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泉州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

更新时间:2022-04-19 浏览次数:9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50 题,每题 2 分,共 100 分)
  • 1.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以下不能体现隋唐宋“开放性”的是(   )
    A .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B . 唐太宗推行“独爱如一”的民族政策 C . 宋代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D . 隋唐实行科举制
  • 2. 唐朝时妇女喜化“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这样描写“啼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材料反映了唐朝(   )

    ①城市商业繁荣   ②民族之间交融   ③社会风气开放   ④诗歌创作丰富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3. 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下列与材料所描述的景象相关的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③选贤任能、虚心纳谏   

    ④科举制度的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4. 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 73 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 56 人,占 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 11 人,占 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 6 人,占 8.22%。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B . 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C . 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 . 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
  • 5. 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主流文学形式各不相同,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中诗歌在唐朝极度繁荣,为后世留下了三百多首著名的诗篇,其重要原因是(  )
    A .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培养了大批人才 B . 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 C .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D . 李白的天赋和个人努力
  • 6. 下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

    公元 626 年

    公元 630 年

    公元 641 年

    公元 649 年

    即皇帝位

    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

    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崩,葬昭陵

    A . 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B . 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C . 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 D . 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
  • 7.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三也。”这三级完成的时间段分别是(   )
    A . 西周、隋唐、两宋 B . 秦汉、东汉、隋唐 C . 秦汉、隋唐、北宋 D . 西周、秦汉、北宋
  • 8. 《旧唐书·崔融传》中记载:“天下诸津(指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材料反映的景况是(   )
    A . 海外交通发达 B . 商品交流繁盛 C . 中外交往密切 D . 社会风气开放
  • 9. 唐代社会各阶层包括女性都爱好体育。唐高祖爱下围棋,唐太宗是射箭好手,唐玄宗不仅是马球能手,还爱好围棋、斗鸡、打猎等,很多皇帝都爱好马球。大诗人杜甫曾是足球爱好者。这反映了,唐朝(   )
    A . 君主专制加强 B . 崇尚重武轻文 C . 社会经济繁荣 D . 社会风气开放
  • 10. 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的长安城相比,“安史之乱”后(    )

    A . “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 . 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 . 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 . 官府逐渐失去对长安城的有效管理
  • 11. 唐朝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历史事件是(   )
    A . 遣唐使来华 B . 玄奘西游天竺 C . 文成公主入藏 D . 鉴真东渡日本
  • 12.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两首唐诗主要反映了(   )
    A . 体现出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尚 B . 反映出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的景象 C . 展现了唐朝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D . 说明唐政府迫使少数民族汉化
  • 13.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 . 玄奘西行 C . 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D .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 14. 中日山水相连,中国文化对日本有深远影响。从 646 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最能反映下列五幅图片信息的诗句是(   )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日本使用的文字 唐朝长安城 日本平城京
    A . 洛阳家家学胡乐 B . 冲天香阵透长安 C . 千金散尽还复来 D . 唐风洋溢奈良城
  • 15. (2021·深圳二模) 唐玄宗是出色的作曲家,他立足于传统的清商乐,对佛曲《婆罗门曲》进行改编,形成了千古传颂的唐乐舞的杰作——《霓裳羽衣曲》。这主要体现出唐代(   )
    A . 皇帝安于享乐 B . 民族关系和睦 C . 文化兼容并包 D . 奢靡之风盛行
  • 16. 汉代时人们将输入中原的物种冠以“胡”字,如胡麻、胡瓜、胡椒、胡萝卜等:到了唐代,则通常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唐朝与汉朝习俗迥异 B . 唐朝崇尚西洋文化 C . 唐朝时关闭丝绸之路 D . 唐朝对外交往扩大
  • 17. (2021七下·东坡期末)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 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 . 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C . 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 . 安史之乱导致唐诗的衰微
  • 18. (2021·北京) 有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够延续,这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材料中的“这项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灵渠 C . 大运河 D . 长城
  • 19. (2021七下·大同期末) 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如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更迭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方框①内应填入(   )

    A . 汉朝 B . 明朝 C . 五代十国 D . 清朝
  • 20. 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也曾有过一些山河破碎、战乱不止的“乱世”。下列“盛”和“乱”历史大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文景之治    ②开元盛世    ③光武中兴    ④安史之乱    ⑤贞观之治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③⑤②④ C . ①⑤③②④ D . ③①⑤②④
  • 21. 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制其钱谷”措施的是(   )
    A . 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 . 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 . 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 . 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 22. (2019·江都模拟)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下列我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大统一的朝代不包括(    )
    A . 秦朝 B . 隋朝 C . 元朝 D . 宋朝
  • 23. 下表所示的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6%

