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在讲为什么我们要保存过去时代里所创造的一些建筑物之前,先要明了:建筑是什么?
最简单地说,建筑就是人类盖的房子,为解决他们生活上“住”的问题。那就是:解 决他们安全食宿的地方、生产工作的地方和娱乐休息的地方。“衣、食、住”自古是相提 并论的, 因为它们都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要。为了这需要,人类才不断和自然作斗争。
建筑又是艺术创造。人类对他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衣服、器皿、武器等,从石器时 代的遗物中我们就可看出,在这些实用器物的实用要求之外,总要有某种加工,以满足美 的要求,也就是文化的要求,在住屋也是一样。从古至今,人类在住屋上总是或多或少地 下过工夫,以求造型上的美观。例如: 自有史以来无数的民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 代, 同时在建筑艺术上,是继续不断地各自努力,从没有停止过的。
建筑活动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宫殿、庙宇、民居、仓库、 城墙、堡垒、作坊、农舍,有的是直接为生产服务,有的是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巩固政权, 有的被他们独占享受,在封建时代建筑的精华是集中在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等等上,它是 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作为压迫人民的工具的。
不同的民族的衣食、工具、器物、家具,都有不同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特征。无论是哪 一种工艺,包括建筑。不论属于什么时代,总是有它的一贯的民族精神的。
以上几点,不但说明建筑是什么,同时也说明它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的代表。从 考古角度考虑各个时代的建筑问题时,实物得到保存,就意味着各时代所产生过的文化证据之得到保存。
(摘编自《梁思成谈建筑》,有删改)
材料二
“百代皆沿秦制”,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 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个 艺术风格是什么呢?简单说来,是作为中华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 等等。中国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 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 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 世的宗教建筑,而是人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 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 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楼台亭 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 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 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 条 (理性) 。就整体建筑群来说,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 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 貌。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之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 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 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 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 (绘画、雕塑) 。延续到近代,也仍然 如此。
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宗教性质的宝塔,正如同传来的雕塑壁画一样,也终于中国化了。 这便使它大不同于例如吴哥寺那种繁复堆积的美。如果拿相距不远的西安大小雁塔来比, 就可以发现,大雁塔更典型地表现出中国式的宝塔的美。那节奏异常单纯而分明的层次, 那每个层次之间的疏朗的、明显的差异比例,与小雁塔各层次之间的差距小而近,上下浑 如一体,不大相同。后者尽管也中国化了,但比较起来,恐怕更接近于异域的原本情调吧。
“庭院深深深几许。”大概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 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 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 筑,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
了。但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仍然是把空间意 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的宫殿》,有删改)
文本一
马
阿来
①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
②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 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 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 就是马。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 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我问刚 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 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 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讲究。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 寻食带露的青草。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
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 气,那样的驯顺。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伸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 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
③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 口在那 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 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 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 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这 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 的马了。
④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 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 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 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舔舔我左手,又去舔右手。 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 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⑤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 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 种欲望。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 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 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 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 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顶 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 像是马,而像是牲 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 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 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岖的山路上, 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 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 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 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 就叫牲口。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 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 以了。
⑥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 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 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 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 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 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 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 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 界演示过了。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文本二
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 看到不同的社会、 自然景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
(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 )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 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 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 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 ,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 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 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
上书谏猎
【汉】 司马相如
相如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豕,驰逐埜兽。相如因上书谏曰: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① ,捷言庆忌,勇期贲、育。 臣之愚,窃以为 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②之兽,骇不存之地③ ,犯属 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④ 下,而羌夷接轸⑤也, 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驰犹时有衔橛之变⑥ 况乎涉丰草骋丘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 无存变⑦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 乐出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 臣 窃为陛下不取。“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 忽者也。故鄙谚曰: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⑧ 。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 察。 ”
【注释】①乌获:秦国力士。 ②逸材:过人之材,这里喻指凶猛超常的野兽。③骇不存之地:它们 因无藏身之地而惊起。④毂:车轮中心用以镶轴的圆木,也可代称车轮。 ⑤接轸:紧跟在车后。⑥衔橛 之变:泛指行车中的事故。⑦存变:应付事故。⑧垂堂:靠近屋檐下,坐不垂堂是防万一屋瓦坠落伤身。
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②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送春词
【唐】 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 ,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 ,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 ,楚客① 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 ,无如一醉尽忘机。
【 注释 】① “楚客” ,指屈原 , 一说指贾谊。
记者:小剧场戏曲有什么特点?
导演:小剧场戏曲利用特有的空间规模和舞台技术,拉近甚至 了“舞台”和“观 众席”之间的距离,把灯光、音响、舞台装置、演员和观众共同纳入到“戏剧空间”之中 有选择地排列组合,打造出一种全新的剧场效果。
记者: ?
导演:小剧场戏曲的观演模式,要求我们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 自我改良”。演员需 要根据空间规模调整表演幅度和表现分寸,并做好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的心理准备和应对 预案;导演和其他舞台调度人员呢,则要 , 既要充分开发小剧场的空间能量,又 要尊重戏曲舞台艺术的传播规律,不滥用技术,不炫耀技巧,探索符合小剧场戏曲风格的 舞台呈现方式。
记者: ?
导演:小剧场戏曲近几年的发展生态持续向好,但优秀作品的数量并没有随之 很多剧目只在展演时 , 之后便雁过无痕。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剧本创作上没 有做到“量体裁衣 ”,无法形成对小剧场戏曲观众的吸引力造成的。
有一条广为流传的“稻草定律”说,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只是一根 稻草。卖白菜的人用它来捆了白菜,它就和白菜同价;卖螃蟹的人拿去绑螃蟹,它就与螃 蟹同价。人的价值有时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和谁在一起。
对此,有人表示认同,也有人并不认同。
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不得写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