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 8 ...

更新时间:2022-04-21 浏览次数:353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社戏》(节选),回答问题。

    ①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②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③“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④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⑤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柏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⑥“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⑦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

    ⑧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⑨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⑩“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⑪“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⑫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⑬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⑭“豆可中吃呢?”

    ⑮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⑯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⑰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⑱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有改动)

    1. (1)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
    2. (2) 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双喜的形象特征。
    3. (3) 简要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特色。
    4. (4) 选出对选文的内容解读错误的一项(   )
      A . 选文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写主要内容的。 B . 第⑤段“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里“八癞子”加上引号是表明特定称谓。 C . 选文中的六一公公是一位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老人,并不是真的小气。 D . 选文主要是以小时候的鲁迅的视角来记录这些人和事的,所以显得很真切。
    5. (5) 说说选文结尾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 2. 非文学作品阅读

    “土得可爱”的中国年画

    ①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的。随着绘画技艺的不断普及和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年画逐渐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品,进而成为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②年画的内容从最初的门神扩展到人物、历史典故、风土民俗、福娃、鲤鱼等多种题材,制作技艺也衍生出木版、水彩、扑灰、胶印等多种形式。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过年的习俗。

    ③在各地年画中,以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最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其中,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一版一色的特点,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不失清雅,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⑤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取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等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其中一大题材便是我们常见的胖娃娃。

    ⑥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洋溢着浓厚而淳朴的乡土气息。它是真正的农民画,体现了我国北方农民粗犷、奔放、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与高尚道德情操,反映了他们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健康的审美情趣。

    ⑦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构图讲求对称,主次分明;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⑧年画不仅是春节时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更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其中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则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画家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相结合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⑩在收藏成为时尚的今天,年画也以其浓郁的装饰性和观赏性,成为收藏者们的热门藏品。在我国传统年画中,以下五类最值得收藏:一为神像,以门神最为常见,还有财神、灶王、关王、八仙等;二为吉祥图案,如状元及第、吉庆有余、连生贵子、群仙祝寿等;三为历史人物及故事,如桃园结义、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四为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群英会,《西厢记》中的红娘传书、花园相会等;五为市井风俗,如春游图、赛龙舟、摇钱树、聚宝盆、老鼠娶亲、鲤鱼跃龙门等。这些年画题材丰富,画面或质朴可爱或精致生动,或粗犷豪放或雍容典雅,彰显着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 下列关于“中国年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年画始于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表达喜庆审美情趣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B . 年画的内容题材多样,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所有地区过年的习俗。 C . “中国年画四大家”为桃花坞年画、杨柳青年画、杨家埠年画和绵竹年画。 D . 四川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构图讲求对称,主次分明。
    2. (2) 说明文或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需方法得当,条理清晰。下面是小宁和小波在阅读文章后的讨论,请完成他们的对话。

      小宁,我有个疑惑:③-⑦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呀?

      小波,这五段采用先总后分的顺序,说明了的特点。

      我发现,第③段列举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是呀,还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我明白了。我还发现,第⑨段中的画线句不够简洁,“最早”这个词显得有点多余,应该删去,这样更符合说明文语言简洁的特点。

      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不能删去,因为

  • 3. 文学作品阅读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①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燃放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③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④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日“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⑤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了一种奢侈。

    ⑥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⑦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⑧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⑨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有改动)

    1. (1) 文章开头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
    2. (2) 本文叙述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3. (3) 仔细阅读全文,仿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出处

      情感

      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相关内容

      分析表达效果

      示例:《安塞腰鼓》

      赞美

      抒情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安塞腰鼓让世界变化之快、之大,语势充沛、节奏鲜明,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消失的年声》

      “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

    4. (4) 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 4. 阅读鉴赏

    燎疳

    田静玮

    我的家乡宁夏过完春节,还有个很重要的习俗,那就是“燎疳”。离开家乡十多年没有燎疳了,但仍会永远记着家乡每年正月二十三燎疳的热闹场景。

    听老人们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烈火烧烤,才能祛除病毒消灾。燎疳也是为了把这一年身上的晦气全都吓跑,可以求得祛病免灾,五谷丰登。

    每年到正月二十三这天,我们一群群男娃女娃就早早地背上背篼或拿上绳子上山割干柴,我们争着抢着,生怕自己割的少了,山坡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热闹而开心。我们把割回来的成捆的萵草,高高地堆放在大门前面,每家门前都如一座小山一样堆放着,娃娃们会高兴地跑来跑去看,比谁家的柴草多,人们都相信谁家的柴多,烧得旺,谁家今年就一定会旺盛顺利。这些美好的心愿,促使人们把燎疳看得如此重要。

    在燎疳这天的晚饭就是吃“搅团”,每家都会用燕面或荞面缠一大盘搅团放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或蒜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得那么香。老人们说,“搅团”会把疳病缠住,不让它再祸害人,也意味着一家人团圆祥和。吃完搅团,娃娃们就都急切地盼望太阳公公早点下山,天早点黑,大家就可以热热闹闹地燎疳了。

    终于等到天稍黑一点,人们点燃一串鞭炮“噼噼啪啪”地响过之后,燃起门前堆放的柴,火焰闪动着扭着身子熊熊地升腾起来,娃娃们看到第一家的火,都跑着,兴奋地喊着“燎疳了,燎疳了”,一个个跑到火堆前。娃娃们就像脱缰的野马般任由他们来欢闹跳跃。火越烧越大,火苗升起三四米高,干柴烧得“叭叭”地响,火光在黑夜如展翅的火凤凰在飞翔,照得人们挂满笑容的脸红彤彤的,年龄小的或者像我们这些女娃娃不敢跳,围在火堆边上羡慕地看着胆大的娃娃跳。这些胆大的全铆足了劲儿,争着抢着,像跳远一样撒开腿跑得欢欢的,借助惯性“嗖”地一下像猴子一样一跃而过,他们还会比谁胆大谁跳得精彩,那种满足和自豪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有时候娃娃们急不可待地会乱了秩序,同时相向而跳,“砰”的一下撞在火堆里,尽管会迅速地爬起躲开,但还是会免不了烧焦眉毛头发,甚至会烧烂衣服,但谁也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反而会相互取笑,仍然兴高采烈地跳着。那一阵阵笑声传遍整个村子,伴随着那一堆堆摆动着身子舞动燃烧的红晃晃的火焰,整个村子在沸腾着,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一年之中,也只有这个夜晚,是如此的红火,如此的喧闹。火渐渐地烧小一些,我们女娃娃才敢怯怯地跳过去,小孩子也会由大人抱着跳。等这家的火堆烧小了,娃娃们都会成群结队地赶去另一家跳跃,那红红火火的火堆吞噬着吵闹的黑夜。每次扬起火花,娃娃们还要大声齐喊:“荞麦花”,“燕麦花”,“豆子花”……

    那扬起的火花,在黑夜里盛开着,在空中荡漾着,真的像一朵朵庄稼开的花儿那么艳丽迷人。人们都说,喊的花儿扬起后哪种红,就说明今年这种粮食会大丰收,娃娃们也似乎相信喊得好也会带来丰收,于是更会放开嗓门大声地喊叫,那叫声此起彼伏,如山歌一样美妙动听地在村子里回荡着,看着这红红火火的火花儿,人们都相信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当火花四处落下,留下的火星,娃娃们又会蹦蹦跳跳地用脚踩灭,以防引发火灾。等地上没有一丁点火星时,这时燎疳活动才宣告结束,娃娃们才会带着开心与快乐依依不舍地回家。燎完疳,也意味着年过完了,过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人们再不能闲散了,打工的人又要出门开始找工作了,种地的人也开始忙春耕了。

