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九校期末联考...

更新时间:2022-07-19 浏览次数:6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
  • 1. (2022高一下·宁波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是欧洲传统深处各主要视角的成功“综合”。它既是理解性视角的发展,也是超越性视角的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有一种认知因素,这指的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或理解;具体来说,这牵涉到马克思关于历史、政治经济学、社会阶级、国家、意识形态和革命的诸多理论。并且,马克思主义里面还有一种理想因素,即暗含着价值设定和终极目标;在具体情况中,这可以被定义成自由、幸福、美好社会、共产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学问或者说“洞见”是从这个世界出发的,你还是可以说他的这些“空想”超越了现存世界。正是后者,即人类理性的王国,考虑到了人类历史的运动、斗争和革命。……不过,我会赶紧附上至关重要的一点:马克思主义若仅仅包含这些超越性假设,那它仍将是毫无意义的——或至少就作为一种知识建构来说是极其薄弱的。

    超越性观点的要义,既激活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及资产阶级社会秩序的批判,也激活了马克思主义建设性的、指向未来的方面,即预期的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共产主义的到来等等。但是马克思主义里头的这些超越性观念,这些“砖块”或“基石”,本身是不牢靠的、有欠缺的。所欠缺的仍是像“水泥”这种把砖块粘合起来的东西。这种粘合剂是通过对欧洲思想中另一基本视角的不断改编和发展而进入到马克思主义的,此处,它被定义为上述那种“认知因素”,也即理解和科学的视角。其要旨是这样一种看法:关于自然(外在的和人类的自然)之运作方式的知识不断增长,将使得人类生活条件转变和社会组织化成为可能、正当和真正切近。在这里,重要的不是任何遥不可及的观念,而是现实存在的世界本身。马克思主义的事业确乎包括用同时抬高尘世的方式把天堂拉下来,以及在一个理想的社会组织中认识到自然人类的渴望。

    (摘编自[英]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 作者将马克思和达尔文相提并论,目的是说明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 B . 作者先讲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而后讲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意在强调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革命实践的目的,同时也使得整个演讲逐步推进,震撼人心。 C . 作者认为,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进而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 D . 作者多次以让步的口吻提到马克思单凭某一成果也足以自豪,意在突显和强调马克思一生多方面的巨大贡献。
    2. (2) 对材料中加点词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等用了讳饰的手法,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来,又考虑到了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情绪,富有感染力。 B . “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功盖当世、前无古人。 C . “繁芜丛杂”和“掩盖”使用了比拟的修辞,生动揭示唯物史观诞生之前那些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对事物真相的遮蔽和扭曲。 D . “砖块” “基石”“水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意在说明“超越性观念”对“理解和科学的视角”具有粘合作用,这样写使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划线句中,“敌人”是指无产阶级共同的敌人,而“私敌”是指针对马克思个人存在利益冲突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则说明马克思一生在无产阶级事业上不存私念,光明磊落。 B . 材料二认为,马克思主义固然不可缺少超越性假设,但是理解和科学的视角相对更为重要。 C . 材料二认为,马克思主义中超越性观点的要义,主要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及资产阶级社会秩序的分析与批判,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等等的观念。 D . 两则材料语言风格不同,主要是因为两者写作场景不同。材料一是悼词,带有直接而强烈的感情色彩;材料二是学术性写作,情感态度相对不明显。
    4. (4) “理解性视角”和“超越性视角”在马克思的一生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2022高一下·宁波期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

    画的悲哀

    (日)国木田独步

    我童年时热爱画画。不论是淘气、吵架也好,成绩也好,我都是全校第一,但唯独在画画这一点上,这个全校第一的名誉却被一个姓志村的少年夺去了。他在其他学科方面只属于二三等,可就是画画的天才,几乎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他,唯一可以和他较量一下的,只我一人而已。但是,校长以至所有的人都那样激赏他,好像是联合来打击我的气焰。我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以至于对志村也产生了某种厌恶之情。

