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历年生物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1 生物与生物圈

更新时间:2022-07-28 浏览次数:84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二、综合题
  • 10. (2023七上·安庆期末)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

    1. (1) 如上图所示,向生物圈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动植物的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 (2) 由上图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只能依靠植物的作用。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到大气中。
    3.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量日益增加,已出现超过生物圈能力的趋势,通过人为干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是当务之急。
    4. (4) 为实现“碳中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下列行为不可取的是____。
      A . 爱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B . 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 . 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D . 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 11. (2021·潼南) 某学校生物社团的同学到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研学时,通过实地考察后,绘制了部分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 (1) 武陵山植被丰茂,种类繁多,素有“森林氧吧”、“绿色水库”之称。这体现了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着环境。
    2. (2) 武陵山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成为一个统的整体, 充分发挥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在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图所示成分外,还有分解者和部分。
    3. (3) 图中,若蝗虫数量增多,对草造成了危害,图中能体现生物防治(主要指以虫治虫、以鸟治虫等)的食物链有 ( 只写出其中一条即可),这也说明了武陵山生态系统具有
    4. (4) 武陵山生态系统与地球上其他所有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这就是
  • 12. (2019·江津) 在生态系统中,环境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因为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下面以四面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请分析回答问题:

    1. (1) 四面山茂密的植被带来了淸新的空气,被誉为“天然氧吧”这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 (2) 如图为四面山的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该食物网中生物通过关系和竞争关系相互影响与依存,图中共有条食物链。
    3. (3) 松毛虫泛滥会危害到赤松,若大量使用农药,最终哪种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生物制造或获得的有机物最终主要被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
  • 13. (2018·云阳)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组成成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 (1) 写出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鼠与昆虫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是
    2. (2) 图中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都来自于
    3. (3) 该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蛇、食虫鸟和鼠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
    4. (4) 如图所示食物网中,体内有脊柱,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的消费者是
    5. (5) 分解者微生物细菌没有成型的细胞核,但有遗传物质 ,所以是原核生物。
三、实验探究题
  • 14. (2021·江津) 袁隆平院士在“长沙站”建设了30亩“巨型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验与示范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常用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相比,该模式下稻谷产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青蛙、泥鳅、龙虾、稻花鱼等养殖动物的产量提高1.5倍以上,而且向实现化肥、农药、抗生素“零使用”目标迈进了一大步。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该生态系统中,“巨型稻”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因此“巨型稻”在该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的角色。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杂交水稻的原理是依据生物多样性中的多样性。
    2. (2) 动物的排泄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等,增加了稻田的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青蛙与农业害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请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
    3. (3) 在该生态系统中,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 15. (2021·黔江) 众所周知,对我国乃至世界历史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源于小小的家蚕。自从学习了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后,小林就开始养蚕。他发现家蚕所结的茧有时会出现厚薄不均匀的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样的蚕茧叫“薄头茧”,会影响蚕茧的出丝率。为了探究形成“薄头茧”的原因。

    小林和几位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将300只同一品种、大小相似的健康蚕宝宝随机平均分为六组,进行了两次平行实验,每次实验用三组进行。除光线外,其他实验条件均保持一效,实验结果见下表:

    实验处理

    光线明亮而不均匀

    光线明亮而均匀

    光线暗而均匀

    第一次实验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薄头茧”所占百分比

    15.48%

    7.5%

    4.92%

    第二次实验分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薄头茧”所占百分比

    17.17%

    8.85%

    4.50%

    平均发生率

    16.33%

    8.18%

    4.71%

    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

    1. (1) 分析以上实验,你推测小林他们探究的问题是?其中,第一组与第二组对照,变量是;第二组与第三组对照,变量是
    2. (2) 在这一实验中,除要使蚕宝宝的月龄、大小、实验时间相同外,还要保持其他实验条件(如等)相同,目的是
    3. (3) 同学们进行了两次平行实验,实验结果取两次的平均值,这有什么意义?
    4. (4) 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应如何降低“薄头茧”的发生率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