    时间匆匆而过,自从远嫁他乡,就再也没有经历家乡燎疳。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

    (选自《短文学》)

    1. (1) 民俗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课文《社戏》描绘的是鲁镇的民俗,请阅读全文,仿照示例,将“燎疳”这一民俗活动做一个全面而简单的介绍。

      [示例]社戏是鲁镇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演出的戏。每到春赛的那几天,大人们都会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搭一座戏台,从早到晚都会上演精彩的戏文,比如有蛇精、跳老虎的表演,台下还有卖豆浆的,非常热闹。

      燎疳是

    2. (2) 根据示例,完成表格中对另一个句子的旁批。

      句子

      旁批

      示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或蒜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得那么香

      旁批:一家人吃“搅团”要“用辣子醋汁或蒜泥汁蘸上”,充满了当地的特色;“津津有味”把家人吃的场面描绘了出来,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作者通过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等动作、心理描写,把孩子天真可爱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富有画面感,侧面写出了“搅团”的美味。

      有时候娃娃们急不可待地会乱了秩序,同时相向而跳,“砰”的一下撞在火堆里,尽管会迅速地爬起躲开,但还是会免不了烧焦眉毛头发,甚至会烧烂衣服,但谁也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反而会相互取笑,仍然兴高采烈地跳着

      旁批:

    3. (3) 有人认为,作者在写燎疳之前还写的割干柴、吃“搅团”等与主题无关的习俗可以删去。你赞不赞成?请写出理由。
    4. (4) 《社戏》在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本文也写道:“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你品析两文结尾情感表达的异同。
  • 5. 阅读鉴赏

    春的锣鼓

    乔忠延

    ①春,是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是从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黄灿灿的迎春花吗?不是,一枝独秀的迎春花,犹如从天地间穿过的第一只燕子,传递的仅仅是春将要到来的消息。是从漫山遍野红艳艳的山桃花吗?不是,芬芳竞艳的山桃花,犹如杨树梢头叽叽喳喳的喜鹊,那已是春盈满天地间的捷报。那春到底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我固执地认为,从大年的威风锣鼓猛然爆发、齐声轰鸣,春便苏醒、便起步、便奔涌……

    ③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春和我一样,都是贪睡的孩子。一旦入睡,就久久享受着酣梦,迟迟难以苏醒。那时,妈妈在枕头边摆好过年的新衣服、新棉帽,还有小鞭炮,可我就是赖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忽然,我的眼睛灿亮,我一跃而起,穿上衣服,飞跑出去,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一下就能飞出好远。让我眼睛灿亮、一跃而起的,正是那翻江倒海般轰鸣的威风锣鼓。

    ④威风锣鼓,是我家乡山西临汾特有的打击乐。乐器很简单,就四样:锣、鼓、钹、铙。敲打时,鼓居中,铙、钹在鼓的四个角,锣围在外圈。这样组合在一起,演奏成一曲,能够迸发出惊心动魄的声威。有人描写过,如霹雳轰鸣,如暴雨倾盆。可我总觉得还不够劲,那锣鼓声,比霹雳还要威武,比暴雨还要狂猛。那气势,不是山呼海啸,胜过山呼海啸;不是石破天惊,胜过石破天惊。那锣鼓能长劲,那锣鼓能生威,能让懵懵懂懂的我奋然跃起,奔跑开来,跑向村正中的大院,随着激昂的声响,和村里的老老少少欢天喜地度过万象更新的大年初一。

    ⑤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汾河两岸的先辈们为何能缔造出威风锣鼓,并且用威风锣鼓激活每年这最重要、最隆盛的新春佳节。或许是我居住在黄土高原的缘故,春节来临时却没有一点点春天的气息。冰封河山、寒凝大地。正因为如此,我才一厢情愿地认为春和那个儿时的我一样,正在被窝里贪睡。需得猛击一掌,需得大吼一声,才能惊醒春,春才会迎着寒冽的西北风起步,奔走,直至奋跑,跑进万紫千红,跑进林茂禾盛,跑进五谷丰登。而如这一掌猛击、一声大吼一般,见气势、具活力的,无疑就是先辈们缔造的威风锣鼓。

    ⑥曾经沾沾自喜,以为破译了威风锣鼓蕴含的奥秘。然而,自从威风锣鼓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不得不重新鉴赏感悟其中的丰饶真谛。再观看锣鼓表演,耳边震荡的是多变的鼓点,胸中翻腾的竟然是李白的诗句,要么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要么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要么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风起,壮思飞,长风破浪,直挂云帆,这才是威风锣鼓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

    ⑦我曾经盯着被誉为鼓王的程三洪,用他打鼓的姿态解读威风锣鼓魅力的内涵。他那眼时睁时闭,臂时舞时停,腿时起时伏。我蓦然领悟,威风锣鼓的声威交织着多种力量,使用的是心力,张扬的是外力,积蕴的是内力,下压的是重力,上翘的是弹力,浑身喷射的是爆发力。毫无疑问,只有将精气神集于一身,融为一体,才能击打出波澜壮阔的声威。

    ⑧喜滋滋、笑盈盈的家乡儿女吃过阖家团聚的年夜饭,喝过人寿年丰的喜庆酒,一开大门,新年光临。信心满满的乡亲们早已挎着鼓,举着钹,持着锣,擎着铙,呐喊着飞步奔上场来。脚跟站定,双槌敲击,盈耳的全是滚滚春雷!

    ⑨在惊天动地的春雷声中,春草在萌动,春水在融冰,春在苏醒、奔涌,和着人们众志成城的热浪欢悦地奔涌,奔涌!

    (有删改)

    1. (1) 在作者笔下,威风锣鼓具有哪些魅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 (2) 作者为什么觉得春天是从威风锣鼓的齐声轰鸣开始苏醒涌动的?
    3. (3)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4. (4)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春节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全民参与,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像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晃过。

    戏台下,男女老少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全是陶醉的模样。小孩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种零食,也给活动增添了几分热闹。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记得有一次,我和小姨早早拿着凳子占了最佳位置,我们坐在前面看,后面有站着看的,还有踩到凳子上看的。小姨的对象也来了,他一会儿给我们买糖葫芦,一会儿给我们买炒花生,“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直到小姨说:“行了,坐下看戏吧!”他便坐在小姨的身边,一边看戏,一边看小姨。他的手还会偷偷牵一下小姨的手,然后两个人甜甜蜜蜜地笑笑。

    ⑤每当看戏时,我的视线穿越拥挤的观众,落到戏台上,眼里的景象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耳边响着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我最喜欢俏滴滴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机灵,很惹人爱;还有花脸的唱腔,气韵颇有慷慨,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

    ⑥我的母亲曾经唱过几年戏,我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欢戏曲。有一次,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王宝钏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圆,表情生动,非常有感染力。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演员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⑦我的兴趣,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⑧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恋。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看一场年戏。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

    1. (1) 文章一开头就说:“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热闹”“欢腾”的。

      看戏前,大人小孩们奔走相告→看戏中,→戏台下,→戏台上,;偶尔出现“奇幻效果”

    2. (2) 补全对话。

      小文:文中语句生动,富有表现力。如,“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中“大片大片”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

      小宇:“戏台下,男女老少伸长脖子……小孩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

      这段描写非常精彩:

