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门荫出身所占比例 | 进士出身所占比例 |
唐朝前期 | 77.6% | 12.1% |
唐朝中期 | 46.0% | 34.0% |
唐朝后期 | 16.5% | 82.6% |
作者 | 篇名 | 作者 | 篇名 |
陈独秀 | 《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 李幽影 | 《北京劳动状况》 |
李蓖 | 《无锡各工厂劳动调查表》 | 铁民 | 《江苏江都劳动调查表》 |
高君宇 | 《山西劳动状况》 | 刘云生 | 《汉口苦力状况》 |
材料一:
材料二: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山东巡抚袁世凯虽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但此时也与刘坤一、张之洞态度一致。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这样,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可见,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使得晚清政将摇摇摇摇欲坠。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一: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鳏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观念。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实现了“自治”应有的价值内核——民主权利。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
——摘编自刘凤雪、张俤《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提出来还不到两百年,但从其实质含义来界定社会主义可以向上追溯五百年。
材料: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乌托邦意为"空想的国家")。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欧文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
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71年巴黎公社。
1880年恩格斯发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原则。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6年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就“社会主义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