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第100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97 类型:期末考试
一、
  • 1. (2022高二下·天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 小题。

    2022春晚,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如泼墨山水画般古韵淡然,中国水墨山水的(   )《富春山居图》结合现代科技诗意合璧团圆再现。这幅画的深意不仅在于黄公望高超的笔墨技法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更在于画中富春江两岸山清水秀、宁静祥和的景象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家园。

    苏轼、陆游等千古文人俯仰在富春山水间,吟咏胸怀;渔夫、樵夫舟行在笔墨画卷里,歌吟唱答,或高雅,或旷达,或洒脱,或高迈,诗、书、画、印、歌尽在山水长卷中,好一派唐风宋韵,好一派盛世景象!

    借诗抒怀,华夏风骨今犹在,东方风来满眼春。苏轼的“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一笔一墨(   )我们的文化血脉,一字一句诵千年风雅。

    婉转动听的歌曲唤人耳目一新,古典乐器的伴奏妙音飞花,古诗词的吟咏赓续文脉……悠久醇厚的文化传承凝结数千年的岁月(   ),            

    1.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发轫之作    糅进    积淀 B . 扛鼎之作    写进    心血 C . 发轫之作    写进    心血 D . 扛鼎之作    糅进    积淀
    2.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让这个节目所触动的灵魂,是对往日时光的铭记与怀念,是华夏儿女融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独有的家国情怀,更是对民族血脉的春恋与归属。 B . 被这个节目所触动的灵魂,是对往日时光的铭记与怀念,是对民族血脉的眷恋与归属,更是华夏儿女融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独有的家国情怀。 C . 被这个节目所触动的灵魂,是对民族血脉的眷恋与归属,是对往日时光的铭记与怀念,更是华夏儿女融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独有的家国情怀。 D . 让这个节目所触动的灵魂,是对华夏儿女融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独有的家国情怀,是对往日时光的铭记与怀念,更是对民族血脉的眷恋与归属。
    3. (3) 下列有关“山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到苏子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山水间蕴含着古人深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唯美地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 B . 晋代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他的身心都渴望着归依青山。自然山水成为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 C . 富春山水,名扬天下,如同学们初中学过的南朝梁代吴均《与宋元思书》所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 . 在传统文化中,“国家”的概念经常用“山河”“江山”来表述,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2. (2022高二下·天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自电影艺术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作为不断发展的体系,它总在更新着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由艺术的思考而产生的课题,同时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相呼应,可以说,一代一代新电影伴随着新的时代、新的科技而产生,它的创作也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著名的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说过:决定人类历史社会形态的关键因素不是政治、经济、文化,而是媒介。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水平日新月异,大众传播媒介样式越来越多,技术也更加发达、迅速,所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思想。电影就是其中的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影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对既经济又高雅的休闲方式的需求,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享受高层次文化。电影的内容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的受众群体也更加庞大。所以电影在传播效果方面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入影响了受众和社会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佩恩基金会进行了13项关于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研究,研究显示青少年会模仿影片中的形象去装扮,并认同其中形象的观点和行为。电影以非常有吸引力的方式去向人们展现各种情境和不同的行为方式。因为这种魅力,电影中表现的社会关系、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为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提供了可模仿并融入自己生活的模型。

    一部成功的电影能获得观众的认同,这种认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点认可。传播媒介发达的当今社会,一部优秀的电影同时拥有数百万计的观众,每一部电影的内涵传达给观赏电影的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并在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观众的认知,最终形成一种文化定式,影响社会的文化构建。比如,《可可西里》直接促成了藏羚羊保护区的建立。

    然而,有些电影虽然在艺术效果和摄影技术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其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层面的非正面信息的传播,也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比如一部分血腥、暴力的电影,给受众带来了一定的刺激,给受众的心理带来了不健康的、阴暗的影响。

    (摘编自《浅析电影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电影经济学是把电影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研究其运动规律的电影学次级分科。电影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的特点比其他任何一门艺术都要更加突出(例如庞大数额的创作投入与生产投入)。当我们把它与诗歌经济学相比较时,我们就会理解这一点。主要是由于诗歌创作或小说创作的个人特点比较突出。诗歌创作和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行为,而电影创作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群体行为和机构性运作。到目前为止,任何一门艺术(哪怕是戏剧、舞蹈和交响乐等对于经济依赖性较大的艺术形式)都不像电影这样有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必要。

    (摘编自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

    材料三:

    材料四: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发明自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电影成功,这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从电影放映开始的。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的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从1896年至20世纪20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在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给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谭鑫培祝寿,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摘编自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