    3. (3) 有人说,本文的最后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中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蕴含着相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4. (4) 这篇文章作者在微博发出后,引来不少读者跟帖。你的童年,一定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请你以丙的身份发一则帖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体验。

      甲:读到这篇文章,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村里戏台看“高甲戏”的情景……

      乙: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故乡端午看“龙舟赛”的事,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丙: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吴伯箫

        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吧!小小的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吧,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观众不少啊:阖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弛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孟春雨霁,滑澾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暾,或披着晓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

        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而要骑马出去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吧,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羸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吧。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

        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肠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一九三四年三月,青岛。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注释】斩将搴qiān)旗:杀死敌方将领,夺取敌方的旗帜。

    1. (1) 作者围绕“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2. (2)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文中“端阳访友,骑马赏景”这件事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 (3) 文章的语言给人以节奏明快与典雅之感,你认为文章是如何达到这两种效果的?
    4. (4) 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文章表达的主旨与《灯笼》有什么相似之处?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市声拾趣

    张恨水

        ①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②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琪林,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③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有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④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⑤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饨的,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声音宏亮,极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丢了我两把勺。”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感知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市声就是指街头小贩的吆唤声。 B . 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否则它就不吸引人了。 C . 作者描述了小孩子喜欢学小贩的吆唤声,是为了批评孩子们不懂生活情趣。 D . 作者能融入北平的普通市民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不同的趣味。
    2. (2) 第③段中“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句场景描写有何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 (3) 好的语言能在实际运用中引发心理共鸣,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吆唤声,作为一个口头广告语,也有这样的效果。结合语境,分析下面语句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力。(任选一句)

      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

    4. (4) 作者笔下的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为什么又在第④段描述了“既凄凉,又惨厉”的卖硬面饽饽的吆唤声?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角梅

    刘成章

        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图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天天都给它们浇水,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派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对它几乎不抱什么希望了,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于是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的面前叹喟,皱眉,甚至责骂。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的可怜兮兮的枝叶间,第一次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而且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又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关于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做出拼命的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它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和生气,非常生动地展示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它像憋屈了好几年的毛毛虫,终于要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嬗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个妙龄女子的脸,静静地望着我,她的身子还隐在墙后,恍恍惚惚似真似假,是邻家的客人吗?我终于从迷惑中清醒过来,看清那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⑨生命,真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奥秘和潜能的。

    (选文有删改)

    1. (1) 本文的第②~⑤段写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3. (3) 请从描写的角度和修辞手法两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4. (4) 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文尾句中“奥秘和潜能”的理解。
  • 1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呢喃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呢喃,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1. (1) 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
    2. (2) 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的妙处。
    3. (3) “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 (4) “村民习惯了关门”,你赞同村民的这种做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珠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1. (1) 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2. (2) 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
    3. (3) 第④段中加粗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 12.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1. (1)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说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2. (2)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3. (3) 画线的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 13. 非文学作品阅读

    在这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日子里,你准备着手策划一次家庭出游,目的地选在了西溪湿地。在浏览官方公众号时,你发现湿地公园现在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西溪花朝节,对于“花朝节”这个节日你知之甚少,于是在网上通过查阅浏览到了以下资料:

    材料一:以花为名:这个曾与中秋节齐名的重要节日,如今为何少有人知?

    她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日期最不固定的全国性节日之一,她曾经赫赫有名可与中秋齐名,但近代以来却迅速衰落,她就是花朝节。

    花朝节,也叫花神节,是一个以花为名,体现人们花.神信仰的节日。说到花,今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观赏,但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花代表着生命的孕育与轮回,象征着人与万物的生老病死。相应地,神格化的花神也就主管着农作物的收成好坏,甚至是人们的生老病死。

    花朝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里日期最不固定的节日之一。花朝节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不过正式作为一个节日确定下来,应该是隋唐时期。唐朝的花朝节定于二月十五日,和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并称为“月半节”。故民间常将花朝节与中秋节并称,有“花朝月夕”之说。后主李煜那首著名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春花,其实也是指花朝节。所以说,二月十五日,这应该是官方确定的花朝节的正日子。现在咱们《辞海》《辞源》这些书里,用的也还是这个说法。

    不过既然是民俗,那什么时候过、怎么过,就不完全由官方说了算了。花朝节发展到后来,南北各地的日期就有了挺大的区别。比如浙江、东北的一些地方,是二月十五过花朝节;北京、江苏一些地方在二月十二;南方的广西甚至有二月二就开始过的。

    那同样一个节日,为什么日子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就与气候有很大关系。花朝节以花为名,那赏花肯定就是重要的节俗活动。但各地因气候不同,花期早晚有异,所以过节的日子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所以一般来说,南方比北方要早几天过花朝节。另外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也有关系,比如山西一些地方二月二过花朝节,这可能与当地节俗形成的时候处于历史上的温暖期有关。

    花朝节以花为名,各种与花有关的节俗活动自然是少不了的。花朝节的正式确立是在隋唐时期,不过这个时候的花朝节,还是局限在上层文人雅士圈子里的一个相对小众的节日。当时,文人雅士们每逢花朝节,便会聚集在一起,寻一处美景,饮酒赋诗。比如大诗人白居易在《祭崔相公文》中,就回忆了与崔敦、元稹、刘禹锡等好友,于花朝节的杏园中,“或征雅言”“或命俗乐”,其乐融融的画面。

    到宋代以后,随着市井文化的发达,花朝节也逐渐由精英阶层扩散到了整个民间社会。许多花朝节的习俗,也都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形成的。既然是百花的生日,又时值仲春,踏春出游,顺便赏花、扑蝶自然是应有之义。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里这样描述当时的赏花盛况: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湖门外,庆乐小湖等园,嘉会门外包家山、王保生、张太尉等园,玩

    赏奇花异木。最是包家山桃开浑如锦障,极为可爱。可见花朝节踏青赏花本是古已有之的习俗,一直延续至清朝,所以在有些地方,花朝节也被称之为“踏青节”。繁花似锦自然引来彩蝶纷纷,赏花的同时,扑蝴蝶自然也就成了配套的活动了。清嘉庆年间《如皋县志》记述:“十五日花朝名扑蝶会,好事者置酒园亭,或嬉游郊外。”能被县志收录,显然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活动了。

    前面说道,花神是掌管人间的生老病死以及作物收成好坏的。花朝节既然是花神的生日,那么信众们自然少不了要去庙里拜上一拜的。比如在清朝的时候,每年的花朝节,各省都建有花神庙进行祭祀,参拜人数很多。花神祭祀的贡品主要有各种时令鲜果。人们还将家里裁剪衣服剩下的小布片绑在树枝上,祈祷丰收。清代顾禄在《桐桥倚棹录》里也有记载:“虎丘花神庙不止一所,有新旧之别。桐桥内花神庙祀司花神像,神姓李,冥封永南王,旁列十二花神。明洪武中建,为园客赛愿之地。岁凡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笙歌酬答,各极其盛。”可见明清两朝,虎丘花神庙祭祀之盛况。

    当然,花朝节也少不了美食助阵,既然以花为名,那这节日的美食,自然也是以花为主了。佳节要有佳酿,百花节自然也要喝百花酒。这种酒用百花、百果酿成,口感甘甜,正所谓“百花酒香做百花,万家举杯誉万家。酒香好似花上露,色泽犹如洞中春”。除了百花酒,在花朝节这天,人们还要吃百花糕,喝百花粥。百花糕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说起源与武则天有关:武则天花朝日组织君臣游园大会,让宫女们采集百花,蒸作糕点,赏赐给群臣。至于百花粥,自然也是用各类花、果熬制的粥品了。

    可见花朝节是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民间节日,体现了民间的花神信仰、对丰收的期待以及对自然的亲近,可为何从清末开始就逐渐衰退,以致不见了呢?

