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赤峰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2-07-06 浏览次数:183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序号,每题2分,共36分)
  • 1.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 . 阶级分化的出现 B .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 . 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 . 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 2. 开元时期的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仅长安就有留居的“胡人”4000-5000家,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材料可,以印证(    )
    A . 隋朝经济繁荣 B . 唐朝社会开放 C .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D . 明清对外交往
  • 3. 由下表可推知(    )

    朝代

    科技文化成就

    南北朝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唐朝

    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宋朝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剧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朝

    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 . 科举制度促进科技文化发展 B . 国家支持推动科技文化发展 C .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贡献 D .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全面领先世界
  • 4. 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制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
    A . 重视文献整理 B . 科举制度完善 C . 君主专制加强 D . 重文轻武政策
  • 5. 某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伊犁将军”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主要研究的地区应是(    )
    A . 内蒙古 B . 西藏 C . 广西 D . 新疆
  • 6. 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三个新式学校的课程内容,与这三个学堂的设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

    学堂

    开设课程

    《圣谕广训》、《孝经》、船舶驾驶、射击、指挥

    经学(儒家经典)、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

    学员需通儒家经典、微积分、重学、汽学

    A . 鸦片战争 B . 洋务运动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 7.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与以上材料相契合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北伐战争
  • 8.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    )
    A .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 . 武装斗争 C . 土地革命 D . 根据地的建设
  • 9. 中共七大,“总结了我们民主革命二十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这次大会(    )
    A . 为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B .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 . 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D . 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方向,
  • 10. 《人民日报》1954年1月25日文:“中央、华北和北京各机关选民投票的队伍中,充溢着格外热烈的气氛,好多单位的首长们和住地选区的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这则材料说明(    )
    A .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B .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完备 C . 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 D . 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 11.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50年土地改革

    土地公有制建立

    B

    1953年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农业

    C

    1953年三大改造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D

    1956年中共八大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 . A B . B C . C D . D
  • 12.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对“一国两制"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 .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 . 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 . 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3. 观察下面图片,分析城乡变化原因(    )

    A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 .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 .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 14. 下表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    )

    国王汉谟拉比

    国王任命的总督

    基层公社的首领

    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

    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场﹑管理税收和司法等。

    A . 重视发展农业 B . 法律体系严密 C .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 . 商品经济活跃
  • 15. 某文献提到:“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做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据此推断“某文献”是(    )
    A . 《权利法案》 B . 《人权宣言》 C . 《独立宣言》 D . 《共产党宣言》
  • 16. 《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这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 B . 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 C . 欧洲因一战失去国际政治话语权 D . 美国、苏联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
  • 17. 下表是美国政府投资修建的公共工程,其直接目的是(    )

    时间

    项目

    1933-1937年

    国有林区740万英亩;国有公园20万亩

    1935-1942年

    公路664万英里;机场285个

    A . 缓解就业压力 B . 完善基础设施 C . 加速战争准备 D . 推广科技成果
  • 18. 20世纪40年代末某文件规定:“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此段材料中的“缔约国”指的是(    )
    A . “三国协约”成员国 B . “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 C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 D . “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
二、非选择题(本题3个小题,共44分)
  • 19. 中华民族在不断演进中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漫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放后汉朝延续达400年,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庭时管辖的人口约6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1. (1) 从材料一中提取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解述或说明。(答题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 (2) 根据材料二,说出图一到图三疆域的主要变化;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出一个恰当的主题。
  • 20. 口号标语等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口号标语

    第一组

    “自强”、“求富”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主”“科学”

    第三组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第二组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第四组

    “联产承包好”

    “要想富﹐先修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 (1) 写出第一组口号标语反映出的中国近代前期的时代主题。
    2. (2) 在第二组、第三组两组中任选一组,写出该组口号标语出现的历史时期;并分析其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 (3) 第四组口号标语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哪些决策、战略和理念?
  • 21. 近代以来,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0年至1900年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纪最月30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自1870年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科学工业的开端。新兴工业,完全是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

    ——F.H欣斯利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4章

    材料二: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3倍多,从445亿法郎增至1924亿法郎。……20世纪初出现多极化的新格局:1913年英国占世界贸易的15%,美国占11%,德国占13%,8国占8%,俄国占4%。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三: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了150座,到1914年,英美等西方国家城市人口经占到总人口的绝对多数。1911-1913年,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的财富。在德国,1911年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是532万马克,另外161万)的人均财产价值只有2.3万马克,最贫困人口尚不在此列。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1. (1) 写出与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密切相关的世界历史大事。
    2. (2) 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概括这个大事产生的影响。
    3. (3) 通过以上材料和问题,我们能得出哪些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