    某天,学校里举行学生成果展览会。我也特地为这一次展览会画了一幅画,那是一个很大的马头的侧影。对一个少年来说,这一画题当然是太深了些,但我却存心要借此来一举把志村打下去,因此在这幅画上也花尽了心血。想当时,放学一回到家里,我就独自躲在一间屋子里画着,照着画帖临摹还不够,甚至还狂妄地去马厩实物写生。我自信,这幅画无论从轮廓、阴影、笔触等各方面来看,不但确实地超过了我自己过去所有的作品,而且在志村所作的画里面,也没有一幅可以比得上的。然而到了展出那天,我向挤满了同学们以及父兄们的那边一望,自己先就吓慌啦!志村的画竟然是一幅哥伦布的肖像,而且是粉笔画!原来,我们学校里教的只是铅笔画,粉笔画从来没有教过。何况,以一个马头来和髡髯满面、威武堂堂的哥伦布肖像来比,那一看就知道是无法比拟的了.本来就崇拜志村的同学们,看到了他的作品更是一致欢呼。

    我奔出校门,也不回家,径直向田野间走去。我顿足大哭,这还不够,又爬起来捡起脚边的石块向四面八方投掷着。在这样暴跳如雷的时候,我心里还只是在不断地想着:这家伙是什么时候学的粉笔画啊!是谁教给这个家伙的啊!

    第二天,我立刻去买了粉笔。到这时候为止,我是连粉笔也从来没有上过手的,怎样画法,那更是一无所知了。但是,我又这样想:用粉笔画的画却是常常看到的,至于说自己过去没有画过,那是因为自己认为力量不够,所以没有去碰它,现在既然志村能够画到那个程度,我大概也可以画画的吧?

    我又来到了河岸边。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被柳荫遮没的地方,已经有一个少年坐在草丛中,正在对着水车写生哩。虽然和这个少年还隔着五六十米的距离,但我一看就知道这是志村。他正在热心地画画,只有上半个身子露在草外面,画板就搁在耸起着的膝盖上.柳树的阴影从后面遮住了他整个身子,只有白皙的脸颊到肩头一带,承受着那从树叶间漏下来的淡薄的阳光。这真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就把他画下来吧!我这样想着,于是就地坐下来,把志村这个人作对象,开始写生。他一会儿抬头望望水车,然后又低下头来在画板上画着。而且仿佛感到很愉快似的,脸颊上不时地浮现出微笑。

    这样地过了一会儿,志村突然站起来,这时候他看到了我。他望着我,带着一种温和得难以形容的神情向我微微地笑着。我也不由得向他笑着。

    这样,我们两人就一起回学校去了。从此以后,我和志村完全成了好朋友,我从心底里佩服他的天才。他原来就是一个温顺的少年,因而也就把我当作知己,对我非常亲热。不知有多少次,两人带了画板携手到山野去写生。

    不久以后,我和志村都进了中学,离开了故乡的小村,寄宿在县城中央的某市镇。在中学念书时,我们俩还是以画画为最大的乐事,和从前一样常常结伴出外写生。

    这样地过了几年,志村因故辍学,回到村子里去了;我则远离故乡,来到东京游学。我们俩没有通信,一晃又过去了四五年。自从来到东京之后,我对于画画虽然还是心向往之,但也自然地不能再画了;因此也只得欣赏一些都会里大画家们的名作,聊以满足一下自己爱画的心情而已。

    记得那是我二十岁时的事情: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偶然在家里的壁橱中发现了自己曾经带着它到处去过的画板,同时也就想起了志村这个人。我向人打听,哪里知道他已在十七岁上因病去世了。这怎能叫人不感到吃惊呢?