             

    不过这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些地方又开始重新举办花朝节。比如杭州的西溪花朝节、武汉旧街的庙会等等。虽然在我们的这个时代,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感受已经不那么强烈,但花朝节蕴含的对自然的亲近、对美好的追求,还是值得保留与继承的。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一缕花香,不正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所追寻的吗?

    材料二:西溪花朝节主会场绿堤上各色花卉迎风绽放,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花朝节围绕“健康人生,幸福陪伴”的理念特别增设近1 000平方米的健康花园,分为“药用养生区”和“芳香养生区”,集中展示了上百种药用类、保健类花卉植物。

    药用养生区突出展示浙江传统药材“浙八味”及新冠肺炎预防用中医药。浙江中药资源丰富,是我国十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其中,传统道地药材“浙八味”,为历代医家推荐,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老“浙八味”分别指白术、白芍、杭白菊、温郁金、浙贝母、玄参、麦冬、延胡索(郡元胡)八味中药材,新“浙八味”分别指铁皮石斛、衢枳壳、乌药、三叶青、覆盆子、前胡、灵芝、西红花八味中药材。新冠肺炎预防用中医药则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对健康人群保健预防,对患者提高治愈率,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在中医药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药曾多次在战胜疫情时发挥积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保驾护航。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针对普通人群制定的预防“疫病”推荐方,其中就用到了“浙八味”中的白术。“浙八味”的药材大多性凉、味甘、生津,对增强免疫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常见的保健养生植物

    益脑植物

    何首乌、姜花、蓝莓、薄荷、西兰花、芹菜、南瓜

    益心植物

    蓝莓、美丽月见草、诸葛菜、夏枯草、元胡、玄参

    益肺植物

    贝母、芫花、宝铎草、蓝莓、彩叶草、大蓟、多花筋骨草、竹根七

    益肝植物

    杭白菊、紫花地丁、大蓟、夏枯草、天门冬、益母草、白芍、铁皮石斛、栀子

    益肾植物

    芜花、宝铎草、笕麦冬、大蓟、杭白菊、白术、头花蓼

    益胃植物

    山楂、元胡、温郁金、杭白菊、佛手

    益肠植物

    牛蒡、蒲公英、菠菜、木耳、大麦

    芳香养生区则以“园艺疗法”为切入点,主要展示薄荷类、百里香类、迷迭香类、鼠尾草类等兼具药用、食用与观赏价值的植物。置身于其中,不仅能给人带来嗅觉上的享受,还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和机体活力。

    你可以通过触摸、闻香,充分调动“五感”,汲取天然的芬芳,同时感受百余种芳香类花卉植物的群香之美。观赏之余,你还可以去花朝园茶室采购几盆香草带回家,用于美食、糕点和茶饮;还可以品尝花朝园特制的高颜值香草盆栽酸奶杯、香草特饮、香草冰淇淋,享受唇齿留香的滋味。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有它的用途。那些生长在你身边,看似平常的花花草草,也许就是具有特殊功效的中草药。

    材料三:

    门票预约流程图:

    温馨提醒:

    全价门票预约成功后,入园时请凭本人二代有效身份证刷证直接入园。

    半价门票预约成功后,入园前需凭本人有效证件至售票处换票入园,入园检票时请出示本人有效证件、刷票入园。

    半价门票适用人群:

    ①6周岁(不含6周岁)-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

    ②1.2米(不含1.2米)-1.5米(含1.5米)未成年人。

    ③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在校学生。

    ④60-70周岁老年人。

    1. (1) 文章里关于解释花朝节为什么如今逐渐衰退的一段,因为排版问题缺失了,你能够通过上下文试着概括出几点可能的原因吗?
    2. (2) 在对“花朝节”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你发现2020年在特殊的疫情背景下西溪花朝节新推出了健康花园。你立刻将材料一的微信文章转发给了正在大学就读中医专业的姐姐——

      转发后,你突然发现这篇微信文章缺少一个既能概括文意又吸引读者兴趣的标题,于是你自拟了这样一个30字以内的标题发给了姐姐:

    3. (3) 你对西溪花朝节的游览做完了基本规划后,打算依据两种门票预约流程图写一则200字以内的留言给爸妈,说明你们一家四口要怎样才能顺利入园。
  • 14. 文学作品阅读

    冷光奇观

    ①在6月的晨昏蒙影里,萤火虫以其独特的方式闪烁光芒。萤火虫发光之谜也未逃过科学家的慧眼。他们亲手捕捉了后惊讶地发现,萤火虫发出的耀眼光芒竟一点也不热,“冷光”由此驰名并后来居上,成为科学家梦寐以求想要研发的新颖照明技术。

    ②世界冷光生物五光十色,比比皆是。南极洋中的磷虾就是最为壮观的生物发光奇迹之一。富有经验的捕鲸者常利用夜间磷虾群在水面浮游时所发出的荧光来判明鲸的来往去向。美国在南极大象岛以北海域发现一个至少有1000万吨之巨的磷虾群,堪称迄今最宏伟壮观的海洋发光生物群。

    ③生物自动发光的“秘密”何在呢?据研究,发光生物体内含有荧光素与荧光酶,荧光素一旦吸收了氧和糖分子,就会在发光酶的催化下,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于是冷光奇迹活灵活现。但有些生物靠发光细菌或菌体内的荧光素也照样能发出冷光来。

    ④1887年,法国生理学家杜波依斯研究石蛤的发光机理。他发现,一旦停止发光,在石蛤的冷水提取液中再加入已冷却的新鲜石蛤热水提取液,类似的发光现象就又死灰复燃了。于是他断定,在停止发光的冷水液中存在荧光酶,而热水液则存在荧光素,二者珠联璧合才产生奇妙的冷光。他还在15~20℃的温水中,放入死鱼和乌贼予以培养,不料,一夜光阴,竟发现闪光的细菌菌落分布在它们的遗体上。可见,死鱼之类的生物也可以繁殖发光细菌。

    ⑤生物冷光奇迹举世瞩目。1900年,在德国柏林的万国博览会上,曾展出了轰动一时的“细菌灯”。时至今日,人们已进而模拟生物发光型式,不遗余力地开发化学冷光源,广泛地为工农业与生活照明服务。20世纪70年代,美国化学家发现,若将荧光素和激活剂相混,便能立竿见影,激发出冷光来。于是他们如法炮制,把上述两种化学物质集装于塑料管中,其间用玻璃相隔,只需折弯塑料管,即能产生照明冷光。

    ⑥科学家还发现,电子、电场及其基本粒子也可激活很多物质,如人造冷光。现代“日光灯”即冷光源之一。一旦通电,在交流电场下,灯管里的汞蒸气会辐射紫外线,激活硫化锌和硫化钙之类的管壁荧光涂料,发出耀眼的可见光。

    ⑦1936年,法国物理学家德斯特劳发现,强大的交流电场无须以不可见紫外辐照为前提,就可以直接把电能转化为光能,激活荧光物质发出可见光,“电致发光”由此蜂起。现代科学正在这项课题上继往开来,力图完全揭开其中的内幕。有的科学家独具慧眼,把荧光料掺入塑料或玻璃之类的有机或无机材料里,“电致发光板”应运而生。据乐观预言 , 不久电灯照明技术将出现一场别开生面的革命。当人们住进电致发光墙壁和天花板的房间,可直接按钮调控,顷刻间,便可沉浸在柔和悦目的光明世界中。

