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唐朝的科举,公卿大臣有权推荐“举人”,一般寒士,无人荐举,纵有诗名,也是枉然。北宋初年的科举,极大扩充了取士的名额去填充各级官僚机构,同时严格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保证取士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材料二:明中期至明末,各类学校生员人数增长了17倍,而科举每科录取的进士人数只增长了3倍。大量士人被摈斥于科举大门之外,不得不另谋生计,时人记载某些地方“合郡之士,半为商人”,也有一些士人“因贾人之请”进行创作,如著名小说集刘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均是如此。
----摘编自刘晓东《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的分化》
材料三:清入关之初,统治者就认识到了科举对于笼络汉族士人的作用,于是沿袭明制,定期实行科举八股取士。乾隆时期满族大臣鄂尔泰说:“(八股)牢笼英才,驱策志士,其术莫善于此”。
---摘编自李兵张伶伟《清初文教政策与书院科举化关系论略》
材料一:中国宋朝两浙路市舶司签发的(出海)公凭一件,公凭大致内容如下:今自己船一只。请集水手,欲往日本国,转买回货。…一人船货物,自己船一只。纲首李充,艄工林养,杂事庄权,部领吴第(及船员67人姓名)。
——摘编自(日)三善为康《朝野群载》
材料二:从日本到非洲的许多国家,中国铜钱成为这些国家的“镇国之宝”,成为国际上一种很昂贵的、极受欢迎的硬通货。宋代铜钱书体是一篆一隶或一篆一楷,这样就产生对称美,因此宋钱的艺术价值比较高。
——摘编自王瑜《宋代的铜钱出口》等
材料三: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