    15%

    4%

    17.2%

    24.5%

    46.1%

    A . 主流思想的变更 B . 制度变革与创新 C . 国家统一的实现 D . 社会经济的发展
  • 24. 北宋时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北宋用人“大率以文词进”有利于(   )
    A . 强化中央集权 B . 加强边疆地区管辖 C . 分割宰相权力 D . 禁锢思想监视官民
  • 25. 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迈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成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
    A .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 . 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 . 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 . 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 26. 南宋时《朱子语类》记述:“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材料中作者认为(   )
    A . 强干弱枝是北宋溃败的主要原因 B . 积贫积弱是北宋时期的重要特征 C . 加强中央集权是王安石变法的构想 D . 分化兵权导致地方财政困难
  • 27. 在唐代很难做到“读书破万卷”,到了宋代就容易多……宋人对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也可以比较顺利地展开,从而迅速提升文化水准。这样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A . 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B . 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 C . 印刷技术的新发展 D .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 28.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
    A . 分散知州的权力 B . 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 . 超越知州的权力 D . 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 29. 唐朝中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农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B . 科举制的发展 C . 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 D . 寒门庶族的兴起
  • 30. 下表观点为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   )

    观点

    观点来源

    锐旅怀忠节,群胡窜北荒。坚冰消巨浪, 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撰《北征回銮诗》

    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

    苏轼《东坡应诏集》卷一策略二,作者为北宋中期文学家、高级官员

    以屈辱换取苟安

    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 1941 年

    对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历史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 2008 年

    A . 认识历史并没有确切定论 B . 时代背景决定了历史评价 C . 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D . 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
  • 31. “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 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下列观点客观反映材料内容的是(   )
    A .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 . 维持长期和平,但削弱了宋的军事力量 C . 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 D . 北宋在战败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签订的
  • 32.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
    A . 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B . 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C . 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D . 延续双方和平局面
  • 33. 下表反映出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政权存续

    战争持续时间

    辽(916—1125 年)

    宋辽—25 年

    宋(960—1127 年)

    宋夏—不到 10 年

    夏(1038—1227 年)

    辽金—11 年

    金(1115—1234 年)

    宋金—16 年

    A . 政权并立,长期和平 B . 战乱不断,民族交融 C . 重文轻武,相对稳定 D . 时战时和,关系紧张
  • 34. (2021·青海) 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 小李同学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辽宋夏金历史时归纳了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以下归纳的主题正确的是(   )
    A . 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35. (2021·山西) 下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 . 农业生产 发展 B . 海外贸易的兴盛 C . 民族矛盾的缓和 D . 民族文化的交融
  • 36.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  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邺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 .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 .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C .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D .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 37. (2020七下·孝义月考) 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 . 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 . 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 . 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 . 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 38. (2018七下·兴化期中) 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是(    )
    A . 重农抑商 B . 重文轻武 C . 和亲会盟 D . 闭关锁国
  • 39. 下列能正确映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   )
    A . B . C . D .
  • 40. (2017·东营)

    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 . 卫青北击匈奴 B . 岳飞抗金 C . 文天祥抗元 D . 戚继光抗倭
  • 41. 北宋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南宋的只有“残山剩水”。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作者的主观意识 B . 宋代重文轻武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南宋偏安一隅
  • 42. “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四……。”签署此盟书的双方是(   )
    A . 辽与北宋 B . 辽与南宋 C . 西夏与北宋 D . 金与南宋
  • 43.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认为:“10 世纪、11 世纪、12 世纪的后起少数民族,也强烈地被中原文明所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原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中原文明。”材料描述的是(   )
    A . 秦汉时期 B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 . 隋唐时期 D . 辽宋夏金元时期
  • 44. 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   )
    A . 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 . 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C . 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D . 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 45. 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A . 匈奴、契丹 B . 匈奴、女真 C . 吐蕃、女真 D . 吐蕃、契丹
  • 46. 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
    A . 对边疆统治加强 B . 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 . 经济文化的繁荣 D . 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 47. (2021七下·赣榆月考) 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
    A .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 丝织工艺的精湛    C . 垦田面积的扩大 D . 长安城规模宏伟
  • 48. 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素雅温润的唐代某种瓷器,这首诗由衷赞美的是(   )
    A . 黑瓷 B . 青瓷 C . 白瓷 D . 唐三彩
  • 49. 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说:“梁祖起于宛朐群盗之党,已而挟听命之唐,鞭挞天下,以收神器,亦可谓一时之奸雄。”“梁祖”指建立后梁的朱温,“群盗之党”是指(   )
    A . 隋末农民起义军 B . 安史叛军 C . 黄巢起义军 D . 李自成起义军
  • 50. 唐朝“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以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现象反映出唐朝社会风尚怎样的特点(   )
    A . 奢侈浪费 B . 单一保守 C . 繁荣创新 D . 多元开放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