    ⑧现代物理学家认为,可见光是电磁波之一,只要将电磁波控制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也能产生照明可见光。美国曾向250千米的高空发射了一枚探测火箭,利用火箭爆发出的钡蒸气云与太阳光作用后,竟出人意料地创造了堪与北极光奇迹媲美的斑斓夺目的光幕。依此类推,有朝一日,灿烂辉煌但却不像阳光和火光那般灼热炙人的超巨型照明冷光取代现在的照明技术,并不是不可能的

    1. (1) 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 (2) 请根据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生物“自动发光”的原因。
    3. (3) 人们如何利用“冷光”为工农业和生活照明服务?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
    4. (4) 下面是两个同学对文章的理解,先判断其正误,并简述理由。

      ①第②段在写南极磷虾群时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方法,是为了说明富有经验的捕鲸者常利用夜间磷虾群在水面浮游时所发出的荧光来判明鲸的去向。

      ②第⑦段中加点的“据乐观预言”和第⑧段中加点的“并不是不可能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前者说明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后者强调超巨型照明冷光必定取代现在的照明技术。

  • 1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计时的变迁

    漫奇

    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②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天”“测地”——白天看太阳量阴影,晚上望月亮数星星来计算时间。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也就流传于今了。公元7世纪,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圭来测量时间,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祖宗”吧!

    在现代生活中,时间观念强了,再也不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了,而必须是“7点15分,老地方见面”。对计时的要求高了,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几分钟的差别,上班就会迟到或赶不上火车;几秒钟内会决定一场球赛的胜负;电视和电影的画面每秒变化二十几幅;1/10秒乃至1/100秒决定了短跑运动员谁是冠军。几百年来,以重锤的重力或发条的弹性力为动力的机械钟表,独霸了钟表世界,尽管它的外貌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内脏”都是由游丝、平衡摆和齿轮等组成,以机械周期性运动做时间的基准,但机械工艺限制了它的准确度,日差变化保持在数秒之内。

    ④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做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美。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除了显示时、分、秒、日、月、星期、上下午外,还有音乐报时、测时秒表、世界时转换等功能,成为钟表世界中的一颗明星。

    ⑤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震的监视和预报中,测试时间上的1微秒(1/1 000 000秒)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300米。在天文测量时,1毫秒(1/1 000秒)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1万米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秒,失之千里”。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磁波,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称为原子时。于是,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并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导弹、激光测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

    (选自《科学夜谈》)

    1. (1) 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计时变迁图。

      →铯原子钟

    2. (2) 第①段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名言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石英电子钟有哪些特点?请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回答。
    5. (5) 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
  • 16. 阅读鉴赏

     “阿尔法狗"凭什么打败世界冠军

    ①曾经,一场举世瞩目的围棋比赛以“阿尔法狗”4 :1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九段告终。

    ②打败世界 冠军的“阿尔法狗”其实不是狗,这只是它的“网名”,它的英文名叫AlphaGo,中文名叫“阿尔法围棋”,它的真实身份是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人工智能软件。

    ③什么是人工智能软件呢?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够产生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软件,它具有现场感应和环境适应的能力,具有表示、获取、存取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够采用人工智能的问题求解模式来获得结果。击败世界冠军的“阿尔法围棋”便是这样的一款智能软件。

    ④就下棋而言,一种直观的思路就是列举所有能赢的方案,然后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一般来说,下一盘围棋大约需要150步,每一步有250种可选的方法,要是人工智能采用这种思路,需要计算大约10 360种情况。这样看来,在有时限要求的比赛中,列举所有情况的思路是不可行的,所以,研究者们选择了模仿人类大师的下棋方式,这就是“深度学习”。其原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深度神经网络——“策略网络”和“价值网络”合作“挑选”出那些比较有前途的棋步,抛弃明显的差棋,从而将计算量控制在计算机可以完成的范围内。其中,“策略网络”负责减少搜索的宽度。面对眼前的一盘棋,人工智能机器人会观察棋盘布局并试图找到最佳的下一步,相当于“落子选择器”。而“价值网络”则负责减少搜索的深度。人工智能机器人会评估棋局的整体局面并预测双方胜负,相当于“棋局评估器”,在局面处于明显劣势的时候,会直接抛弃某些线路,从而辅助落子选择器。在“两个大脑”的配合下,“阿尔法围棋”具有了像人类棋手那样的思维方式。同时,研究者通过“监督学习”让机器人掌握海量的专业棋局;通过“强化学习”让机器人从每次对弈中获得新的经验。而且,一个人或许一年能玩1 000局,但机器人一天就能玩100万局;人类在长时间比赛时会犯错,但机器不会。所以,从理论上说,“阿尔法围棋”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就能击败所有人类选手。

    ⑤如果你认为智能软件就是陪你下棋的娱乐工具,那你就错了。智能软件在商务管理、家政服务、精准医疗、环保检测和巡航导弹武器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日前,中国科学院技术研究所发布了全球首个能够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寒武纪”,这项成果正式投产后,反欺诈的刷脸支付、图片搜索等将更加可靠、易用。

    ⑥“阿尔法围棋”战胜世界冠军,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标志性成就。随着整个科学体系演化进程的加快,在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发展中,人工智能一定会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开启人机协同思考的新纪元。

    1. (1) 整体把握全文,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2. (2) 第④⑤段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 (3) 阅读第④段,分别在A、B、C处填写适当内容,完善表格。

      类型

      功能

      职责

      工作方式

      A

      落子选择器

      减少搜索的宽度

      观察棋盘布局并试图找到最佳的下一步

      价值网络

      B

      减少搜索的深度

      C

    4. (4) 当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在围棋比赛中“秒杀”人类的时候,人类的智力是不是就贬值了?谈谈你的看法。
  • 17.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

    1. (1)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2. (2) 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①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②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3. (3) 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项是( )
      A . 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 .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 . 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 . 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 1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台风的功与过

        ①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 (1)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造成的。 B . 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 . 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 . 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2. (2)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3. (3)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4. (4)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5. (5) 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 19. 现代文阅读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王元红

        ①自21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⑪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1. (1) 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2. (2) 概括纳木错湖越变越大的三个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 . 本文是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原因的。 C . 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 . 第⑥段划线词语“一定”在文中起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4. (4) 作者在文末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
  • 20. 现代文阅读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

    1. (1) 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2. (2) 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①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②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3. (3) 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段和段之间,为什么?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4. (4)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
      A .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 .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 . 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 . 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 21. 文学作品阅读

    流水的后面还是流水

    崔修建

    ①"整天这样忙忙碌碌,心中渴望的成功依然是镜花水月,好几次感觉实在太累了,甚至快要崩溃了,不想再拼搏了。”一位在高校就职的年轻博士,一脸倦怠地跟我慨叹。

    ②我与他有着相似的经历,一天天地忙着申报课题、撰写论文、课堂教学……起早贪黑,像一个被不断抽打的陀螺,整日拼命地旋转着,却看不到多少值得欣慰的成果。

    ③在饭桌上,跟朋友们发牢骚,朋友直言不讳地回怼:“别抱怨了,谁不是在疲于奔命地忙碌着,你看到午夜才收摊的烤串的小贩了吗?你看到凌晨四点就在马路上劳作的清洁工了吗?你知道出租车司机为了多赚几十块钱一整天都忍着渴不敢多喝水吗?你知道企业家一个月有多少时间是在飞机上和去机场的路上?忙碌,是当下许多人的生活常态,没有不忙碌的,只有更忙碌的。”

