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2-04-27 浏览次数:4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15题,每题3分,总45分)
  • 1. (2021高二上·大庆期末) 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 
    A . 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B . 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C . 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 . 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
  • 2.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张之洞掌管湖北期间,重点发展汉阳当地工业,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左宗棠掌管福建期间,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及船舶工业,并在东南地区建立了厦门这一近代化城市。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 . 沿海沿江地带均衡发展 B . 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 . 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 . 促进了历史的发展进步
  • 3. 1964年根据全国计划会议提出的“以重庆为中心逐步建立起西南的机床、汽车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指示精神,计划从上海地区迁入122个,从东北地区迁入27个,从华北地区迁入43个工业项目。这项计划(   )
    A . 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 B .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C . 反映国家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 . 初步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工业布局
  • 4. 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此后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据此可知(   )
    A . 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 B . 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 C . 殖民扩张极大改变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 D . 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
  • 5. 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家里,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
    A . 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 . 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 . 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 .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 6. 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谷物为食,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
    A . 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 B . 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 C . 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 D . 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 7. “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 . 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B . 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 . 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 . 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
  • 8. 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 . 欧洲深受中国科技影响 B . 科学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 C . 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D . 社会需求助力科技活跃
  • 9. 美国科学界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五个方向:新材料、基因工程、AI(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核聚变。美国由于科技积累优势,肯定是第一梯队。中国依靠工业4.0计划、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的种种打压行为表明( )
    A . 高科技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B . 中美冷战在经济文化的斗争 C . 大国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竞争 D . 中美博弈于国际经济新秩序
  • 10. 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和印度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变化情况表(五年平均值)。中印相对地位变化反映出(   )

    时间

    以中印总销量为100

    中国红茶

    印度红茶

    1865—1869年

    94.0

    6.0

    1870—1874年

    87.4

    12.6

    1875—1879年

    80.6

    19.4

    1880—1884年

    60

    32.0

    A . 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加剧 B . 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C .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放缓 D . 中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 11. “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中国古代“镇”的职能演变主要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 B . 重农抑商政策放松 C . 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强化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
  • 12. 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应用时发现,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情况,与此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而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以上材料表明(   )
    A . 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 B . 奴隶贸易促使人口急剧集中 C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 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呈正相关
  • 13. 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 .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B .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C .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 14.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较为普遍。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A . 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 . 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 . 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 . 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 15. 人类与瘟疫的抗争从未停止,一些世界名画记录了“战疫史”。意大利画家皮耶特·布鲁格尔在1562年绘制的板面油画《死亡的凯旋》,记录了这场让人类历史陷入绝望的黑死病瘟疫。这场疫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 . 许多人开始信奉科学胜过信奉上帝 B . 欧洲社会从中世纪走向了文艺复兴 C . 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方向 D . 使人们更加信仰天主教的说教
二、材料题((55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流于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西方传教士和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在部分地区组织开展了有限的乡村卫生工作。除此之外,红军也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截止到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发展到1万个,从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

    ——摘编自曹普《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

    材料二:“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则认为国家计划“根本行不通”。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减少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的医改都是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公共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综合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从纺织业起步向机器制造业发展,并使铁路、航运等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厂制盛行,城市数目与城市人口迅猛增长。美国已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同步发展,因而这一时期是美国历史上城市化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此外,多数城市已成为近代工业基地,从而大大加强了城市的作用和意义,并以最大的城市纽约为首,初步形成了一个城市体系,它对周围的地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城市体系的形成,也加速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

    ——摘编自欧阳世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历史分析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的特点。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推动因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的中国。

    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摘编自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鲍盛刚《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所有制的角度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进行的探索。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面是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全国人口总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指数(%)

    1820

    37377

    2350

    6.3

    1893

    33677

    2668

    7.9

    1920

    44377

    4700

    10.6

    1936

    46136

    5263

    11.4

    1949

    54167

    5765

    10.6

    材料二: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