    我提起长久以来没有碰过的画板和铅笔走出家门。故乡的风景依旧,只是我早已不是过去的少年了。也不知道这是幸运呢还是不幸:我不但已经长了几岁,而且人生问题、生死问题都深深地苦恼着我,因而现在面对着这种和以前一样的自然景色,我的情趣也和以前完全不同了。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哀愁 , 心里一时平静不下来。

    那正是仲夏时分,我只是手里提着画板,心里却没有想画什么,就这样漫步来到了原野的尽头。这是常常和志村一起来写生的地方。

    黑暗中也有欢乐,光明中也有悲哀:我把头上的草帽推起一些,远远地眺望着那边的山丘,这边的树林,但见阳光照耀下,一片眩人眼目的景色,我禁不住啜泣起来。

    (吴元坎译,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的手法,既塑造了富有竞争心和嫉妒心、却又真实纯粹且勇于奋进的“我”之少年像,又塑造了温和宽厚、捐弃前嫌的少年志村形象。 B . 作者善于使用富有意境的环境描写来营造气氛,如当“我”看到志村在河岸边画画时的场景美丽动人,为“我”的情感态度转变创设了场景与条件。 C . 本文由“我”对少年时代的追忆以及“我”二十岁时的返乡两部分组成,两个部分联系紧密,共同搭建起一条由狭隘至成熟的自我成长之路。 D . 小说花费不少笔墨写“我”为展览会花尽心血,既使“我”的形象鲜明生动,又可为“我”之后的挫败与不甘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发展提供了逻辑条件。
    2. (2) 分析本文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 (3) 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难以言喻的哀愁”?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 3. (2022高一下·宁波期末)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 ,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或从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 , 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此其渐不克终六也。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然则君之待臣,义不可薄。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庭,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间所短,诘其细过,虽有聪辩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难乎?此其渐不克终八也。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B . 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C . 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D . 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2. (2) 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貌恭不心服    而:连词,表转折

      所短    因:趁着

      B . 终者盖寡    克:达到

      不能志    固:固守

      C . 莫不殷忧而道    著:显著

      未必可信于所    举:检举

      D . 之以严刑    董:督察

      讥于百姓    见:看见

    3.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疏”原本有“疏通”之意,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用途较广。 B .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其中“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C . “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取自《易经》中“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在奏疏的标题中称庙号,是后人对皇帝的敬称。 D .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两个民族。《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有“意合则胡越为昆弟”的说法。
    4. (4) 下列对两则选文有关内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谏太宗十思疏》体现了魏征作为谏臣,“谏而有方”的特点。对唐太宗的可能会出现的自满懈怠,他通过“木固其根”“水浚其源”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说明人君安国当积德义的道理。 B . 《十渐不克终疏》是对《谏太宗十思疏》“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的拓展补充,通过列举唐太宗有所懈怠的几种变化,阐释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警醒统治者。 C . 两则材料均讨论了“待下”的问题。材料一强调要取得臣民的信任,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德义”;材料二则指出要“知人善任”,信任人才并发挥他的特长。 D . 两则材料均采用对比的手法。前者提出为君者要“居安思危”,后者提醒太宗不可“渐不克终”,都通过太宗早年、晚年为政态度的对比来强调德行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要性。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②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

  • 4. (2022高一下·宁波期末) 古诗词鉴赏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唐】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 , 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年),杜牧当任宣州团练判官。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②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荚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③笛风:笛声随风飘动。④范蠡:春秋末政治家,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到陶地,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吴越春秋》中说他“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⑤五湖:太湖的别称。