    ④我是想追问如此忙碌是否值得,尤其是面对见不到多少成效的忙碌时,心里难免会有些不甘。

    ⑤在去大西北旅游时,我邂逅了一位知足常乐的农民,他守着几十亩薄田,养了两头耕牛,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按部就班地照料着庄稼,收成时好时坏,赶上不好的年景,还会陷入颗粒无收的窘境……我流露出对他那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的同情时,那位满脸沟壑的老农,竟一脸坦然道:“活着,不就应该忙碌吗?心里有盼头,才会去忙碌,至于盼头最终是成真还是落空,有时并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他不计较得失的从容,令我钦佩。

    ⑥或许,忙碌正是 生命浓烈的主题,一群整日忙忙碌碌的蚂蚁,根本没时间思考忙碌的意义,一只在花丛中翩然起舞的蝴蝶,也不会关心忙碌的结果。只要不被捆缚着在忙碌自己十分不情愿的事情,忙碌就自有其道理,没有理由抱怨什么,更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目光短浅,想当然地以为辛苦的付出后面,跟着的一定是让自己心满意足的回报。

    ⑦八十岁的祖母,在老年大学里报了三个学习班,剪纸、绘画和手工制作,每天雷打不动地去上课,比小学生还认真。

    ⑧我问祖母:“为何不好好享受一下 属于老年人的休闲时光?”

    ⑨祖母笑着反问:“我现在不就是在享受着大好的休闲时光吗?”

    ⑩我哑然:原来,那淡去了名利的忙碌,是藏着欢喜的,也是轻松愉快的。

    ⑪那天,我与朋友一同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地去大山深处,只为找到那位养蜂人,买到一罐纯正的蜂蜜。

    ⑫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我看到养蜂人正在自己临时居住的窝棚前,移植几株正开得热烈的芍药花,旁边还有几种说不上名字的野花,他还捡了不少石子,为那个精心修葺的花園砌了一条排水沟。看到他满脸大汗地忙碌,我有些不解:“这里只是你暂时的栖息地,要不了多久,就要带着蜜蜂转场到另一座山坡上,为一时的欢喜而忙碌,是不是有些不值得呢?”

    ⑬养蜂人指着那一 条蜿蜒着朝远方奔流的小溪说:“你看,这些流水流过去了,后面跟着的还是流水,你说那些不停歇的流水,一直忙着向前流淌,值不值得呢?”

    ⑭流水的后面还是流水。

    ⑮一语惊心。在那看似单调的流水后面,其实还藏着燃烧的热望、坚毅的隐忍、执着的期待……就像在一些看似枯燥的忙碌里,也有着许多耐人品味的欢悦,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忘却了细细品鉴。

    ⑯真正聪慧的人,一定懂得品味忙碌中的乐趣,咀嚼忙碌里的丰富无比的生活真滋味。如果一时被忙碌弄晕了,对忙碌生出些许的怨言,不妨看一眼那始终向前不息的流水吧,那不停歇的忙碌,自有生命在握的从容与快乐,简单而深邃。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1. (1)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人物/内容

      如何忙碌

      如何看待忙碌

      给“我”的启示

      高校就职博士生

      成功渺茫,实在太累了,快要崩溃了,不想再拼搏了

      忙碌而见不到成效,是否值得?

      西北农民

      守着几十亩薄田,养了两头耕牛,一年到头,按部就班地照料着庄稼

      活着就应该忙碌,心里有盼头,才会去忙碌

      祖母

      在老年大学里学习剪纸、绘画和手工制作,每天雷打不动地去,上课

      淡去了名利的忙碌,是藏着欢喜的,也是轻松愉快的

      养蜂人

      在临时居住的窝棚前种花,为花圃砌排水沟

      为一时的欢喜而忙碌也很值得

    2. (2) 第③段写朋友回怼“我”的话有什么作用?
    3. (3) 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那位满脸沟壑的老农,竟一脸坦然道:“活着,不就应该忙碌吗?心里有盼头,才会去忙碌,至于盼头最终是成真还是落空,有时并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一群整日忙忙碌碌的蚂蚁,根本没时间思考忙碌的意义,一只在花丛中翩然起舞的蝴蝶,也不会关心忙碌的结果。(修辞的角度)

    4. (4) 第段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
    5. (5) 文章结尾“那不停歇的忙碌,自有生命在握的从容与快乐,简单而深邃”一句中的“简单而深邃”是否矛盾?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 22. 非文学作品阅读

    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学校启动了“航天科技进人生活”主题宣传项.目,你作为该项目的参与者,请完成小题中的三个任务。

    材料一: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升空,2021年2月10日到达火星轨道,之后“天问一号”的着陆巡视器于2021年5月~6月在火星表面进行软着陆,候选着陆点为乌托邦平原。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这在人类火星探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个方式虽然效益高,但是起点高、挑战大。若成功将推动中国深空探测能力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3个在火星着陆、第2个在火星巡视的国家。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总质量约5吨(含燃料)。

    (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21年第4期)

    材料二:面临如此艰巨的挑战,“天问一号”又是如何漂亮利索地完成整个过程的?

    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随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器器分离,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天问一号”的降落过程历时约9分钟,大致分为气动减速段、降落伞减速段和动力减速段。9分钟内,着陆巡视器要完成10多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要一气呵成,而且只有一次机会,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步步惊心。

    王闯(中国火星探测器总体设计主任)告诉记者,“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这个过程中克服了高温和姿态偏差,气动减速完成后“天问一号”的下降速度也减掉了90%左右。”

    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主要有降落伞展开、拋大底、抛伞抛背平几个步骤。“超音速降落伞是减速技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天问一号在使用降落伞时要保证在超音速、低密度、低动压下打开,这个过程存在开伞困难、开伞不稳定等问题。”王闯介绍,“火星大气非常稀薄,要求探测器的气动外形具备高效的减速性能,同时需要更轻量化的防热材料。

    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火星表面。

    孙泽洲(“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表示,火星探测器继承了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成熟的悬停、避障技术,以确保安全着陆。科研人员还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基于配平翼的弹道——升力式进入方案,以降低火星大气参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提高适应能力。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第2版,记者:冯华)

    材料三:此次火星探测器上采用的是经配方优化设计的新型超轻质蜂窝增强烧蚀防热材料。

    与“前辈”相比,此材料密度更低、防热效率更高,并且可以根据承受的气动载荷分布进行变厚度优化设计,在保证探测器拐角部位能够耐受更严苛的气动载荷的情况下,让整个结构的材料更加轻质化。同时,探测器大底结构具有非常好的整体性,确保在奔向火星过程中,即使承受高低温交变,也能保证结构的可靠性。

    (节选自《科技日报》2021年5月17日第2版,记者:陈瑜)

    1. (1) 为了让同学们及时了解“天问一号”的相关资讯,项目组准备将,上面三则材料整合成一篇推文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总标题已拟定为“火星你好,天问来访”,请你再给这三则材料各拟一个小标题。

      要求: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字数相同。

      火星你好,天问来访:

      小标题①:

      小标题②:

      小标题③:

      信息辨识

    2. (2) 为了正确宣传科技知识,请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与上述材料信息最符合的一项( )
      A .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总质量5吨(含燃料)。 B . 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同时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人火星大气。 C . 因为存在开伞困难、开伞不稳定等问题,所以超音速降落伞是降落技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 D . 探测器大底结构具有非常好的整体性,即使承受高低温交变,也能确保在奔向火星过程中结构的可靠性。
    3. (3) 科技改变生活。你推测下面图片中的两个场景可能会利用这次火星探测的相关技术,为了向同学说明推测的合理性,请结合上述材料阐明理由。

