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65 类型:高考模拟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克拉玛依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舞剧编剧确实和纯文学的编剧不一样,叙事的方式是跟着舞蹈走的,而不是跟着文字走。当我们在写作文字的时候,并不是去创作文字本身,而是通过文字、通过文学为舞蹈创造一个表达空间。《只此青绿》是一个好的舞剧文本,它创造了属于舞蹈、属于这个作品本身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只此青绿》的出现对于中国古典舞蹈创作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年轻一代的编导,对于整个舞蹈尤其是古典舞蹈的表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较大的启示:古典舞蹈的创作或者说传统舞蹈的创作在今天需要的是想象而不是迷思。我们对于古典舞蹈有很多争论,或者说很多纠结,有时候纠结于原来的都是好的,我们一定要回去。这本身从研究上来说、从积累上来说没有错,但从创作角度上来说,古典舞更需要想象,更需要创新。

    《只此青绿》没有背负传统的包袱,在古典舞的创作上、在样式的开掘上完全进入了自己的轨道。整个作品在立意上,在样式的开掘上,可圈可点。通过展卷人和画卷背后无数人的付出的角度进入,摆脱了从画卷本身的样式进行模仿的创作模式,进入到情感和精神的层面,这样舞蹈的表达空间一下就出来了。其中有两个令我感动的地方。一个是入画,最让人称道的就是把“江山”和“人民”这两个概念融到了一起——不是用文字去表达“江山即人民”,而是通过入画舞蹈的视觉样式去表达,通过舞蹈完成了立意的舞台转化。还有一个是古今两个时空的对话,展卷人和王希孟之间隔着长卷的对望是一个动情点。这两个感动点一个从横向上把工匠群体和艺术精神都融进舞剧里,一个从纵向上跨越时空达到了今天和古代的共情。这两个维度构成了精妙的舞蹈立意和叙事方式。

    所以好的舞剧一开始的创意都是由一个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初始点生发出来的,《只此青绿》创造了一个新的叙事表达方式,充满想象,不是纠结于旧的、原来的传统,不是纠结于已有的古典舞本身的动作体系和样式。在古典舞很多的比赛创作当中,模式化、人物选材的重复一直为人诟病,但是当你真正去把创作空间开掘出来之后,古典舞的意象、精神和样式的表达是非常自由的。

    《只此青绿》能够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不管是对舞蹈创作的发展,还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建构方面,都带来了非常多的启示,这也表明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确实是进入了新时代。

    (摘编自许锐《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舞蹈编剧的叙事方式是跟着舞蹈走的,是通过文字、文学为舞蹈创造一个表达空间。 B . 《只此青绿》启示古典舞蹈创作或者说传统舞蹈创作在今天需要的是想象而不是迷思。 C . 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入画,通过舞蹈的视觉样式去表达,通过舞蹈完成立意的舞台转化。 D . 如果能真正把创作空间开掘出来,那么古典舞的意象、精神和样式的表达是非常自由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从舞剧编剧和纯文学的编剧不同切入,说明舞剧文本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B . 文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论证《只此青绿》构成了精妙的舞蹈立意和叙事方式。 C . 文章从舞蹈创作发展和传统文化重新构建两方面,阐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现状。 D . 文章由总说到分说,从形式到内容,层层论证《只此青绿》舞蹈剧受人喜爱的原因。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创新表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只此青绿》打破常规思维,摒除固有的传统,更多运用想象,达到了艺术新高度。 B . 《只此青绿》想象展卷人和画卷人之间隔着长卷的对望,达到今人和古人情感的共鸣。 C . 《只此青绿》表达“江山即人民”的舞蹈立意,代表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D . 《只此青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表达方式的创新。
  • 2. (2022·克拉玛依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乡土培植出来的人已不复为乡土所用,这是目前很淸楚的现象。他们“已经回不了家”,是不愿,也是不能。在没有离乡之前,好像有一种力量在推他们出来,他们的父兄也为他们想尽方法实现离乡的梦,有的甚至为此卖了产业,借了债。大学毕业了,他们却发现这几年的离乡生活已把他们和乡土的联系割断了。在学校里,即使什么学问和技术都没有学得,可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却必然会起重要的变化,足够使他自己觉得已异于乡下人,而无法再和充满着土气的人为伍了。

