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 在空气中点燃,检验生成物 |
B | 除去KCl溶液中的MgCl2 | 滴加适量Ba(OH)2溶液 |
C | 鉴别固体NaOH与NH4NO3 | 取样,分别溶于水中,观察溶液温度变化 |
D | 分离Cu粉和Fe粉的混合物 |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
CuCl2+2NaOH=Cu(OH)2↓+2NaCl
C . C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 . 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于是小科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了一些资料,并且将实验现象画成简图。
资料一:若界面为弧形,可以将折射点及反射点的切面视为该点的折射面(图乙)。
资料二: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如下表。
入射角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折射角 |
0° |
13.4° |
27.1° |
41.7° |
58.7° |
无折射 |
无折射 |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是什么溶液?
【交流讨论】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溶液不可能是(填序号)。
A.酸溶液 B.碱溶液 C.盐溶液
【获得信息】Ⅰ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钠元素的物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Ⅱ.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
物质 |
NaCl |
NaOH |
Na2CO3 |
NaHCO3 |
溶解度/g |
36 |
109 |
215 |
9.6 |
Ⅲ.NaCl、BaCl2的水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这瓶溶液可能是:
猜想一:氯化钠溶液;猜想二:碳酸钠溶液;猜想三:氢氧化钠溶液;猜想四:碳酸氢钠溶液。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实验推断】⑴小丽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7,则这瓶溶液不可能是,理由是。
⑵小明取样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并不断振荡,观察到有沉淀产生,静置后,取少许上层清液,滴入酚酞溶液,振荡后无明显现象。则这瓶溶液的原溶液可能是。
[实验反思]实验室中,存取液体药品应注意使用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并放回原处。
表一
实验次数 |
电阻R=10Ω |
|
U/V |
I/A |
|
1 |
1 |
0.1 |
2 |
2 |
0.2 |
3 |
3 |
0.3 |
表二
实验次数 |
电压表示数=3V |
|
RQ |
I/A |
|
4 |
5 |
0.6 |
5 |
10 |
0.3 |
6 |
15 |
0.2 |
北魏贾思鳃的著作《齐民要术》是世界上最早记录食品酿造的典籍,对我国传统的酿酒方法有较详细的叙述。其中对酿酒用水及酿酒季节的掌握的记载:“初冻后,尽年幕,水脉既定,收取则用。其春酒及余月,皆须煮水为五沸汤,待冷,浸曲,不然则动。”这是对浸曲用水的要求。除初冻的冬月和年底的腊月外,酿酒时一律要把浸曲的水煮沸,不然,酒就会变质。这说明古人已经知道天冷时水温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弱,可以直接取水浸曲; 天气稍暖,就要将水煮沸灭菌。古代没有控制温度的设备,只能选择适宜的季节,通常在春,秋两李酿酒。谷物酿造的发酵过程可以简单表示为:
光强度E/cd | 0 | 5 | 10 | 15 | 20 |
光敏电阻R1/Ω | 50 | 100 | 150 | 200 | 250 |
则:导线A、B端连接电路中火线的是(填 “A"或“B”)端;当外界光照在10cd时,闭合开关S1 , 同时将滑动变阻器R2从右向左刚移到中点时,电流表示数为0.3A,S2闭合,补光灯亮起如果每天补光照射10小时计算,那每天补光灯消耗电能是k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