  • 23. 课外阅读。

    傅雷的无私、刘四爷的自私

    【阅读点睛:傅雷在信中对儿子的谆谆告中充满着无私的父爱,而刘四爷为了保存自己的财产与女儿闹翻后变卖自己的财产。】

    【甲】亲爱的孩子,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回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与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昨儿整整一天若有所失。孩子,你一天天的在进步,在发展:这两年来你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又跨了一大步,我愈来愈爱你了,除了因为你是我们身上的血肉所化出来的而爱你以外,还因为你有如此焕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作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你得千万爱护自己,爱护我们所珍视的艺术品!遇到任何一件出入重大的事,你得想到我们——连你自己在内——对艺术的爱!不是说你应当时时刻刻想到自己了不起,而是说你应当从客观的角度重视自己;你的将来对中国音乐的前途有那么重大的关系,你每走一步,无形中都对整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有影响,所以你更应当战战兢兢,郑重将事!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你用在理解乐曲方面的理智,希望能普遍的应用到一切方面,特别是用在个人的感情方面。我的园丁工作已经做了一大半,还有一大半要你自己来做的了。爸爸已经进入人生的秋季,许多地方都要逐渐落在你们年轻人的后面,能够帮你的忙将要越来越减少;一切要靠你自己努力,靠你自己警惕,自己鞭策。你说到技巧要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愿你能把这句话用在人生的实践上去;那末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更丰满,更有力,更长久!

    【乙】她可动了心。听到这个,她马上看清楚了自己的将来——完了!什么全完了!自己只好作一辈子车夫的老婆了!她永远逃不出这个大杂院去!她想到爸爸会再娶上一个老婆,而决没想到会这么抖手一走。假若老头子真娶上个小老婆,虎妞会去争财产,说不定还许联络好了继母,而自己得点好处……主意有的是,只要老头子老开着车厂子。决没想到老头子会这么坚决,这么毒辣,把财产都变成现钱,偷偷的藏起去!原先跟他闹翻,她以为不过是一种手段,必会不久便言归于好,她晓得人和厂非有她不行;谁能想到老头子会手了车厂子呢?

    1. (1) 甲文选自《》,乙文选自《》,作者。(文学常识)
    2. (2) 在选文甲中,傅雷对儿子提出了什么要求?选文乙中虎妞为什么会跟父亲翻?(内容理解)
    3. (3) 请谈谈你从文中读到的不同父亲形象。(人物形象)
  • 24. 课内阅读。

    傅雷的严厉、里德太太的宠溺

    【阅读点睛: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教育宽严相济,而里德太太则是一味宠溺儿子。不同的教育方式导致不同的结果。】

    (A)不愿意把物质的事挂在边是一件事,不糊里糊涂莫名其妙的丢失钱是另一件事!这是我与你大不相同之处。我也觉得提到阿堵物是俗气,可是我年轻时母亲(你的祖母)对我的零用抓得极紧,加上二十四岁独立当家,收入不丰;所以比你在经济上会计算,会筹划,尤其比你原则性强。当然,这些对你的艺术家气质不很调和,但也只是对像你这样的艺术家是如此;精明能干的艺术家也有的是,萧邦即是一个有名的例子:他从来不让出版商剥削,和他们谈判条件从不怕烦。你在金钱方面的洁癖,在我们眼中是高洁的节操,在西方拜金世界和吸血世界中却是任人鱼肉的好材料。我不和人争利,但也绝不肯被人剥削,遇到这种情形不能不争。——这也是我与你不同之处。但你也知道,我争的还是一个理而不是为钱,争的是一口气而不是为的利。在这一点上你和我仍然相像。

    总而言之,理财有方法,有系统,并不与重视物质有必然的联系,而只是为了不吃物质的亏而采取的预防措施;正如日常生活有规律,并非求生活刻板枯燥,而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节省更多的精力来做些有用的事,读些有益的书,总之是为了更完美的享受人生。

    (B)“……说实在的,他自己的亲生孩子那么大的时候,他都不曾这么关心过。他硬要我的孩子们对这个小叫花子好,我的小宝贝们受不了这个。可他们一流露出对她的厌恶,他就对他们大发脾气。他生最后那场病期间,还不断要人把她抱到他的床边。临终前一小时,还逼着我要我发誓继续抚养那个小东西。我倒宁愿他要我收养一个救济院领来的小叫花子哩。但是他软弱,天生的软弱。约翰可完全不像他父亲,这我很高兴。约翰像我,像我的兄弟——他完全像个吉布森家的人。哦,但愿他别再用要钱的信来折磨我了!我已经再也拿不出钱来给他了!我们已经变得越来越穷了。我得打发掉一半仆人,关闭一部分房子或者出租出去。我不甘心这么做——可是我们怎么才能生活下去呢?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得拿去付抵押借款的利息了。约翰没命地赌博,而且老是输钱——可怜的孩子!他被一群骗子给包围住了,约翰算是完了,堕落了——他那副样子真是可怕——我瞧着他都为他害臊。”

    1. (1) A段选自名著《》,作品中的文字绝大部分是写给儿子的信。B段选自名著《》,作者是。(文学常识)
    2. (2) A、B两段选文中,“我”和里德太太对面对儿子处理金钱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内容理解)
    3. (3) 你从A、B两段选文中分别读到哪两种教育方式,你更喜欢哪一种教育方式?
  • 25. 对比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书信抒真情,日记赞英雄

    【阅读点睛:傅雷通过书信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爱子情深,而治疗柯察金的医生则用日记记录下柯察金面对病痛时的顽强意志。】

    【甲】聪,亲爱的孩子。收到九月二十二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耽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烦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我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度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乙】1920年8月26日

    今天从救护列车上给我们送来一批重伤员。一个头部受重伤的红军战士被安置在病室角上靠窗的病床上。他只有十七岁。我收到一个口袋,里面除了病历,还有从衣袋里找出来的几份证件。他叫保尔·安德列耶维奇·柯察金。

    9月17日

    柯察金额上的伤口看样子好多了。换药的时候,他那种非凡的毅力真叫我们这些医生吃惊。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总要不断地呻吟,发脾气,可是他却一声不吭。给他伤口上碘酒的时候,他把身子挺得像根绷紧了的弦。他常常疼得失去知觉,但是从来没有哼过一声。

    现在大家都知道:要是柯察金也呻吟起来,那就是说他昏了。他这种顽强精神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真不明白。今天有人叫我到楼下的接待室去,那里有两个姑娘等着我。其中一个长得很漂亮。她们要看柯察金。她们的名字是冬妮亚·图曼诺娃和塔季亚娜·布拉诺夫斯卡娅。冬妮亚这个名字我知道,因为柯察金说胡话的时候多次提到过她。我允许她们进去看他。

    10月8日

    柯察金第一次不用别人掉扶在花园里散步了。他老向我打听,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我告诉他快了。每到探病的日子,那两个姑娘就来看他。现在我才明白,他为什么一直没有呻吟,而且从来也不呻吟。我问他原因,他说“您读一读《牛虻》就明白了。

    1. (1) 甲文选自《》,体裁是。乙文选自《》,作者是。(文学常识)
    2. (2) 甲文中体现了“我”怎样的形象,乙文又表现了保尔怎样的形象?(人物形象)
    3. (3) 请分析两段选文在体裁上的艺术特点。(艺术特色)
  • 26. 现代文阅读