    1. (1) 下列对材料中“电影”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诞生一百多年来,电影一直在不断发展,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相呼应,它的创作和时代、社会息息相关。 B . 电影是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既经济又高雅的休闲方式的需求,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享受高层次文化。 C . 电影是一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 文化产品,它的创作是一种群体性和机构性运作,与诗歌创作相比,没有个人特点。 D . 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发明于19世纪末,地点是欧洲。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电影是深入影响了受众和社会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因而电影的内容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B . 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够影响数以百万计的观众,而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点是否认可,是评价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 C . 电影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但电影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D . 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在2010年至2018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更是超过了600亿元,这说明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市场越来越繁荣。
    3. (3) 阅读材料一,下面的做法中,不能使电影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一项是(   )
      A . 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辩证看待,增强对电影中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层面负面信息的辨别与抵御能力。 B . 电影会影响观众的认知,甚至影响社会的文化构建,应多拍摄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导向积极正面的电影。 C . 要加大对电影的审核力度,对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导向不正面的电影予以限制。 D . 促进科技进步,增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使电影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更深入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想。
二、
  • 3. (2022高二下·天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陉山之事,赵且与秦伐齐。齐惧,令田章阳武合于赵,而以顺子为质。赵王喜,乃兵告于秦曰:“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欲以解伐。告下吏。

    秦王使公子他之赵,谓赵王曰:“齐与大国救魏倍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祭祀。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请益甲四万,大国裁之。”

    苏代齐献书穰侯曰:“臣闻往来之者言曰:‘秦且赵甲四万人以伐齐。’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相结秦之深雠也。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秦。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而后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秦王安能制晋、楚哉!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制于秦。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三也。齐割地以实晋、楚,则晋、楚安。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四也。是晋、楚以秦破齐,以齐破秦,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五也。秦得安邑,善齐以安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则韩、魏必无上党哉。夫取三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兵告于秦曰        案:按 B . 告下吏                敢:勇敢 C . 祭祀              奉:供 D . 秦且赵甲四万人        益:增援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令田章阳武于赵              不物喜,不以己悲 B . 齐与大国救魏倍约            人不仁,如礼何? C . 苏代齐献书穰侯              击破沛公军 D . 秦之深雠,不利秦            日削月割,以趋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B . 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C . 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D . 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4. (4)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苏代说服秦王放弃攻打齐国的一组是(   )

      ①秦且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②不 不信,不为无行

      ③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于秦       ④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

      ⑤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               ⑥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

      A . ①②⑥ B . ①④⑥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⑤
    5. (5)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文章非常类似于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烛之武竟然说退了秦师;同样,苏代也以伶牙俐齿劝说秦王。 B . 苏代不愧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他指出的五点于秦不利的理由,真切、具体,让人听后不得不佩服。 C . 秦昭王派公子他前往赵国,公子他对赵王说:齐国相约我们秦国一同救援魏国,但事后齐国却背弃信约,因此齐国是不可信赖的。 D . 苏代认为,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去进攻齐国的。
    6.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

      ②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

    7. (7) 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苏代认为秦国不应该增兵讨伐齐国的理由。
  • 4. (2022高二下·天津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1. (1) 下列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胭脂”两句,自然发问,以此明写愁怀,可谓推陈出新之笔。 B . “放眼”三句,“暮”字呼应“斜日”,离愁万斛、征鸿浓笔重写心中愁绪。 C . “天在”两句,写出了词人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承上片离愁,启下片矛盾。 D . 过片三句,用千万里、南北、西东,极言地域之广,表达词人客游他乡,漂泊不定。
    2. (2) 首句“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在词中的作用。
    3. (3)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 5. (2022高二下·天津期末)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离骚》的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约、用词含蓄的两句是“”。在《离骚》中屈原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2. (2) 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之意,。(贾谊《过秦论》)
    3. (3) 剑阁峥嵘而崔嵬,。(李白《蜀道难》)
    4. (4) ,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
  • 6. (2022高二下·天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芦花白

    丁祖荣

    芦苇,静默生长,似乎没什么人为芦苇唱赞歌,而我对芦苇却颇多赞许和怜爱。

    早年读《白洋淀纪事》,对秋天芦苇的赞美随着孙犁的抒情而弥漫心间。抗击日寇的同时,还能享受芦花轻飏,那是一种革命的浪漫。芦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革命的掩体。秋风起,芦花白。我时常在这个季节散步,怀着同样的心情。

    援疆的第一个春节,我从昆仑回到了长江边,照例是要吃粽子,还要带些到和田与老乡分享。那芦苇叶裹出的粽子,清香中央杂着青涩,糯米白、赤豆红、芦叶绿,视觉的冲击,味蕾的激发,直让人欲罢不能。

    那年9月,昆仑山浅山克里阳,油菜花在山间绽放,比青海湖迟了近两个月,比江南更是迟四五个月,让你感觉到时光倒错。倒是这芦苇,在布琼河边的戈壁沙地上,一丛一丛生长着。一两尺,三四尺高的样子,杆子粗壮,似乎很滋润。那青绿的叶子,比江南还鲜翠。更奇妙的是油菜花与芦苇夹杂在一起,油菜花的金黄,芦苇花的浅白,相映成趣。

    布琼河边的芦苇只是一丛一丛的,到了巴里坤湿地,成片成片的芦苇交错掩映,满湖浮游的野鸭更是肆意逍遥,我们的船一过去,惊起无数,飞向苇丛。芦苇的花穗本是一片轻白,在野鸭进入时,绒絮飘飘洒洒。

