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考生物五年真题汇编22——群落(1)

更新时间:2022-06-28 浏览次数:199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二下·乌鲁木齐期末) 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 ①③④⑤ B . ②④⑤⑥ C . ①②③⑥ D . ③④⑤⑥
  • 2. 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 . 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             B . 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C . 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 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 3. (2023·福田模拟) 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可体现植物的向光性 B .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的关系 C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可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 “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可体现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4. (2023·安化模拟) 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其枝条在大象进食时常被折断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条会长成新的植株。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储存起来。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 .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 .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 5. (2023高二下·枣阳月考) 某地区积极实施湖区拆除养殖围网等措施,并将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公园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 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 . 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D . 该湿地公园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 6. (2021·辽宁) 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钱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B . 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 C . 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 . 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 7. (2021·辽宁) 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示气腔

    A . 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 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 . 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 . 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 8. (2024高二下·惠来月考) 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 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并开始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 . 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 . 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 . 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 9. (2021·河北) 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NaOH与CuSO4配合使用在还原糖和蛋白质检测实验中作用不同 B . 染色质中的DNA比裸露的DNA更容易被甲基绿着色 C . 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以多种有机溶剂的混合物作为层析液 D . 利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 10. (2021·河北) 烟粉虱危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

    若虫

    (头叶)

    天敌昆虫

    多样性指数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 . 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 . 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 . 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 . 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 11. (2024高三下·高州月考) 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 .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 .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 .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 12. (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 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
    A . 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 B . 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 C . 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D . 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
  • 13. (2020·海南) 研究人员在调査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 . 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 . 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 . 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 14. (2020·北京) 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 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 B . 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 C . 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D . 无法判断啮因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
  • 15. (2024高二下·长寿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在应用基因工程改变生物遗传特性,进而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方面,中国科学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资料一:人类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致使环境不断恶化。王成树等从黄肥尾蝎中克隆出一种神经毒素基因AalT,将其导入能寄生在许多害虫体内的绿僵菌中,增强绿僵菌致死害虫的效应,可有效控制虫害大规模爆发。

    资料二: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极具毁灭性的农业真菌病害。王宏伟、孔令让等从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将Fhb7导入小麦,其表达产物可减轻赤霉菌对小麦的感染,从而避免小麦赤霉病大规模爆发。

    资料三:疟疾由受疟原虫感染的雌按蚊通过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王四宝等从几种微生物中克隆出5种不同抗疟机制的基因,将它们导入按蚊的肠道共生菌AS1中。在按蚊肠道内,AS1工程菌分泌的基因表达产物可杀灭疟原虫。因AS1可在按蚊亲代和子代种群中扩散,所以在含AS1工程菌按蚊的群落中,疟疾传播一般可被阻断。

    1. (1) 目的基因是基因工程的关键要素。关于上述资料中涉及的目的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来源:必须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组文库中直接获取 B . 作用:上述基因表达产物一定影响防治对象的生长或存活 C . 转化:均可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D . 应用:只有将目的基因导入防治对象才能达到生物防治目的
    2. (2) 在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的措施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施用绿僵菌工程菌减少虫害,不改变绿僵菌与害虫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B . 引入Fhb7增强小麦的抗菌性,目的是调节真菌对植物的寄生能力 C . AS1工程菌分泌的多种表达产物不改变AS1与按蚊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D . 使AS1工程菌分泌多种表达产物杀灭疟原虫,目的是调节按蚊对人的寄生能力
二、双选题
  • 16. (2020·新高考I) 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 . 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 . 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 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三、综合题
  • 17. (2022·浙江) 科研小组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开展了研究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 (1) 对某种鼠进行标志重捕,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该鼠的。同时对适量的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绘制该种群的图形。
    2. (2) 在不同季节调查森林群落的与季相的变化状况,可以研究该群落的结构。
    3. (3) 在不考虑死亡和异养生物利用的情况下,采取适宜的方法测算所有植物的干重(g/m2),此项数值称为生产者的。观测此项数值在每隔一段时间的重复测算中是否相对稳定,可作为判断该森林群落是否演替到阶段的依据之一。利用前后两次的此项数值以及同期测算的植物呼吸消耗量,许算出该时期的
  • 18. (2022·广东) 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
    A 523 103278 36.67 14.10
      B 568 104118 40.8 20.40
     

    回答下列问题:

    1. (1) 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 (2) 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有利于其生存。
    3. (3) 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4. (4) 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 19.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 (1) 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2. (2) 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3. (3) 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4. (4) 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答出2点即可)。
  • 20. (2021·湖北)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一种交错带。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生系统类型之一。因此,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促进区域退化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研究人员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退耕还林与还草不同类型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样地类型

    总个体数量(只)

    优势类群(科)

    常见类群数量(科)

    总类群数量(科)