    如果有大学生真的回乡了,他向哪里去找可以应用他在大学里所学得的那一套知识的职业呢?事实上,大学并不是为乡土小区造人才的。一个乡间出来的学生学得了一些新知识,却找不到一条桥可以把这套知识应用到乡间去;如果这条桥不能造就,现代的教育,从乡土社会论,是悬空了的,不切实际的。乡间把子弟送了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收不回。从这方面说,现在这种教育不但未能让中国走向现代化,反而成了吸收乡间人才外出的机构,有一点像“采矿”,损蚀了乡土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

    材料二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15日表示,将提升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重点培育有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市场信息和经营头脑的返乡入乡人员,今年要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20万以上。

    由于疫情影响、部分城市就业容量下降、乡村产业发展造成“家门口”就业机会增多等原因,去年底,农民工总量和外出农民工首次出现双项负增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入乡创业就业面临着巨大机会。”刘鑫说,目前,我国32%的农产品没有加工、33%的乡镇没有商品市场,返乡入乡人员可以围绕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创业就业。同时,可立足特色产业、绿水青山等资源,借势电商、网络直播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人是创业就业的核心要素。要推动返乡入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农村妇女等“四支队伍”创业就业,培育一批扎根乡村、创办乡产、带动乡亲的创业就业主体。

    (摘编自新华社《农业农村部:2021年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20万以上》)

    材料三

    在新疆的基层乡村,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挥洒青春汗水。近年来,乌尔禾区推进庭院经济,引导村民将宅基地交给村委会,由专业公司打造民宿。2018年,样板民宿“玫瑰花园”建成,2019年营业额高达192万元,老百姓感受到旅游业的红利。2020年3月,乌尔禾镇查干草村和哈克村104名村民联名倡议以自家房屋、庭院建民宿。区委连续7天开会讨论,列出400余条问题清单用于完善相关政策。

    2019年7月,大学毕业的韩丽君放弃留在郑州工作的机会,回到查干草村,从村务专干做起。在乌尔禾区推进庭院经济工作中,韩丽君主动请缨成为政策宣讲员。“我是查干草村走出的孩子,我翻阅资料,吃透政策,再了解乡亲们的诉求。”“参与项目的老年人能免费住进养老公寓,平时种花种草。其他村民被安置在城里新建的凤翔小区,大房子,有电梯,享受舒适的现代化生活,每户还能享受项目分红!”韩丽君还作产权制度改革、教育事业发展、乡村旅游等主题宣讲。她期待更多有情怀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共促乡村振兴。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扎根新疆热土的年轻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费孝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回到家乡,是因为找不到可以应用大学里所学的相关知识的职业,现代教育已经损蚀了乡土社会。 B . 由于疫情影响,导致城市就业容量下降、“家门口”就业机会增多,2020年底农民工总量和外出农民工首次出现双项负增长。 C . 要推动返乡入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农村妇女等创业就业,就要培育扎根乡村、创办乡产、带动乡亲的创业就业主体。 D . 韩丽君在乌尔禾区推进庭院经济工作中主动请缨成为政策宣讲员,还作产权制度改革、教育事业发展、乡村旅游等主题宣讲。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分析了乡土培植出来的人已不复为乡土所用以及他们“已经回不了家”的原因。 B . 材料二提出当前返乡入乡的巨大机遇和发展路径,重点需要培育的是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 C . 材料三报道一名返乡大学生扎根农村的经历,说明年轻人回到农村也能发挥青春价值。 D . 三则材料从整体到局部,从不同角度对乡村发展提出建议和思考,指出培育人才的重要性。
    3. (3) 请结合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为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更好吸引和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 3. (2022·克拉玛依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马赛夏季的阳光将她的脸晒成了古铜色,那是令大部分法国女性特别欣赏,令大部分法国男人着迷的一种肤色。