    起风的时候,满湖芦花飘荡,花絮飞飘在岸边绿洲湿地和稍远处的戈壁沙漠上,也飘在我们这船人的身上。不知谁说起,丁指挥白了头。我看随行的买买提乡长头也白了,脸却笑开了花。买买提随手拿出奎雅小刀,割下芦苇,削成笛状,放嘴边一吹,发出尖厉的声音,成群的野鸭惊起,很是壮观。

    买买提乡长说,这芦苇是宝哩,芦苇根有解热镇痛、清热生津的作用,一级产品可卖到每斤十几元。这些野生、无污染的芦苇根是药材原料,很受欢迎。老乡们挖掘、运输、分选、切割、晾晒、装袋的芦苇根,能增加收入哩!还有芦苇杆,收割后切成一段一段的,用于固沙,效果好,持续性强。你看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公路,两边都是用芦苇固的沙。这种固沙保路方式是我们新疆创造的,获得联合国有关方面的称赞!在我们昆仑山下的绿洲,芦苇改良土壤,净化空气。巴里坤湿地就是我们和田的绿肺。有芦苇的地方就有水,就是绿洲,就是生产和生活所在。听了买买提的一席话,我对芦苇愈加起敬。

    秋风起,芦花白,是自然的节奏,也是一种心境。秋天,我常常散步于长江芦花荡的湿地。那些飘散的芦苇花絮,时疏时密。秋风烈时,芦苇随风起舞,一会儿东侧一会儿西伏。晴空下。成群的白鹭翩翩起飞,优悠停落在芦苇上,芦苇倒伏摇晃得更加厉害。白鹭借力又飞,好似一场精彩的飞行表演。

    这芦花荡所在,恰是长江由西斜向而来,从此折而向北之处。以此为转折点。上溯20公里,板子矶——当年,马毛姐从芦苇丛中把船撑出,送一船战士横渡长江,革命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向北,下游20公里,东西梁山,即天门山。古人吟诵甚多,以李白《望天门山》为最。仲秋时节,我常沿江堤往天门山走。江风习习,江边湿地里,芦苇逶迤而去,宛如游龙,沿着江堤坡面向上铺开,堤顶上一片絮白。临近时,有天门渔庄,父子店,非江鱼不售。秋季三斤白鱼为宜,江蟹虽好,但价格不菲。江天晚霞,映照天门山,凝神驻望,快慰平生。元代赵显宏《满庭芳 渔》下半阙写道:“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看着这些芦苇被晚霞点染,听着长流的江水拍岸不止,直想乘舟天门山下,对影成三人,和月宿芦花。

    芦苇,自信而从容,扎根于大地,向天而生。芦苇,顺天应时,把自己献给人类,冬天收割,春天破土,生生不息。

    (选自2018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 文章开头运用“没什么人”“颇多”等词语,态度鲜明地写出了“我”对静默生长的芦苇有喜爱之情。 B . 文章第2自然段中,“芦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是“我”喜爱芦苇的原因,“享受”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担忧与不安。 C . 文章写了一位“买买提乡长”,表达“我”对其像芦苇一样扎根新疆,顺天应时,服务当地的赞许与敬重之情。 D . 文章回忆援疆的春节回长江边吃粽子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对家乡的喜爱、对新疆艰苦生活的畏惧,以突出芦苇的可贵。 E . 文章以秋季散步赞芦苇始,以仲秋散步看芦苇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2. (2)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 (3)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什么喜爱芦苇。
    4. (4) 文章在描述芦苇顺天应时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长江?
    5. (5) 要如何全面鉴赏本文呢?为此,校报编辑部请你针对鉴赏要点,作出简述。
  • 7. (2022高二下·天津期末) 下面文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

    ①借着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商场里的室内冰场已十分常见,享受冰雪运动的快乐也不再限于冬季。②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冰场、走进雪场,为日常生活增添了别样色彩。③各地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冰雪运动推广普及。④在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欢乐,感受到喜迎北京冬奥会的浓厚氛围。

  • 8. (2022高二下·天津期末)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以“己”为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十九期)

    1. (1) 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语句,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                     ②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③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④一圈圈推出去

      ⑤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     ⑥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A . ③①⑤②④⑥ B . ①③⑤②④⑥ C . ③⑤①②⑥④ D . ①③⑤②⑥④
    2. (2)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节选段落引用潘光旦的话有何作用?
  • 9. (2022高二下·天津期末)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来,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送进去。”四人听说,忙来至贾母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都争看乱猜。小太监又下谕道:“众小姐猜着了,不要说出来,每人只暗暗的写在纸上一齐封进宫去,娘娘自验是否。”(    )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便猜着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解了,各自暗暗的写了。……

    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越发喜乐,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堂屋,命他姊妹们各自暗暗的做了,写出来粘在屏上……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贾政起身走至屏前,只见第一个是元妃的,写着道: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贾政道:“这是(    )吗?”宝玉答道:“是。”……

    1. (1) 在括号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A . 迎春  烟花 B . 惜春  烟花 C . 宝钗  爆竹 D . 王熙凤  爆竹
    2. (2) 节选内容写的是哪个中国传统节日?该内容对整部小说有何作用?
四、
  • 10. (2022高二下·天津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