    1. (1) 以下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六朝文物”和“天淡云闲”是诗人登临览景所见,兼具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其中“草连空”是作者极目远眺而得,强调了空间,而“今古同”则是从时间的角度,寄托自然永恒的感慨。 B . 颔联中,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则是临河夹居,诗人仿佛听到水声中掺合着歌声与哭声,在山中久久回荡,可谓有声有色。 C . 颈联中,诗人选取同一时空、刹那间的两种风景,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的印象,实现了“瞬间”与“永恒”的联结。 D . 尾联借助范蠡典故收尾,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然而范蠡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全诗在沉吟和低回中收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2. (2) 后世文学家评价此诗“风景秀整,却充满惆怅的气息”。杜牧因何而惆怅?诗人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寄托自己惆怅的情绪?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 5. (2022高一下·宁波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四位弟子的性格不同。与子路相比,冉有表现得更为谦虚,从他讲述对礼的志向时说“”即可看出来。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这两句比喻和夸张来表现阿房宫楼阁院落稠密层叠、不计其数的景象。
    3. (3) 《六国论》中苏洵用“”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以反衬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4. (4)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的下阙中,借景抒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的诗句是:“
    5. (5) 《牡丹亭·游园》中,“”两句写杜丽娘叹息满园春色极度绚烂却无人欣赏,表现了杜丽娘的伤春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5分)
  • 6. (2022高一下·宁波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yǎn),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shǎo)爷无娘面。 B . 奎(kuí)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hāo)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C .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mò)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zǎi)体。 D . 别里科夫因循(xún)守旧,畏首畏尾,惧怕变革,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是一只被“套子”箍(gū)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套中人”从而成了保守、缰化和奴性的代名词。
  • 7. (2022高一下·宁波期末) 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人民报》,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 B .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 . 曹禺认为“写戏主要是写‘人’”(《看话剧<丹心谱>》)。《雷雨》在刻画人物时避免了脸谱化和扁平化,用多个细节充分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D . 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 8. (2022高一下·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学上真正意义的悲剧性在于:悲剧冲突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______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______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______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那股潜流在灵魂深处的良知。历史上大部分悲剧均是这样的,悲剧主人公一方面有正义善良的个性特征,有美好的理想愿望,(    ),体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悲剧一向被称之为崇高的诗。

    概而言之,美学悲剧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悲剧人物必须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伟大的、正义的或正面的素质;二是悲剧人物的不幸、痛苦和灭亡,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______;三是悲剧必须以正义的社会力量与非正义的社会力量的冲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后者压倒前者的冲突作为基础,或者至少是包含着这样性质的冲突;四是悲剧虽描写的具有正面素质人物的不幸、痛苦和死亡,但悲剧却是对于人的高贵品质的肯定。由此可以看出,悲剧的力量在于激起人们对于邪恶势力的强烈憎恨而产生摧毁它的勇气、信心和力量,悲剧的实质是悲壮。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可避免    以至    乃至    必要性 B . 不可回避    以至    乃至    必然性 C . 不可回避    乃至    以至    必要性 D . 不可避免    乃至    以至    必然性
    2. (2)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另一方面又为了理想而拼搏献身,遭受种种迫害而不屈服 B . 另一方面又遭受种种迫害而不屈服,最后为了理想而拼搏献身 C . 另一方面要让他们的理想不屈服于种种迫害,最后拼搏献身 D . 另一方面要让他们为了理想而拼搏献身,遭受种种迫害也不屈服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悲剧虽描写的具有正面素质人物的不幸、痛苦和死亡,但肯定的却是人的高贵品质。 B . 虽然悲剧描写了具有正面素质的人物的不幸、痛苦和死亡,但是肯定了人的高贵品质。 C . 悲剧虽然描写具有正面素质人物的不幸、痛苦和死亡,但是肯定了人的高贵品质。 D . 悲剧虽然描写具有正面素质人物的不幸、痛苦和死亡,但人的高贵品质却得到了肯定。
  • 9. (2022高一下·宁波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些年,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用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

    。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与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相比,阅读时读者眼球的转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一个人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阅读之前,。那么如果某一个平台不推送某本书的相关信息,你还会不会关注它?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入口开始发生改变,只要你愿意开放自己的“书架”,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同理, , 这会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认知呢?

  • 10. (2022高一下·宁波期末) 根据要求完成以下题目。
    1. (1) 《红楼梦》中准备时间最长、场面最盛大的情节是,最具有喜感的女性形象是,大观园中最具农家风情的建筑叫做
    2. (2)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往往表现了人物的独特个性。以下是大观园中海棠诗社第一次集会时的两首《咏白海棠》,请任选一首说出作者,并结合诗句分析这个作者的性格特征。

      咏白海棠(一)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二)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四、写作(60分)
  • 11. (2022高二上·城厢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莫言致信青年人,在信中讲述了爷爷带着自己与狂风对峙的经历。小时候他与爷爷外出割草,归程时天象诡异,狂风骤起。莫言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而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大风过后,车上的草被刮得只剩下一棵。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了类似的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别林斯基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功绩”,但是有时候人斗争过了,也没有功绩,那么斗争的意义又在哪里?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或者体验。

    【注意】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