    每天上班,她都要对着镜子仔细将头发盘起,绝不允许有一丝乱发。她那么认真,不仅是出于爱美之心,也是职业使然。法国人对职业女性的仪表要求非常苛刻,着装打扮随便不但会令服务对象不悦,有时甚至会遭到理直气壮的投诉。周蓉很在乎自己作为职业女性能否给人以自信而美好的印象——确切地说,能否给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女人那种印象。

    走在街上,周蓉仍像当年是大美人儿时那样引起很高回头率,往往还是青年男女们的。不是因为她仍有多么美,而是因为她那略显忧郁又高傲的气质。

    她的神情经常略显忧郁,也是必然的。她内心高傲的理由却是,在近十二年里,她几乎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了。她头脑里吸收的关于法国文学的知识和见解,已非一般法国人所能相比。有时,她甚至会感到一种寻找不到交流对象的孤独。

    一次,在从马赛前往里昂的列车上,她碰巧与一位老先生并坐在一起。对方见她在读乔治·桑的小说集,忍不住问了一句:“您为什么读这样的书?”

    那是她从旧书摊上以极少的钱买的。

    她微笑着说:“有趣。”

    于是,两人之间开始了热烈的对话:

    “乔治·桑从没写过多么有趣的小说,她过时了!许多法国青年已经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了。”

    “对于我,她并没有过时,我也不是法国青年。”

    “但是,她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吸引您呢?”

    “我觉得,她如同法国的一副假面具。法国以及法国文学,在古典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与现代派潮流的影响之间至今无所适从,这种矛盾心理最早反映在乔治·桑身上和她的小说中。她想做贵族客厅里的沙龙女王,又想做现代派的弄潮儿。她确定不了自己究竟应该怎样,便以奇装异服和荒唐行径来减压,捎带戏弄一下关注她的人。如今的世界也处于继承传统和迎合现代的矛盾之中,只不过世人已经麻木,不像乔治·桑那么敏感罢了。”

    “您是哪国人?”

    “中国人。”

    “您怎么会是中国人呢?”

    “我怎么不可以是中国人呢?”

    “您肯定有一部分欧洲血统!我们法国的?或者英国的,德国的,丹麦的,希腊的?我想我猜对了,您的侧面具有一种希腊女性特有的美感……”

    对方是位斯文的老先生,但强烈的好奇心使他的表现有些唐突。二OO一年,不论公费还是自费到法国的中国大陆人尚十分有限,能在马赛或里昂见到的则更少,这使普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如果谈得上印象的话),大抵是衣着刻板、反应迟纯、表情迷惘、唯唯诺诺,这些形象大多来自早期电视新闻画面和外国电影。中国女人则要么贫穷愚钝可怜兮兮,要么是珠光宝气俗不可耐。

    法国老先生从没遇到过像周蓉那样气质不凡又有独立思想的中国女性,他接着追问道:“也许我理解错了——您来自台湾吧?”

    “不,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大陆人。我是大陆工人的女儿,一位农民的孙女。”周蓉有些不悦,感觉遇到了挑衅。

    这时,列车停在了一个小站。……

    后来她得知知对方是一所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她曾想主动联系他,心存几分也许会通过他在大学里谋到一个职位的闪念,但那念头随即很快打消。她对中国的思念强烈无比,归心似箭。

    每次面对镜子,她都会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法言表的陌生——不仅因为曾经的一头乌发日渐银丝缕缕,眼角日渐细密的鱼尾纹,还因为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女性,恰恰是在近似于流亡国外的十二年里,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过去在国内,她当然也明白此点,但从未像在法国十二年里这么感受强烈。

