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 X | Y | Z | Q |
反应前质量/g | 8 | 2 | 40 | 5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24 | 8 | 2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 CH3OH | O2 | H2O | CO2 | X |
反应前质量/g | m | 12.8 | 0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0 | 10.8 | 8.8 | n |
t2℃时分别将100g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AB(填“>”、“<”或“=”);把t2℃时150gA的饱和溶液稀释为20%,需加水g;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若量取水时俯视量筒刻度读数(其他操作正确),溶液的质量分数5%(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温度(℃) |
10 |
20 |
40 |
60 |
80 |
KNO3 |
20.9 |
31.6 |
63.9 |
110 |
169 |
NaCl |
35.8 |
36 |
36.6 |
37.3 |
38.4 |
①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②曲线上M点的含义是。
③要配制100g 10%的KNO3溶液,需要KNO3固体g。
④t1℃时,等质量的甲和乙二种物质分别加水制成相应的饱和溶液,得到溶液质量较大的是(填“甲”或“乙”)。
⑤2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恢复至20℃,其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填字母编号)
A.烧杯①中溶解的是KNO3 , 烧杯②中溶解的是NaCl
B.烧杯②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都有可能将烧杯①中固体全部溶解
D.若将烧杯①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①如果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按照下图的操作方法,造成的不良后果是。
②浓硫酸有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用下图装置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应(填“a”或“b”)端进入。
①在加入沸腾炉之前,粉碎硫铁矿,是为了。
②写出该流程中空气污染物SO2转化为SO3的化学方程式。
③为了除去硫酸钠溶液中杂质硫酸,选用一种合适的试剂,请设计提纯的实验方案(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黄金面罩、象牙、青铜艺术品、残存的丝织品等重要文物,其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有(选填序号)。
a、黄金面罩 b、象牙 c、青铜面具 d、丝织品
方法一:“火法炼铜”是将孔雀石【主要成分Cu2(OH)2CO3】与木炭一起加热,就得到红色的金属铜;
方法二:《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先用孔雀石制取硫酸铜,再用“湿法炼铜”获得铜。其流程如下:
方法一中涉及的反应方程式:;:
某碱式碳酸铜成分可表示为Cux(OH)Y(CO3)z,为探究其组成,用如图装置对样品27.1g进行热分解实验,观察到样品固体先变成黑色,然后部分出现红色。
资料: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充分吸收CO2。
②CuO加热会生成红色的Cu2O和O2。
装配好实验装置后,先要,再加入样品。
温度/℃ | 装置A | 装置B | 装置C | 装置D |
实验前/g | 227.1 | 100.0 | 100.0 | 100.0 |
实验后/g | 219.0 | 102.7 | 104.4 | 101.0 |
①该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为。
②最后装置A剩余固体中铜、氧元素质量比(最简整数比)。
温度/℃ | 10 | 30 | 50 | 60 | |
溶解度/g | 氯化钠 | 35.8 | 36.3 | 37.0 | 37.3 |
硝酸钾 | 20.9 | 45.8 | 85.5 | 110 |
没有镁的存在,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也就没有光合作用,这里的镁是指______。
(查阅资料)①氢氧化钙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是逐步失去氧元素的过程。
铁及铁的氧化物 |
Fe |
FeO |
Fe2O3 |
Fe3O4 |
颜色 |
黑色 |
黑色 |
红棕色 |
黑色 |
能否被磁铁吸引 |
能 |
不能 |
不能 |
能 |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上图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24.0g氧化铁粉末放入玻璃管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黑色固体粉末,并能全被磁铁吸引。
兴趣小组猜想黑色粉末可能是:(1)铁粉;(2)四氧化三铁;(3)你的猜想是。
反应前 |
反应一段时间后 |
|
Ⅰ组 |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44.0 g |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43.2g |
Ⅱ组 |
试管和所盛溶液的总质量为30.0 g |
洗气瓶和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32.1g |
(交流讨论)
实验前应该先。
最终计算结果表明:黑色粉末是,请写出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查阅资料)①Mg(OH)2: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受热会分解成氧化镁和水;
②MgCO3:白色固体,微溶于水,受热会分解成氧化镁和二氧化碳;
③MgCO3的热稳定性比Mg(OH)2的热稳定性更强。
工业生产中得到的碱式碳酸镁晶体是xMgCO3•yMg(OH)2•zH2O,为精确测量晶体的组成,小组同学取4.66g该晶体,用热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加热使之逐步分解,首先失去结晶水,最后完全反应),测定剩余固体质量与分解温度之间关系。
(数据处理)剩余固体质量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0~t1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提出问题】图1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没有反应 猜想二: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A.Zn B.Mg(OH)2 C.FeCl3 D.AgNO3
①该实验中,注射器中溶液是。
②加入注射器中溶液20mL时,烧杯中的溶液溶质成分(填化学式);
含有 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元素。
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 。
实验过程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往玻璃管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加热。 |
玻璃管中黑色固体燃烧。 烧杯内的 。 |
黑色固体是单质碳 |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烧杯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若实验中所需氧气是用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的,某同学绘制了固体中氧元素的变化曲线如图 2,请判断他绘制的曲线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
(ρ水=1.0 g/mL)。若配置上述溶液,实际操作的实验步骤顺序是 (填序号)。
①计算 ②混匀 ③量取 ④称量 ⑤溶解
①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 。
②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结果精确到 0.1)
(写出计算过程)
小新同学想根据图像计算所用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可选择的实验中 数据。
①将250mL瓶装碳酸饮料放在冰箱中冷冻一段时间(未结冰):
②将饮料从冰箱内取出,迅速加入质量分数为50%NaOH溶液5mL:倒转饮料瓶,轻轻震荡,然后放置恢复至室温,作待测液:
