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南湖行知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

更新时间:2022-06-27 浏览次数:89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每题2分,共50分)<b ></b>
  • 1. 《国史大纲》中写道“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自汉以来,丁口之蕃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隋经济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不包括 (    )
    A .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B . 隋初,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 C . 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南北交流 D . 营建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
  • 2. 《通典•食货上•历代盛衰户口》中记载:至开元十三年,“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益……远适数千里,不持刀刃。“材料反映的盛世局面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3. 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 . 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B . 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 . 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D . 发展科举增加考试的科目
  • 4. 研究表明,唐朝服饰不仅有华夏传统的宽衣博带,而且胡服也成为此时服饰中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一些其他类型的胡服穿搭也受到人们的推崇。据此推测,唐代(    )
    A .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 中外交流的频繁 C . 社会风气的开放 D . 中央集权的加强
  • 5.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情景:有的是提篮挑担的小贩,有丝绸药材以及各种杂货店,有船夫、脚夫、骆驼队等商人,有打铁、制车等各种手工业作坊,生动再现了汴京的繁荣风貌。该画面说明了北宋时期()
    A .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 .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C . 商品经济与手工业高度繁荣 D . 绘画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 6. 位于广东阳江市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示了一艘距今约八百年的远洋商船。考古学家在船上发现了数万枚铜钱。年代最早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晚的是赵构时期的“绍兴元宝”。这艘沉船的沉没时间应该不早于(    )
    A . 两汉时期 B . 两宋时期 C . 北宋时期 D . 南宋时期
  • 7.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探讨中国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美食纪录片,以食物为窗口读懂中国,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中国人开始食用下列三组食物的先后顺序是:(    )

    ①稻、粟、黍          ②核桃、葡萄、石榴          ③玉米、甘薯、马铃薯

    A . ①、②、③ B . ③、②、① C . ②、①、③ D . ①、③、②
  • 8.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明清出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主要原因是(    )
    A . 锦衣卫的设立 B . 丞相制度的废除 C . 军机处的设立 D . 削弱地方的权力
  • 9.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这段歌词中的“MACAU”在历史上被哪个国家的殖民者攫取:(    )
    A . 英国 B . 日本 C . 葡萄牙 D . 俄罗斯
  • 10. “清朝的天下,超越了族群之间的融合,跨越了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个政权比起以前的那些混合政权……文明融合的程度更深”。据材料分析,可知清朝(    )
    A . 消除了文化差异 B . 实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 实行了文化专制 D . 实现了不同民族的共同发展
  • 11. 1771年,乾隆皇帝命人回复沙皇:“此等厄鲁特因在尔处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泽,投奔大清实属诚心归附,大皇帝施恩,将其户口、属众分别指地而居,各自获得安生之所”。材料反映是(    )
    A .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B . 土尔扈特部回归 C .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 签订《尼布楚条约》
  • 12. 2020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该决定旨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历史上,我国为维护国家统一对下列地区实行的有效管辖不包括(    )
    A .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这是新疆地区归于中央管辖的开始 B . 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C . 南宋时期,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D . 清朝康熙年间,发起雅克萨之战,两次打败沙俄侵略者
  • 13. 军机大臣张廷玉曾获配享太庙(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家的专门祭祀场所)的殊荣,他被皇帝褒奖为“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共功甚巨”。这段材料反映了军机大臣的职责是(    )
    A . 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官吏 B . 将地方财赋统一收归到中央 C . 掌管待卫、缉捕、刑狱诸事 D . 秉承皇帝意旨拟写成文传达
  • 14. (2021·宝安一模)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材料中说道“这场战争”是中国“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
    A . 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 . 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 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
  • 15.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棉纺织品大量涌入中国。不久后,英国棉纺织品在华滞销,其中棉布的销售份额不及英国海外市场中棉布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
    A .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B . 洋务运动对西方经济的抵制 C . 清朝对外通商口岸数量偏少 D . 赔款导致民众消费水平降低
  • 1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由此可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A .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 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 . 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 . 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腹地
  • 17. (2021·深圳押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向来洋药(鸦片)……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唯该商止准在口销卖,一经离口,即属中国货物。”以上规定使清政府(  )
    A . 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 . 开始大量进口外国药品 C . 采取禁止鸦片贸易的措施 D . 对所有进口货物征重税
  • 18. “挟千里席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焰和烈火中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 拜上帝教的愚昧迷信 C .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19. “西方列强把清政府看作一艘快要沉没的破船,争先恐后扑上前来,想尽快从这里多捞取一把,掀起了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狂潮”。这段话描述的形势出现的背景是(    )
    A . 鸦片战争的爆发 B . 甲午战争的惨败 C . 维新思想的传播 D . 民主革命的兴起
  • 20. “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对于以上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 . 材料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B . 材料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 材料所述是由“关税协商”造成 D . 材料反映列强侵略中国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
  • 21.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循守旧而灭亡。持这种观点的是()
    A . 地主阶级顽固派 B . 地主阶级洋务派 C . 资产阶级维新派 D . 资产阶级革命派
  • 22. (2022·东莞一模) 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 .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 . 变法只为统治者服务 C . 不切合实际,不可以付诸实践 D . 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 23. (2015八上·西安期中) 《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 . 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 .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 .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D . 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 24. 在疫情施虐时期,武汉向全世界展现出最大的社会责任感。“封一座城,救一国人”!最终战胜疫情。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回顾近代历史,英雄的武汉就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这就是(    )
    A . 黄花岗起义 B . 武昌起义 C . 广州起义 D . 二次革命
  • 25. 有学者认为:“大力宣扬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也试图让中国人相信,只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随之水到渠成。”由此可知,该学者强调(    )
    A . 宣传马克思主义 B . 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C . 必须进行政治改革 D . 需要进行文学革命
二、 <b></b> <b>填空题</b>(每题2分,共10分)<b></b>
  • 26. 明朝李时珍编写的《》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明朝宋应星编著的《》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27. 元朝时期,由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监督西藏政务,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28. 宋代货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905年,建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29. 公元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开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中的繁荣与开放的盛世时期;年,满清末代皇帝宣告逊位,从此宣告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30. 陈独秀先生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他形象的成为“德先生”和“赛先生”,那这两位先生分别是
三、<b >综合题</b>(共40分)<b ></b>
  • 31.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繁荣和兴盛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与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中国君主专制就本质而言非常原始,却与一个受过教育的现代官僚队伍(文官)并存。

