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考生物历年全国卷真题汇编9——种群和群落

更新时间:2022-06-20 浏览次数:109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二下·乌鲁木齐期末) 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 ①③④⑤ B . ②④⑤⑥ C . ①②③⑥ D . ③④⑤⑥
  • 2. (2023高二下·黔西期末) 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A . 甲、丙、乙 B . 乙、甲、丙 C . 丙、甲、乙 D . 丙、乙、甲
  • 3. (2024高三下·高州月考) 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 .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 .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 .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 4. (2024高二下·邵阳开学考) 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 . ②①③ B . ③②① C . ①③② D . ③①②
  • 5. (2024高二下·乌鲁木齐期中) 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 .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 . 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 . 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 6. (2021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 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 .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 . 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 .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 7. (2024高二下·乌鲁木齐期中) 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 . 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 .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 .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 8. (2018·全国Ⅰ卷) 种群密度是种族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面呈现的结果 B .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 .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 .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细胞,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二、综合题
  • 9. (2022·全国乙卷) 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是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答出3点即可)。
    2. (2) 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3. (3) 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答出2点即可)。
  • 10. (2022·全国甲卷)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 (1) 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2. (2) 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3. (3) 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4. (4) 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答出2点即可)。
  • 11. (2021·全国甲)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答出1点即可)。
    2. (2) 青草→羊→狼是一条食物链。根据林德曼对能量流动研究的成果分析,这条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3. (3) 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常见的生态系统,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
  • 12. (2020·全国Ⅲ) 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 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2 点即可)。
    2. (2) 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 (3) 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
  • 13. (2020·全国Ⅰ) 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栽培措施可以影响作物的生理活动,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达到增加产量等目的。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中,在植株之间去除杂草并进行松土的一项栽培措施,该栽培措施对作物的作用有(答出2点即可)。
    2. (2) 农田施肥的同时,往往需要适当浇水,此时浇水的原因是(答出1点即可)。
    3. (3) 农业生产常采用间作(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农田上间隔种植两种作物)的方法提高农田的光能利用率。现有4种作物,在正常条件下生长能达到的株高和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的光照强度)见下表。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角度考虑,最适合进行间作的两种作物是,选择这两种作物的理由是

      作物

      A

      B

      C

      D

      株高/cm

      170

      65

      59

      165

      光饱和点/μmol·m-2·s-1

      1 200

      1 180

      560

      623

  • 14. (2019·全国Ⅲ卷) 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 (1) 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型,且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最快。
    2. (2) 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 15. (2019·全国Ⅰ卷) 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 (1) 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
    2. (2) 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
    3. (3) 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导致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 16. (2018·全国Ⅱ卷) 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 (1) 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2. (2) 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种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答出一点即可)
    3. (3) 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答出一点即可)。
  • 17. (2018·全国Ⅰ卷) 根据题干,回答下列问题:
    1. (1) 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2. (2) 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3. (3) 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分解者通过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三、实验探究题
  • 18. (2021·全国乙卷) 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 (1) 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 (2) 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 (3) 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