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身份 |
陈胜、吴广 | 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 |
刘邦 | 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 |
萧何 | 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 |
曹参 | 沛县狱掾(典狱长) |
殷通 | 会稽郡守 |
任嚣 | 南海郡尉 |
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
年份 | 1994年 | 1997年 | 2000年 |
企业数 | 655 | 550 | 495 |
平均规模(千吨) | 21.6 | 34.3 | 45.1 |
20万吨以上(企业数) | 3 | 13 | 20 |
10-20万吨(企业数) | 21 | 28 | 26 |
5-10万吨(企业数) | 36 | 57 | 60 |
5万吨以下(企业数) | 595 | 452 | 389 |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材料:图4为1840年以来中、美、西欧、日的CDP(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占比曲线
箭头④说明:箭头④显示2000年以后中国GDP在全球占比迅速提升。其主要原因有: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2001年中国入世带来巨大红利;中国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中国外交营造了相对有利的发展环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箭头①②③中任选一个予以简要说明。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各国的大学先后设立历史学讲座,延请名师讲学,西方史学开始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意大利历史学家布鲁尼认为历史应当记载“人事”,用意大利方言为但丁和彼特拉克撰写传记。德意志史学领域中的斗争极为激烈,新教的历史学家称罗马教廷为“魔鬼的巢穴”,而天主教的历史学家则称马丁·路德为离经叛道的“狂僧”。西班牙卡萨斯写的《西印度群岛的毁灭》记述了西班牙对西印度群岛的征服。法国波丹发表的《理解历史的方法》,是西欧第一部比较详备的史学方法论。英国培根写下《亨利七世在位时期的英国史》,并说“历史使人明智”。
——摘编自郭圣铭《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史学》
材料二:一百多年来,中国近代史的解释体系在变与不变中不断演化前行。1940年前后,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把中国近代史解释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逐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过程与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1988年,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认为“近百年来为振兴中国而进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运动,都可统称之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运动”,“马克思的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正是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在短短20余年时间内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学界普遍运用的解释体系。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史被史学界推上了历史现场,其研究的社会生活及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都是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领域的具体史学流派。
——摘编自陈廷湘《中国近代更解释体系的演变与趋向》
材料: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受到王朝特别重视、据之即足以控制全国的特殊地区,它集中了全国最重要的武力、财赋与人才资源,并拥有统治全国的合法性。这些地区就是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如图5中的①②分别为明朝初年和明成祖之后的“核心区”。
——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围绕材料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材料:“膏火”制度设立于清代雍正时期,由官府、学校向学生提供钱粮补助,实行养以助教。自雍正以后,与考课制度相配套,又相应设立“膏火”奖赏制度。洋务运动开始后,以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校,在创办时,皆“月有膏火,考有奖赏,一如曩者书院例”。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和进一步招揽学生的需要,学堂“膏火”支出的数额也在不断增长,以致学堂经费不敷。这一时期,科举人口激增,一部分士子索性把入学领取“膏火”当作一种治生的途径,冒卷、枪替、送条等舞弊现象在考课中频频出现。1895年,时人就提出废除“膏火”制度的倡议,认为向学生普及西学,“不愿入者听,不必给膏火经费”。1905年,“膏火”制度陆续在各地学校中被裁撤。
——宗尧、邓洪波《教养分离:晚清学校“膏火”制度革废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