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六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

更新时间:2022-07-18 浏览次数:6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 1. 中世纪的基督教在欧洲地位举足轻重,基督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但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基督教在西欧民族主权国家建立之后与世俗政治相结合。这种变化(   )
    A . 大大降低宗教在西欧社会中的影响 B . 增强民族主权国家的政治权威 C . 很大程度削弱人们的宗教信仰 D . 促进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
  • 2. 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基督教会都要介入。教会尽管本身藏污纳垢,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财物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由此可见,基督教的宗教伦理(   )
    A . 让人们忍耐顺从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B .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性的要求 C . 努力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要求服务 D . 具有引导人们积极向善的教化功能
  • 3. 中世纪罗马教皇炮制了所谓《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宣称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曾把帝国西部政权“赠与”教皇。长期以来人们信以为真,1440年,学者瓦拉利用《圣经》等文献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这一事件(   )
    A .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B . 动摇了信徒对上帝的信仰 C . 推动了西欧的宗教改革 D . 奠定了《圣经》的权威地位
  • 4. 1961年,英国麦克米伦政府正式向六国提出加入西欧一体化组织的申请,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与美国关系过于紧密,也不愿意共同体吸收一个足以同法国争夺领导权的国家,于是否决了英国的申请。由此可推知(   )

    ①欧洲一体化带有政治上的目的

    ②英国国力衰落不得不跟随法德

    ③法国试图借西欧一体化组织支配欧洲

    ④欧洲的经济合作已见成效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5. 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 .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 .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 .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 6. 据统计,在1480年,德国拥有印刷机的城镇仅仅为30个;但到了1532年,德国境内的印刷铺数量已经增加数倍,其印刷中心更是达到92个,成为欧洲之最。这一状况(   )
    A . 促进了近代人文精神的萌发 B . 利于推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C . 使德意志民族意识得以觉醒 D . 摧毁了罗马教会的神权统治
  • 7. 迈尔斯教授认为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教会存在着最为严重的丑闻和各种滥用职权;二是当时各国君主对教皇权力的妒忌和教皇统治与各国爱国主义思潮的激烈碰撞。据此分析,该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 智者运动 B . 文艺复兴 C . 宗教改革 D . 启蒙运动
  • 8. 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   )
    A . 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B . 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 C . 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D . 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
  • 9. 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这反映出(   )
    A . 社会的动荡与转型 B . 宗教迷信的破除 C . 教会的腐朽与贪婪 D . 宗教观念的淡化
  • 10. (2020高三上·东至月考)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潮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以推翻罗马教廷统治、争取民族教会的独立为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德国(   )
    A . 宗教改革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B . 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宗教改革 C . 反抗压迫是宗教改革的本质 D . 宗教改革者支持强化世俗政权
  • 11. 16世纪德国工商业发展已成规模,但教会对其进行限制,教会痛斥商人正常经商盈利为放高利贷。在纽伦堡,班贝克主教规定的宗教节日每年竞高达49个。这表明,在当时的德国(   )
    A . 教会的权威进一步提升 B . 教会势力压迫新兴行业 C . 工商业阶层开始崛起 D . 机器生产后闲暇增多
  • 12. “工作即人生,人生即工作”是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生信条。作为神学家,他主要致力于从神学的角度论证(   )
    A . 教会神权统治的合法性 B . 民族国家形成的必然性 C . 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D . 君主专制出现的合法性
  • 13. 15世纪,捷克胡司主张改革教会,用捷克语讲经祈祷,并把圣经翻译成捷克文,他指斥教皇为反基督分子。这一思想(   )
    A . 旨在促进宗教信仰自由 B . 反映教会与贵族矛盾激化 C . 促进近代国家意识觉醒 D . 巩固了新教在欧洲的统治
  • 14. (2016高三上·嘉峪关模拟) .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   实

    推  论

    A

    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仅仅两周就传遍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欧洲。

    印刷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B

    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卖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青苗法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C

    该衙门(总理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总汇。

    总理衙门只管外交事务

    D

    《大日本帝国宪法》:“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天皇始终掌握着最高权力

    A . A B . B C . C D . D
  • 15. (2019高三上·绵阳月考) 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里的“抗议”是指(    )
    A . 抗议《圣经》的权威 B . 抗议国王的权威 C . 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 D . 抗议贵族的权威
  • 16. 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黑死病”大瘟疫,当时整个英国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遇难,整个欧洲大概有2 500万人死亡。人们开始公开讨论瘟疫的根源。曼彻斯特的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给他的教士们写了一封信:“人类的纵欲是多么可怕……如今它变本加厉,这理所当然地要激起神的愤怒。这场灾难就是神明对人类这众多罪恶的惩罚。”宣称“黑死病”是上帝在惩罚人类罪恶的大主教埃丁顿,不久也染黑死病身亡。这可能会在民众中产生促进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 )
    A . 恐惧绝望,万念俱灰 B . 质疑宗教,祟尚科学 C . 推崇理性,反对教会 D . 逃离欧洲,寻求出路
  • 17. 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这一理论的提出,如同为资产阶级打了一针强心剂,从此资产阶级毫无顾忌的追求财富和金钱,这一理论违背了天主教(   )
    A . 上帝是唯一的神 B . 原罪说 C . 来世重要论 D . 禁欲主义论
  • 18. 15世纪,德意志人认为把自己比作基督的教皇们却干尽非基督教之事。如教皇规定凡官方公文必须盖章才能通行,结果就出现了盖章收费的现象。这表明(   )
    A . 人文主义理念开始出现 B . 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觉醒 C . 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 理性原则获得民众认同
  • 19.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潮达到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以推翻罗马教廷统治、争取民族教会的独立为主要内容。据此可知(   )
    A . 宗教改革促进了德意志的统一 B . 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宗教改革 C . 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反民族压迫 D . 宗教改革者支持强化世俗政权
  • 20. 罗马城的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由椭圆形广场和小型梯形广场组成,自外向里地势逐渐上升,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 . 因地制宜  奋发进取 B . 宗教寓意  凸显教权 C . 天才设计  彰显人性 D . 宏伟壮观  包容开放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1) 三幅图片反映了欧洲社会怎样的历史现象?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 (2) 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十字军东征(1096-1291)之后的几个世纪时间里,……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缓慢而逐渐的过程。……城镇变得越来越富有,封建领主却越来越穷……城市不断地成长壮大……。”

    ——房龙《人类的故事》

    问题:

    1. (1) 在欧洲中世纪,“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指什么现象?转移的是什么“权力”?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实现的?
    2. (2)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世纪“城市不断成长壮大”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表现。
  • 23. 材料在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培养传播基督教和管理国家的人才,教会学校的主要课程为“七艺”: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以达到读写《圣经》、领会神学信条的目的。 11、12世纪,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在这类单一学科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上,大学兴起。1167年,牛津大学创办。学校分为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个学院。学生通过公开答辩,可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不同级别的学位。13世纪初,牛津大学获得英国皇家颁布的办学许可证,学校管理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和学生组织联合,选举大学校长为主持人管理学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早期学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更多的学院,教学独立自主,学科各具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学院制办学形式。牛津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据新川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13世纪牛津大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2、13世纪牛津大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上,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这一切都为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全德;在瑞士,加尔文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加深了新教的影响……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教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新教虽然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这三大原则和天主教是针锋相对的。

    ——《鳌江论坛》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因信称义”与天主教的“针锋相对”之处,并指出这一思想的进步意义。
  • 25. (2018高三上·滨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