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 |
母亲 |
父亲 |
姐姐 |
患者 |
表现型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患病 |
SC基因测序结果 |
[605G/A] |
[731A/G] |
[605G/G];[731A/A] |
? |
注:测序结果只给出基一条链(编码链)的碱基序列[605G/A]示两条同源染色体上SC基因编码链的第605位碱基分别为G和A,其他类似。
若患者的姐姐两条同源染色体上SC基因编码链的第605和731位碱基可表示为下图1,根据调查结果,推断该患者相应位点的碱基应为( )
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
P |
F1 |
F2 |
|||
♀ |
♂ |
♀ |
♂ |
♀ |
♂ |
|
Ⅰ |
黑体 |
黄体 |
黄体 |
黄体 |
3黄体:1黑体 |
3黄体:1黑体 |
Ⅱ |
灰体 |
黑体 |
灰体 |
灰体 |
3灰体:1黑体 |
3灰体:1黑体 |
Ⅲ |
灰体 |
黄体 |
灰体 |
灰体 |
3灰体:1黄体 |
3灰体:1黄体 |
注:表中亲代所有个体均为圆翅纯合子。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控制体色的基因A1(黑体)、A2(灰体)和A3(黄体)的显隐性关系为(显性对隐性用“>”表示),体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定律。
杂交组合 |
P |
F1 |
F2 |
|||
♀ |
♂ |
♀ |
♂ |
♀ |
♂ |
|
Ⅳ |
灰体圆翅 |
黑体锯翅 |
灰体圆翅 |
灰体圆翅 |
6灰体圆翅:2黑体圆翅 |
3灰体圆翅:1黑体圆翅:3灰体锯翅:1黑体锯翅 |
Ⅴ |
黑体锯翅 |
灰体圆翅 |
灰体圆翅 |
灰体锯翅 |
3灰体圆翅:1黑体圆翅:3灰体锯翅:1黑体锯翅 |
3灰体圆翅:1黑体圆翅:3灰体锯翅:1黑体锯翅 |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锯翅性状的遗传方式是,判断的依据是.
密码子序号 |
1…4…19 20…540 |
密码子表(部分): |
正常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UA…UAG |
AUG:甲硫氨酸,起始密码子 |
突变①↓ |
||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C UUA…UAG |
AAC:天冬酰胺 |
正常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UA…UAG |
ACU、ACC:苏氨酸 |
突变②↓ |
||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
AUG…AAA…ACU UUA…UAG |
UUA:亮氨酸 |
正常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UA…UAG |
AAA:赖氨酸 |
突变③↓ |
UAG、UGA:终止密码子 |
|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GA…UAG |
…表示省略的、没有变化的碱基 |
回答下列问题:
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 |
基因的表达 产物(HMW) |
亲本 |
F1 |
育种目标 |
||
小偃6号 |
安农91168 |
强筋小麦 |
弱筋小麦 |
|||
A |
甲 |
+ |
+ |
+ |
+ |
- |
B1 |
乙 |
- |
+ |
+ |
- |
+ |
B2 |
丙 |
+ |
- |
+ |
+ |
- |
D1 |
丁 |
+ |
- |
+ |
- |
+ |
D2 |
戊 |
- |
+ |
+ |
+ |
- |
注:“+”表示有相应表达产物;“-”表示无相应表达产物
据表回答:
甲(母本) |
乙(父本) |
F1 |
aaBB |
乙-1 |
幼苗期全部死亡 |
乙-2 |
幼苗死亡:成活=1:1 |
①该植物的花是两性花,上述杂交实验,在授粉前需要对甲采取的操作是、。
②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部分F1植株死亡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性:其一,基因型为A_B_的植株致死;其二,基因型为的植株致死。
③进一步研究确认,基因型为A_B_的植株致死,则乙-1的基因型为。
第一步:种植品种甲作为亲本
第二步:将乙-2自交收获的种子种植后作为亲本,然后统计每个杂交组合所产生的F1表现型。
选育结果:若某个杂交组合产生的F2全部成活,则的种子符合选育要求。
为了研究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机制,将一种青蒿素敏感(S型)的疟原虫品种分成两组:一组逐渐增加青蒿素的浓度,连续培养若干代,获得具有抗药性(R型)的甲群体,另一组为乙群体(对照组)。对甲和乙两群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在甲群体中发生的9个碱基突变在乙群体中均未发生,这些突变发生在9个基因的编码序列上,其中7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
为确定7个突变基因与青蒿素抗药性的关联性,现从不同病身上获取若干疟原虫样本,检测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与存活率正相关)并测序,以S型疟原虫为对照,与对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不同的设为突变型“-”。部分样本的结果如表。
疟原虫 |
存活率(%) |
基因1 |
基因2 |
基因3 |
基因4 |
基因5 |
基因6 |
基因7 |
对照 |
0.04 |
+ |
+ |
+ |
+ |
+ |
+ |
+ |
1 |
0.2 |
+ |
+ |
+ |
+ |
+ |
+ |
- |
2 |
3.8 |
+ |
+ |
+ |
- |
+ |
+ |
- |
3 |
5.8 |
+ |
+ |
+ |
- |
- |
+ |
- |
4 |
23. 1 |
+ |
+ |
+ |
+ |
- |
- |
- |
5 |
27.2 |
+ |
+ |
+ |
+ |
- |
- |
- |
6 |
27.3 |
+ |
+ |
+ |
- |
+ |
- |
- |
7 |
28.9 |
+ |
+ |
+ |
- |
- |
- |
- |
8 |
31.3 |
+ |
+ |
+ |
+ |
- |
- |
- |
9 |
58.0 |
+ |
+ |
+ |
- |
+ |
- |
- |
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方案 |
预期结果 |
I.转基因玉米×野生型玉米 II.转基因玉米×甲品系 III.转基因玉米自交 IV.野生型玉米×甲品系 |
①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1 ②正常籽粒:干瘪籽粒≈3:1 ③正常籽粒:干瘪籽粒≈7:1 ④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5:1 |
统计干瘪籽粒(F2)的数量,发现类型1最多、类型2较少、类型3极少。请解释类型3数量极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