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

更新时间:2022-08-01 浏览次数:4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 1. (2022七下·龙凤期末) 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zhì)知”。就是说,从探(chá)物体而得到知识。

  • 2. (2022七下·龙凤期末) 下列词语中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qī) 慢(dài)   差(qīn)挑拨离(jiān) B . (qiáo) 褓(qiáng) 徨(páng) 然而止(jiá) C . 暗(huì)  默(jiān)泽(zhǎo)   词夺理(qiǎng) D . 实(dūn)  劣(zhuó)裂(jūn)  怒不可(è)
  • 3. (2022七下·龙凤期末)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经过生态修复,昔日不毛之地的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度已提升到53%,成为名副其实的绿洲。 B . 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 , 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C . 这个季节,正是花红柳绿,春意阑珊,诗人不禁发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赞叹。 D . 人间最美四月天,大庆湿地公园里,市民纷至沓来 , 品味满园的春色,乐享悠闲的幸福生活。
  • 4. (2022七下·龙凤期末)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伸手的人生没滋味,拼搏的人生才幸福。”大庆各级政府积极支持贫困户靠自己的努力走上脱贫致富,涌现了一大批不等不靠的自主脱贫典型。 B . 夏汛将至,国家防汛总指挥要求各地采取加强宣传,积极准备,使长江安全度汛。 C . 《经典咏流传》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D .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观众完成了一次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
  • 5. (2022七下·龙凤期末)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戏》出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艺术性具有典范意义。 B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D . 《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马克·吐温,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 6. (2022七下·龙凤期末) 用课文原句填空。
    1. (1) ,君子好逑。(《关雎》)
    2. (2) 怒而飞,。(《北冥有鱼》)
    3. (3) 夜久语声绝,。(杜甫《石壕吏》)
    4. (4) 万籁此都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 (5) 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此不渝的爱国之心的句是。(陆游《卜算子·咏梅》
    6. (6) 《卖炭翁》中诗人用“”一句,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 7. (2022七下·龙凤期末) 请根据下面这句话的句式,仍以“幸福是”开头,恰当引用古诗词,仿写句子。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幸福是         ▲           

  • 8. (2022七下·龙凤期末) 选出下列句子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     )
    A . 学生赵林去看望五年未见的班主任,一见面他就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 B . 学生李明收到老师送给他的一幅字画,感激地说:“我定会珍藏老师的墨宝,铭记老师的恩情。” C . 某校即将举行一百周年校庆,李校长对赞助者说:“感谢您对敝校所尽的绵薄之力。” D . 昨天本人在阅览室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期盼拾到者高抬贵手马上归还。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6分)
  • 9. (2022七下·龙凤期末)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1)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的前两句中,一个“怒”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秋风气势之猛。 B . 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 . 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 . 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 10. (2022七下·龙凤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选贤能(    

      不独其子(    

      屋舍俨然    

      病终(    

    2.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3) 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子非鱼,安知鱼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 . 既出,得船         天之苍苍,正色邪(《北冥有鱼》) C . 货恶其弃地也       骈死槽枥之间(《马说》) D . 此人——具言所闻   全石以底(《小石潭记》)
    4. (4) 【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5. (5) 【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 11. (2022七下·龙凤期末) 阅读《看宋朝人怎样过中秋节》一文,完成各题。

    看宋朝人怎样过中秋节

    ①旧历八月十五日,正是“三秋恰半”,故名中秋。宋朝时的中秋节有赏月、赏桂、观潮、赏灯、吃月饼、饮酒、赋诗等习俗。宋太宗时把中秋与新年、端午列为三大节日。

    ②古时候,月饼其实是祭品。《周礼》中记载着“秋暮夕月”“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也就是祭拜月神。宋朝时,每年中秋,皇帝都要举行盛大的晚宴,在京六品以上官员都要出席。君臣同乐,赏月赋诗,祭祀月神。那时候,宫廷里流行中秋节的时候吃一种“宫饼”,民间把这种饼也俗称为“小饼”或者“月团”。

    ③中秋赏月的活动大约始于风雅的魏晋时期,最初是文人兴起,到唐宋时已非常兴盛,扩展到了民间。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写到了北宋京都(也就是今天的开封)中秋节赏月的盛况:“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④宋人金盈之的《醉翁谈录》亦记载了许多宋代京城风情。其中写到了中秋拜月的风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不过,在广东潮汕各地,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中秋拜月多是女人和小孩做的事情。

    ⑤宋朝的中秋之夜,还有赏灯的习俗,与元宵节的大型灯会不同,中秋节主要是放水灯。《武林旧事》里记载:“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以期得到江神的保佑,小河灯“浮满水面,烂如繁星”,令人叹美。至于皇宫中,更有繁华盛景:“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晖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简直如仙界一般了。

    ⑥时至今日,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的民俗意义已发生了许多变化,然而宋朝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金盈之的《醉翁谈录》、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张岱的《陶庵梦忆》等,说到中秋,仍然总能在寥寥数语间,就将忙碌到无暇团圆的今人,带回那些“灯宵月夕,雪际花时,金翠耀目,罗琦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箫鼓喧空,几家夜宴”的、数百年前的中秋之夜。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宋朝时候,中秋节已经有很多的习俗,宋太宗时把中秋与新年、端午列为三大节日。 B . 中秋赏月活动开始于风雅的魏晋时期,由文人兴起,兴盛于唐宋。 C . 《东京梦华录》《醉翁谈录》中都记载了宋代京都的中秋赏月风俗。 D . 宋朝中秋之夜的赏灯习俗与元宵节的大型灯会不同,主要是放水灯。
    2. (2) 文中主要介绍了宋朝时期中秋的哪些习俗?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 12. (2022七下·龙凤期末) 阅读《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一文,完成各题

    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

    ①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不可否认,干工作有时确实需要一点“窍门”,多一些创新求变。但寻找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能走捷径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挖空心思,妄想一劳永逸、一步登天。

    ②“根深才能叶茂”,埋头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埋头”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一种踏实做事的作风。“埋头”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耐心经事,直面困难和矛盾。如此“愚拙”,更有利于打牢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纵览古今,很多成绩的背后,都有“十年寒窗”的苦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屠呦呦整理了2000多个药方,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可见,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③《汉书·枚乘传》有云:“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细细想来,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总想着避开问题,缺少“埋头”的精神。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拙的做法。做事情,还是要那么一点“埋头”精神、需要那么几分“愚气”。

    ④世间事多不会一蹴而就。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反复打磨,一种本领的获得需要不断学习实践,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人们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厚实的功底,到头来学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才能有所成。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对“埋头”干不屑一顾。他们自恃头脑灵活,做事灵巧,好高骛远,崇尚“效率至上”。几十个小时就想速成一门语言,做生意立马就想赚钱……世上哪有这样的捷径?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遇到困难即刻调转方向,这样做多半会一事无成。

    ⑤人生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能否每时每刻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持之以恒,就是“埋头”精神的表现。执著于追梦,才会最终梦想成真。所有的积累、沉淀和改变,都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的尊重。就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起步快不代表就能赢。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请结合选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 13. (2022七下·龙凤期末) 阅读《棉花里的父亲》一文,完成 各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1. (1) 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
    2. (2) 按要求品味语言。

      ①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②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请任选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自然段的作用。
    4. (4) “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三、作文(50分)
  • 14. (2022七下·龙凤期末)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心里怒火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我学会了    ▲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补充题目,再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