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唐太宗
材料二: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
——摘编自《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三:唐玄宗在京官中选择有才识的人,出为都督、刺史;在都督、刺史中选择有政绩的人为京官。开元四年,玄宗还在殿廷亲自复试吏部新放的县令,把其中不合格的40余人斥退,放归学问。
材料一: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池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颂、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宪宗下》
材料二: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
资料记载,当时的遣唐船其实很小,长33.6米,宽9.2米,但是每一艘遣唐船配置的船工有130人,加上一些遣唐使和政府官员、留学人员等,总共有150余人。四艘船至少有600人,但是最终能侥幸抵达中国的,可能只有150余人,其余的都成了这些成功者的“殉葬品”。
旅途如此艰辛,遣唐使为何还要前往中国?有人认为,遣唐使“把中国搬到日本“。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著名学者钱文忠说,对于我们国人而言,鉴真大师惊天地、泣鬼神的东渡成功,其贡献远不止大师在日本的成就,更多的是促进了中日文化的发展,更多的是留下了可贵的执著、无私奉献精神。这是最可贵的、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
为何鉴真大师在中国和日本都有着崇高的地位?结合材料说说“东渡精神“的含义。
上述两种钱币有何相同之处?从中你能得出中日交往的什么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日交往密切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