    (节选自《人世间》下部第四章第八节,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运用一系列细节描写,体现主人公周蓉努力将自己与外界环境融合,如皮肤晒成古铜色,上班保持精致的仪表,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者等。 B . 小说对主人公的刻画手法丰富多样。有简洁有力的语言描写,有细腻的心理描写,也有丰富的细节刻画,使人物血肉丰满,真切感人。 C . 小说通过周蓉对乔治·桑小说的深刻见解而引起法国教授对周蓉国籍和血统猜测的情节,表现出了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的崇尚。 D . 文章写了周蓉的国外生活,表现了普通人的奋斗、担当精神以及融入血液、不会割舍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2. (2) 小说开头写周蓉每天上班对着镜子认真梳妆,结尾写她每次面对镜子都感到陌生。周蓉为什么会对自己感到“陌生”?
    3. (3) 《人世间》这部作品向我们传达人生虽然卑微,但是我们可以活得崇高的价值取向。假如回到祖国的怀抱后,周蓉成为一名知名人士。在某校毕业典礼上,她向大学生致辞,表达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思考。请结合文本,直入主题“价值取向”,写100字左右片段发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周蓉
  • 4. (2022·克拉玛依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主还平城。魏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长安镇将陈提等皆坐贪残不法,洛侯、目辰伏诛,提徙边。又诏以“候官千数,重罪受赇不列,轻罪吹毛发举,宜悉罢之。”更置谨直者数百人,使防逻街衢,执喧斗者而已。自是吏民始得安业。

    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南安惠王桢,坐赃当死。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吕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冯太后谓群臣曰:“文祖前自谓廉,今竟犯法。以此言之,人心信不可知!”魏主曰:“古有待放之臣。卿等自审不胜贪心者,听辞位归第。”宰官、中散慕容契进曰:“小人之心无常,而帝王之法有常;以无常之心奉有常之法,非所克堪,乞从退黜。”魏主曰:“契知心不可常,则知贪之可恶矣,何必求退!”迁宰官令。

        魏主访群臣以安民之术。秘书丞李彪上封事,以为:“豪贵之家,奢过度,第宅车服,宜为之等制。又,国之兴亡,在冢嗣之善恶;冢嗣之善恶,在教谕之得失。高宗文成皇帝尝谓群臣曰:‘朕始学之日,年尚幼冲,情未能专;既临万机,不遑温习。今日思之。岂唯予咎,抑亦师傅之不勤。’尚书李䜣免冠谢。此近事之可鉴者也。臣谓宜准古立师傅之官,以训导太子。

    “又,汉置常平仓以救匮乏。去岁京师不稔,移民就丰,既废营生,困而后达,又于国体,实有虚损。曷若豫储仓粟,安而给之,岂不愈于驱督老弱糊口千里之外哉!宜析州郡常调九分之二,京师度支岁用之余,各立官司,年丰粟积之于仓,俭则加私之二粜之于人。如此,民必力田以取官绢,积财以取官粟。年登则常积,岁凶则直给。数年之中,谷积而人足,虽灾不为害矣。帝善之。

    (选自《资治通鉴·齐纪》,有删节)

    【注释】魏主即北魏孝文帝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闾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 B . 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闾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 C . 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闾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 D . 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闾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辞位归第,文中指辞去官职回家,与“解官”“致仕”“乞骸骨”“解褐”同义。 B . 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和器物等。 C . 免冠,意思是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文中表前一含义。 D . 籴,买米的意思,引申为买入之意。“粜”意与“籴”相反。卖米的意思。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冯太后认为人心要克服贪婪的欲望,像王桢这样崇尚廉洁的人在钱财利益的诱惑下,也会利用权利接受贿赂。 B . 中散大夫慕容契进言,知道人心是不可能不变的,贪婪是令人厌恶的,得到孝文帝的赞同,提升他为宰官令。 C . 高宗文成皇帝在谈论自己学习不足的时候,高宗认为不只是自己个人的过错,也有师傅管教不严、做事不勤勉的原因。 D . 秘书丞李彪认为安定百姓,应该事先把粮食储存起来建立粮仓,灾荒时节将粮食发放给灾民,比把百姓驱赶到远方要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更置谨直者数百人,使防逻街衢,执喧斗者而已。