③按如图连接实验装置。取50mL待测液置于装置B的锥形瓶中,关闭开关K,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关闭活塞:
④打开开关K,向装置中鼓入空气,一段时间后,将C装置中的物质过滤,洗涤,烘干称量质量。
资料:
①CO2与足量Ba(OH)2反应生成BaCO3沉淀。
②碱石灰是CaO与NaOH的固体混合物。
③实验中各种溶液的密度都视为1g/mL。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①此实验的现象是。
②待完全反应后,将装置D置于天平上称量,所得数据比反应前的小。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
Ⅱ.设计实验:小云同学将一定质量的白磷放入A装置内,称得A装置的总质量为203.1g,然后将烧红的玻璃管伸入锥形瓶内,并立即塞紧橡胶塞。
Ⅲ.观察现象:此时观察到锥形瓶内的现象是,装置冷却后,再次称得A装置的总质量为203.1g。
Ⅳ.实验结论:。
V.实验反思:①锥形瓶中细沙的作用,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A装置中气球的作用。
①冷却至室温,气球胀大的是(填“A”“B”“A和B”)。
②称量反应后药品及装置的总质量为300.0g,你认为数据减小的原因可能是、。
资料:①无水氯化钙具有吸水性:
②常见铁的氧化物有关信息如表:
常见铁的氧化物 | FeO | Fe2O3 | Fe3O4 |
颜色、状态 | 黑色粉末 | 红棕色粉末 | 黑色粉末 |
能否被磁铁吸引 | 否 | 否 | 能 |
③四氧化三铁能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探究】取适量的铁粉与湿棉花(棉花的成分不参加反应)于反应装置A中。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试管内放一团湿棉花的目的是;实验时棉花没有燃烧,其原因是;观察到C处管口有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产生的气体是。
【初步验证】试管中剩余固体为黑色,能全部被磁铁吸引。
【猜想与假设】猜想1:剩余固体是;
猜想2:剩余固体是Fe和Fe3O4。
【原理思路】利用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实验方案】根据以上思路,他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假设每一步都吸收完全)。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氢氧化钠样品少量,研细后加适量蒸馏水充分混合后静置, |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 | 该样品还含有氢氧化钠 |
取3g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气体不溶于植物油),从而计算出样品中R的质量,便可求出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如图1所示。
将稀盐酸滴入样品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一段时间后,当观察到(填实验现象),才停止滴加稀盐酸。
【提出问题】如何选择药品和设计装置进行测定?
【查阅资料】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 , 其它成分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进行实验】
将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放入图①锥形瓶中,通过注射器加入稀盐酸,采集数据。
图①锥形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③装置中连通管的作用是:,若无“植物油”,测定的碳酸钙含量(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该实验中反应前后均需通一段时间氮气,反应后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图④中,通过称量反应前后装置(填字母序号)的质量可达到实验三的目的。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 | KClO3质量 | 其他物质质量 | 待测数据 |
① | 1.2g | / | |
② | 1.2g | CuO 0.5g | |
③ | 1.2g | MnO2 0.5g |
①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②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③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称量得到0.5g黑色粉末,再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简述操作和现象)
【评价设计】你认为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
兴趣小组通过镁与盐酸反应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镁的质量相等,镁条的形状一样,盐酸均过量),设计实验如下:
试验编号 | 盐酸的质量分数 | 镁的形态 | 溶液初始温度/℃ |
① | 3% | 粉末 | 30 |
② | 3% | 条状 | 20 |
③ | 6% | 粉末 | 20 |
④ | 6% | 条状 | 20 |
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发现问题)反应后甲同学的试管中镁条有剩余,向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振荡,溶液显红色,对此现象,甲同学重复如上实验,得到同样结果。
(提出猜想)猜想Ⅰ:氯化镁溶液使酚酞变红色;
猜想Ⅱ:镁与热水反应的产物使酚酞变红色
(查阅资料)常温下,氢氧化镁难溶于水;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实验探究)
为验证猜想,甲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镁溶液滴在pH试纸上,读取数据 | pH=6 | 猜想Ⅰ(选填“成立”或“不成立”) |
②在滴有酚酞的热水中放入段打磨过的镁条 | ① ②有气泡产生 | 猜想Ⅱ成立 |
(结论与分析)经过探究同学们得出结论,镁能和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碱性物质和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能燃烧。
一段时间后,甲同学观察到溶液红色逐渐变淡,最后消失。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运用该模型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再探究:忽略含量很低的其它物质,空气可以看成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两组份混合物。
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先汽化。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按上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步骤】
实验1:按图1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2:按图2所示装置,在集气瓶内壁用水均匀涂附铁粉除氧剂(其中辅助成分不干扰实验),利用铁锈蚀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①实验1中止水夹最合理的打开时间是(填“反应刚结束时”或“冷却到室温时”)。该实验中,红磷要足量的目的是。
②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1、实验2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3、图4所示。依据图中信息,实验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由此可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用法测定结果误差较小。
①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在实验加热过程中,硬质玻璃管上小气球的作用是。
②请根据某小组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 |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50mL | 20mL | 6mL |
③不同实验小组做上述实验时结果差别较大,其中有些小组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实际数值,请分析导致测定数值偏低的原因是(答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