    农田

    45

    蜉金龟科、蚁科、步甲科和蠼螋科共4科

    6

    10

    柠条林地

    38

    蚁科

    9

    10

    杨树林地

    51

    蚁科

    6

    7

    自然恢复草地

    47

    平腹蛛科、鳃金龟科、蝼蛄科和拟步甲科共4科

    11

    15

    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产生的原因是
    2. (2) 农田优势类群为4科,多于退耕还林样地,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与农田中较高有关(答出2点即可)。
    3. (3) 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填“好”或“差”)。
    4. (4) 杨树及甲、乙两种草本药用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其原因是
  • 21. (2021·海南) 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曾濒临灭绝。经过多年的严格保护,海南坡鹿的种群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恢复。回答下列问题。
    1. (1) 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营养级,坡鹿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 (2) 雄鹿常通过吼叫、嗅闻等方式获得繁殖机会,其中嗅闻利用的信息种类属于
    3. (3) 为严格保护海南坡鹿,有效增加种群数量,保护区将300公顷土地加上围栏作为坡鹿驯化区。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坡鹿,则最好将围栏内坡鹿数量维持在只左右,超出该数量的坡鹿可进行易地保护。将围栏内的坡鹿维持在该数量的依据是
    4. (4) 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包括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保护区人员通过选择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可增加坡鹿的食物资源,主要依据是
  • 22. (2021·浙江) 某森林因火灾被大片烧毁。下图是火烧后该地的植物群落在恢复过程中,各类不同植物类型生物量的变化状况。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中的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调查时刻前的
    2. (2) 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这种演替类型属于。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
    3. (3) 当群落演替到时,群落的总生物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在此之

      前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类型中的生物量会持续上升,而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

  • 23. (2021·湖南) 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树高X(m)

    马尾松(株)

    石栎(株)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x≤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

    5<X≤10

    25

    27

    30

    28

    30

    30

    25

    28

    26

    27

    10<X≤15

    34

    29

    30

    36

    35

    2

    3

    5

    4

    3

    x>15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

    合计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

    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

    回答下列问题:

    1. (1)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 ;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
    2. (2) 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理由是
  • 24. (2021·河北)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演替。
    2. (2) 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
    3. (3)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4. (4) 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
  • 25. (2021·全国甲)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答出1点即可)。
    2. (2) 青草→羊→狼是一条食物链。根据林德曼对能量流动研究的成果分析,这条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3. (3) 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常见的生态系统,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
  • 26. (2020·北京) 北极圈附近的A群岛由众多生态环境相似的岛屿组成,是许多海鸟的栖息地。一百多年以前,北极狐被引入到一些岛屿上定居。几十年后发现,无北极狐岛(W岛)的植物群落无明显变化,而有北极狐岛(Y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为分析北极狐的引入是否导致植物群落的变化,生态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 (1) Y岛的生态系统由岛上所有的生物与共同组成,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者。
    2. (2) 研究者调查了若干Y岛和W岛的海鸟密度,统计结果如图。

      由图可知,Y岛上的海鸟密度比W岛

    3. (3) 进一步调查发现,Y岛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及土壤氮、磷含量均低于W岛。研究者选择Y岛上的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施肥实验证明了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
    4. (4) 综所述,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北极狐的引入导致的植物群落变化。

      A.岛屿土壤肥力降低        B.北极狐捕食海鸟

      C.土壤中的鸟粪减少        D.海鸟数量减少

      北极狐引入并定居→→植物群落变化

  • 27. (2020·浙江选考) 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 (1) 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调节因素。
    2. (2) 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为什么?
    3. (3) 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生物措施有
四、实验探究题
  • 28. (2021·辽宁) 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种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因而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1. (1) 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J”型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至少答出两点)。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发生演替。
    2. (2) 三裂叶豚草是辽宁省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某锈菌对三裂叶脉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

      方法:在三裂叶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

      实验结果是:

    3. (3) 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试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试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

      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A:三裂叶豚草

      8.07

      12.24

      12.24

      B:三裂叶豚草+锈菌

      7.65

      6.43

      4.77

      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

      8.10

      12.43

      12.78

      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

      4.89

      4.02

      3.12

      注:野艾蒿一植物,锈菌一真菌,广聚萤叶甲一昆虫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判断依据是

    4. (4)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是;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为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 29. (2021·天津) 为研究降水量影响草原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机制,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野外实验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开展,将相同体重的幼鼠放入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见下图。

    1. (1) 由图1可知,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个体增多,影响田鼠种群的,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2. (2) 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发生变化。
    3. (3) 随后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目的为.
    4. (4) 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降水引起田鼠食谱变化后,田鼠肠道微生物组成也发生变化,其中能利用草中的纤维素等物质合成并分泌短链脂肪酸(田鼠的能量来源之一)的微生物比例显著增加。田鼠与这类微生物的种间关系为。请在图中用箭头标示肠道微生物三类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

  • 30. 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 (1) 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 (2) 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 (3) 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