      ②国之兴亡,在冢嗣之善恶;冢嗣之善恶,在教谕之得失。

  • 5. (2022·克拉玛依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

    (南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释】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观塞即观望边塞。②鞘: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句写要塞郊野自然之景,点明时节,晴空万里的秋日,水天空阔,上下辉映,次句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 B . “澹烟衰草有无中”极目远望,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表明词人渴望恢复中原的无限壮志。 C . “一尊浊酒戍楼东”句承上启下,欲借酒消遣,而酒罢益悲,于是不禁向风挥泪,充满无限悲凉的慨叹之情。 D . 本词上阙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景物微妙地隐呈作者的感情,下阙抒发感慨,意绪悲凉,蕴含着难以诉说的悲凉心酸。
    2. (2) 后人评价张孝祥词“下开辛弃疾词派的先河”,请结合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 6. (2022高三上·周至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善于运用神话、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在《蜀道难》中用“”两句写出了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曲。
    2. (2) “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苏轼《赤壁赋》中的“”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保持这份美德。
    3. (3)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 ,”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忧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2·克拉玛依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端午节既是华夏民族作为农耕民族对即将到来的夏季农耕旺季举行的崇拜仪式,也是儒家思想下,华夏民族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日两千多年来,滔滔江水千古诉忠魂。幽怨刚强的乐音,在芦苇叶中奏鸣。

    韩国人曾想用他们的“端午祭”向联合国申报文化遗产,这让国人____,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就丢掉了自己的传统?我们一边越来越轻慢自己的传统节日,一边却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洋人的节日。洋节的得宠主要是因为背后有那只“看不见的手”在使劲地推,而日渐式微的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的却是大家的____。商家在利润的驱动下不断为圣诞节、情人节等推出特殊商品,竭力推介各种相应的西化仪式。至于那些洋节的文化背景是什么,多数商家和消费者是不在乎的,____的“小资”们为的只是追求所谓的“时尚”。

    我们必须正视全球化竞争下,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尤其是对青少年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民众对西方文化缺乏主动____意识,需要以传统节日等文化载体帮助民众确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从而实现文化自信。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端午节既是华夏民族作为农耕民族对即将到来的夏季农耕旺季举行的崇拜仪式,也是儒家思想下,华夏民族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 B . 端午节既是华夏民族作为农耕民族对即将到来的夏季农耕旺季举行崇拜仪式的民俗节日,也是儒家思想浸润下的华夏民族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日。 C . 端午节既是华夏民族作为农耕民族对即将到来的农耕旺季夏季举行崇拜仪式的民俗节日,也是儒家思想浸润下的华夏民族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 D . 端午节既是华夏民族作为农耕民族对即将到来的农耕旺季夏季举行的崇拜仪式,也是儒家思想下,华夏民族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日。
    2. (2) 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反躬自问    漠不关心    趋之若鹜    甄别 B . 扪心自问    冷眼旁观    如蚁附膻    鉴别 C . 反躬自问    冷眼旁观    趋之若鹜    鉴别 D . 扪心自问    漠不关心    如蚁附膻    甄别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请简要分析其结构和表达效果。
  • 8. (2022·克拉玛依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市面上,有太多的励志故事试图揭示这样一个命题:   ____。不信你看,音乐传奇贝多芬是孤独的,被评为“最伟大的英国人”的丘吉尔是孤独的,“苹果”天才乔布斯是孤独的……仓促中,有人得出结论——凡人离非凡就差了一个“孤独”。

    于是,有些人开始向往孤独。而实则那些非凡之人的“孤独”,可能来自于“走在前面”而不被认可,思考深邃而不被理解,背负沉重而不被接受。孤独,____ ,不如说是结果。因此,为了成为非凡者而踏上孤独的道路,也许只是徒劳。

    肤浅地追求孤独,并不能在本质上改变什么。不被理解的梦想,可能会成为起点;但让我们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梦想的,____ ,而是内心的渴望与不竭的奋斗。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包含人们对“非凡者”存在的两个错误认知,请找出并指明其逻辑错误。
四、写作(60分)
  • 9. (2022·克拉玛依模拟)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塔勒布

    ②世界充满不确定,而中国的未来是确定的。——王毅

    ③要应对不确定性,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确定性,这样的话,外部的不确定性就没那么重要了。——冯仑

    ④在我们的青春里面,最美的那个词叫做不确定。不确定面向未来所有的恐惧、好奇和探险,是青年世界最美的风景和最大的权利。——吴晓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