    ——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

    材料二:宋朝初,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选用文官到地方任知府、知州等职,代替节度使管理地方政事,用以压制武将的权力。同时,文官可以担任统兵的将帅,武将却往往只是副帅,受文官的监督和管束,因此,宋代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都高于武将。                                   

    ——撰编自岳精书社七年级

    材料三:(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地理志》

    材料四: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材料一中“受过教育的现代官僚队伍”是通过考试而产生的,这种考试应开始于何时?这种考试在明朝时有何新表现?
    2. (2) 材料二中“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主要是指什么?为此,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政策?
    3. (3) 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4.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他设立了哪一机构监视官民,使皇权高度集中?
  • 3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 (1) 观察材料一,指出图1农具的主要用途?请分别写出图2和图3两种工具的名称。
    2. (2) 分析材料二中所指出的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出现于哪个朝代?
    3. (3)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你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
  • 33. 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 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内,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成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

    1. (1) 阅读材料一,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并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2. (2) 分析材料二,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
    3. (3)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 34. 中外交流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示意图

    材料二: 2016年4月24日,“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据考证,“华光碟1号”是一艘南宋商船。800多年前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碟时不幸触礁沉没。专家认为,“华光礁1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

    材料三: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 巨涛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材料四: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 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1. (1) 请分别写出图中①和②地区唐朝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2. (2) 当时这艘船使用的先进导航工具应该是什么? 宋朝时,为了筲理海外贸易,设立了—个专门的机构,该机构的名称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他远航最远到过什么地方?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该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是什么?(不得照搬材料内容)
    5. (5) 根据以上探究,请你谈一谈对进—步繁荣发展中华文明的认识。
  •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及文祥在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么,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一样。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此故中国四千年来之变局,亦祖宗二百年来所未遇也……臣民想望,有不可不变之心;外国逼迫,有不能不变之势。然则今日之国是,莫有出于尽革旧习,变法维新者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中国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中国国民有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唯一出路。

    ——摘自朱志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四:……关于“五四”的界定,学界通常公认有两个,即一个是从《青年杂志》创刊到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文化运动的“五四”……另一个“五四”,则指的是1919围绕着反对巴黎和会损害中国山东权益行径而爆发的北京学生抗议浪潮,及其随后在全国范围内一度为响应这一浪潮而发生的罢课、罢工、罢市的情况。故又有称此一运动为学生运动。

    ——杨奎松《“五四”有多重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这场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材料一的“运动”相比,康有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
    3.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兴民权、改民主”不懈努力,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4. (4)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运动的“五四”?
    5. (5)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