    傅雷家书(节选)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一般艺术家偏于 intellectual(理智),偏于cold[冷静],就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上。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感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你兴趣。如此循环下去,你对一个作家当然无从深入。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由此得到一个结论: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从这个理论出发,许多人弹不好东西的原因都可以明白了。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有了一般的感情而不是那种火热的同时又是高尚、精练的感情,还是要流于庸俗;所谓 sentimental(滥情,伤感),我觉得就是指这种庸俗的感情。

        一切伟大的艺求家(不论是作曲家,是文学家,是画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我们只要能发掘自己心中的人间性,就找到了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若再能细心揣摩,把他独特的个性也体味出来,那就能把一件艺术品整个儿了解了。——当然不可能和原作者的理解与感受完全一样,了解的多少、深浅、广狭,还是大有出入;而我们自己的个性也在中间发生不小的作用。

    1. (1) 文中傅雷多次提到莫扎特,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莫扎特是音乐家,傅聪从事音乐工作,与傅聪谈莫扎特容易产生共同语言。 B . 谈论莫扎特的艺术特色,引导傅聪用心灵去体会作者的创作,与作者产生共鸣。 C . 肯定傅聪对莫扎特的了解,对傅聪的弹奏水平与莫扎特一致感到高兴。 D . 教育傅聪对艺术既要有感性认识,又要有理性认识,还要有感情深入。
    2. (2) 联系全文,请说说“共鸣”的含义。
    3. (3) 本文是洋溢着父子深情的家书,耐人寻味,深切感人。和一般的讲道理的文章相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4. (4) 读了本文,你觉得傅雷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 27. 现代文阅读

    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①母亲年龄大了,记忆力严重减退,而且越来越严重。常常手里拿着钥匙,她还在翻箱倒柜地到处找;拎着篮子出去买菜,碰上熟人,说上几句话,她会又拎着空篮子回来,把买菜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炉子上烧着开水,她怕忘,不敢出门,一边看电视一边守着,结果水烧干了,她还坐在电视机旁……

        ②奇怪的是,母亲记得我的生日。每年的4月15日,母亲都会打电话叫我回家,还不忘准备一大桌好吃的,每道菜都是我喜欢的。我喜欢吃的点心和水果,她也一样不落地全买了回来。母亲还记得我出生时几斤几两,记得我小时候生过几次病、打过几次针,记得我得过几次奖状,记得我每晚做作业到几点……可是,她却记不清,那时候她自己在做些什么。

        ③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的记忆如此奇怪?只要是关于儿女的事情,她都记得;而关于她自己的,她都记不得。

        ④一次,我跟一位朋友晓林聊起这些事,晓林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⑤晓林的母亲70岁了,患有老年痴呆症,家人她一个都不认识了。晓林站在她面前,她居然会问:“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谁家的孩子?”疾病抹去了她脑海中所有的记忆……可是,有一件事,晓林的母亲却记得十分清楚。20年前,晓林独自到外地打拼,母亲细细地为他收拾行囊,连牙刷、牙膏都塞进包里,恨不得把整个家都让儿子带上。如今,20年过去了,母亲已经不认识儿子了,却始终记得儿子出发的时间,记得儿子行囊里装的每一样东西。每逢家人搀扶她出去散步,不一会儿,老人家就急匆匆地要回家,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儿坐下午两点的火车,我得送他到车站。我得告诉他,背包夹层里有一小包土,水土不服时,用水冲了喝。还有他喜欢吃的饼,我烙了几张放在包里,饿了就拿出来吃。还有一双我亲手做的布鞋,累了就换上,穿着脚会舒服些……”似乎20年前有关送儿子所有的记忆,瞬间在她脑海里复苏。此时的老年痴呆患者,好像又变成了当初那位对儿子千般不舍、万般挂念的慈爱母亲。

        ⑥每次听到母亲念叨这些旧事,晓林都眼眶泛红,心里像被一团棉花堵着,软软的,却又堵得他快要窒息一样。

        ⑦那天看新闻,看到马英九谈起自己的母亲。马英九说:“母亲已经90多岁了,记性越来越不好,可是她老人家背古文很棒,《桃花源记》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左传》也记得清清楚楚。”原来,当初,母亲放弃工作,在家专心教子,这些文章都是那时她要求马英九背的。如今,儿子已经记得不全了,90多岁的母亲却还能完整背诵。

        ⑧原来,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当岁月的磨砺和疾病的折磨损坏了她们的记忆功能时,她们会忘记自己的模样、忘记自己的年龄,可是,永远不会忘记儿女的琐事。当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力越来越差时,母亲会本能地把“不需要”的东西从记忆里删除,只留下“宝贵”的东西存在脑海深处。这些被留在记忆里的、被母亲认为宝贵的东西,往往都是关于儿女的。

        ⑨母亲这种选择性记忆,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爱。她们是世界上最爱儿女的人。   

    1. (1) 文章记叙了三位母亲有关“记忆”的故事。下面已经概括了一个故事,请你再概括另外两个故事。

      ①“我”的母亲记忆力严重减退,却记得有关“我”的生日等信息。

       

             

    2. (2) 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①段划线语句所写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目的。   
    3. (3) 仔细阅读第⑥段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具体说说晓林的眼眶为什么会泛红?   
    4. (4) 读了上文后,林梅同学写了一首赞美母亲的小诗,请你仿照划线句再续写两句,构成排比句,帮助她完成该诗的创作。

      亲爱的母亲,走近您,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您似海的恩情我该怎么报答?

  • 28. (2019八下·德惠期末) 阅读《傅雷家书》,回答问题。
    1. (1) [家书·内容]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傅雷通过家书对儿子的                两方面进行了悉心的指导。
    2. (2) [家书·人物]在《傅雷家书》中除傅雷和傅聪之外,母亲朱梅馥也令人印象深刻。从她写给儿子的信和傅雷的描述中可见,朱梅馥是一个        的母亲形象。
    3. (3) [家书·争议]作家毕飞宇在《傅雷家书》序中写道:“对我对我们这一代作家来说傅雷是特殊的。我致敬傅雷。”但同时又说“我不愿成为傅雷的儿子。因为毕飞宇的父亲和傅雷在性格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你是否赞同毕飞宇的说法?请结合家书内容谈谈看法。
  • 29. (2019八下·嘉兴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傅雷家书

        ①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哩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②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有宗教信仰,至此不由得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③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④你走后,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 (1) 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15字以内)
    2. (2) 第一段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
    3. (3) 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②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

      ③傅雷希望两代人建立怎样的关系?

  • 30. (2019八下·长春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傅雷家书(节选)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泅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1. (1) 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对儿子在音乐会上的成功演出,傅雷感到莫大的幸福与骄傲。 B . 既表现了傅雷对艺术的热爱,也表达了对儿子的挚爱之情。 C . 傅雷觉得儿子的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为祖国增了光,给别人带来欢笑。 D . 傅雷的欢乐来自于儿子的成功和儿子为祖国增光、给别人带来欢笑。
    2. (2) 贯穿整段文字的主旨是傅雷要儿子做一个________的人。(    )
      A . 谦卑 B . 幸福 C . 成功 D . 坚强
    3. (3) 对本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本段文字满怀着欣喜,洋溢着激情。 B . 本段文字是傅雷对自己儿子在成功时的谆谆教诲,展现出他的骄傲深情以及殷切期望。 C . 傅雷希望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时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D . 本段文字偏重理性,言辞恳切,表现了傅雷对儿子的理解与宽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