | 3.56 |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年代地域 | 西汉元始二年 | 晋太康元年 | 唐天宝元年 | 宋元丰三年 |
北方 | 965 | 149 | 493 | 459 |
南方 | 111 | 65 | 257 | 830 |
年代 | 门面(间) | 地基(进) | 价银(两) |
康熙五十六年 | 1 | 3 | 247 |
雍正元年 | 2 | 2 | 280 |
乾隆十二年 | 1 | 2 | 270 |
乾隆二十二年 | 1 | 2 | 450 |
乾隆二十六年 | 1 | 2 | 540 |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材料三: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