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l-Cl→2Cl·
(2)Cl·+CH3-H→CH3·+H-Cl
(3)CH3·+Cl-Cl→CH3-Cl+Cl·
①Cu(s)+2H+(aq)=Cu2+(aq)+H2(g) ΔH1=+64.39 kJ·mol-1
②2H2O2(l)=2H2O(l)+O2(g) ΔH2=-196.46 kJ·mol-1
③H2(g)+ O2(g)=H2O(1) ΔH3=-285.84 kJ·mol-1
在H2SO4溶液中,1 mol Cu(s)与H2O2(l)反应生成Cu2+(aq)和H2O(l)的反应热ΔH等于( )
容器 | 甲 | 乙 | 丙 |
容积 | 0.5L | 0.5L | 1.0L |
温度 | T1 | T2 | T2 |
反应物起始量 | 1.5molA0.5molB | 1.5molA0.5molB | 6molA2molB |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 ③的物质的量浓度 ④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⑥与的比值 ⑦混合气体的总质量 ⑧混合气体的总体积 ⑨、的分子数之比为
可见在t1、t3、t5、t7时反应都达到平衡,如果t2、t4、t6、t8时都只改变了一个反应条件,则下列对t2、t4、t6、t8时改变条件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用量筒量取50mL0.50mol·L-1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mL0.55mol·L-1NaOH溶液,并用同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溶液最高温度。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 起始温度T1/℃ | 终止温度T2/℃ | |
盐酸 | NaOH溶液 | 混合溶液 | |
1 | 20.0 | 20.1 | 23.2 |
2 | 20.2 | 20.4 | 23.4 |
3 | 20.5 | 20.6 | 23.6 |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小数点后保留1位数字)。
①若M为钠,则实验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则说明M溶于水(选填“一定是放热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或“可能是放热反应”);
③若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M可能是。
方法①:选择上述装置进行实验;
方法②:取适量超氧化钾粉末用脱脂棉包裹并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蒸馏水,片刻后,若观察到棉花燃烧,则说明该反应是(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①CO(g)+2H2(g) CH3OH(g) ΔH1=-90.7kJ·mol-1 K1
②2CH3OH(g) CH3OCH3(g)+H2O(g) ΔH2=-23.5kJ·mol-1 K2
③CO(g)+H2O(g) CO2(g)+H2(g) ΔH3=-41.2kJ·mol-1 K3
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步为Fe++N2OFeO++N2;则第二步为(写化学方程式)。
已知第二步反应几乎不影响总反应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由此推知,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二步反应的活化能。
①该反应的△H0(填“>”或“<”)。
②若容器I的体积为2L,反应在370℃下进行,20s后达到平衡,则0~20s内容器I中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B点对应的平衡常数k=(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③图中A、C、D三点容器内气体密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④若容器Ⅳ体积为1L,反应在370℃下进行,则起始时反应移动(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