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8-30 浏览次数: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 本卷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
    A . 西厢房 B . 东厢房 C . 南向北房 D . 北向南房
  • 2.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 .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 国家管理制度化 C . 从人治到法治 D . 为民主政治奠基
  • 3.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 . 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 B . 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C . 察举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D . 观念转变使流动式知识分子不能上升
  • 4.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巨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
    A . 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 B . 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 C . 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 D . 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
  • 5.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时期

    概括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

    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 .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 .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 .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 6.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
    A . 唐朝前期长安 B . 北宋开封 C . 南宋临安 D . 元朝大都
  • 7.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

    A . 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 .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8.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 9.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 .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 10. (2024高二下·福田期中)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 .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 11.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
    A . 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 . 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C . 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 . 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 12.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
    A . 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B . 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 C . 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D . 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 13. (2020高三上·包头期中) 伯里克利之后,激进的煽动家克利昂、阿尔西比亚德先后被狂热的民众推选为领导,挑起对斯巴达的战争。在野心家花言巧语下,任何反战者都被群起而攻之。最终,开启战端的雅典彻底被斯巴达击败,沦为二流城邦。由此可见,促成雅典没落的主要因素是( )
    A . 斯巴达强大的军事战斗力 B . 伯里克利改革后经济衰退 C . 直接民主泛滥下的狂热性 D . 希腊寡头政治的绝对优势
  • 14.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从容赴死。这反映了(   )
    A .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 治国需要法制 C .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D . 守法是正义行为
  • 15. (2024高一下·德阳月考) “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    )
    A . 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 B . 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 C . 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 D . 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
  • 16.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公元58年,驻守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指挥官下令对一名犹太人执行鞭刑,犹太人对指挥官说:“你难道可以合法地鞭打一位没有犯罪的罗马公民吗?”指挥官有些诧异:“我花了许多银子才获得了罗马公民身份。”对方说:“我生来就是。”这表明此时罗马公民(    )
    A . 身份的获得有不同途径 B . 必须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C . 来自共和国内各个地区 D . 拥有免受法律处罚的权利
  • 17.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清人郑裕孚《淡志室公牍》中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山西,“十室之邑,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山西(   )
    A . 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 . 洋货已经完全取代土货 C . 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 . 崇尚洋货风气甚于沿海
  • 18.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 . 获得军费赔偿 B . 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 . 在华开设工厂 D . 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 19. “《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
    A . 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 . 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C .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 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 20.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A . 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 . 清政府大理扶植沿海企业 C . 受西方入侵较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 D .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 21.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官员李鸿章于1881年投产的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在此之前通商口岸所需的煤炭几乎全被洋煤所垄断,开平煤炭投人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 . 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 . 洋务企业的发展受到西方列强的压制 C . 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 一部分产品投入市场并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 22.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 .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B .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 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D .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23.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

    A . 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B . 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C . 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D .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 24. (2023·长春三模)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A .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 .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 .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 .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 25.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在洋务运动期间有一种观点:只要中国富强,外敌自敛手,中国自然获得民族独立。到了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浪潮,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可能实现,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 . 中国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B . 中国的富强梦想遭到列强的破坏 C . 中国没有真正获得民族独立,没有富强的基础 D .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缺陷
  • 26.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

    A .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 .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 .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 27.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B . 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C . 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 . 列强因侵华矛盾加深
  • 28.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孙中山认为,中国历史是沿着分裂、混乱、统一、专制的圈子反复循环,紧随每一个混乱时期之后的是众多王位争夺者漫长而又无情的争斗,直到最后一个胜出为止。要打破这一循环和为那些有识之士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就必须以共和制或联邦制来代替君主制。孙中山意在强调(   )
    A . 应否定中国古代历史 B . 共和制符合中国国情 C . 政治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D . 专制制度没有进步性
  • 29.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国会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这一叙述意在论证(   )
    A .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 B . 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 C . 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 D .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的弊端
  • 30.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谭嗣同在他的者作《仁学》中提道:“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说明谭嗣同( )
    A . 批判纲常礼教,主张男女平等 B .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民主政体 C . 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政体 D . 倡导自由平等,反对宗法等级制度
  • 31.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材料旨在说明当时( )
    A . 民国政府推动服饰改良 B . 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 . 近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D . 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 32.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 .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 . 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 C . 兴化农民怀念清政府统治 D . 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33.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四五千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的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贩运土布为主,贩运的土布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值银1390万两”。1871一1873年洋纱进口185万千克,到1909-1911年增长到6600万千克。1894一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
    3.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共同价值。
  • 34.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35. (2021高二上·兴庆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战乱频繁,疫祸不断,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南阳地区接连发生瘟疫,大量人口死于伤寒症。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同情百姓,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从此,他“勤求古训”,刻苦研读《素问》《灵枢》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五藏论》《评病药方》等著作,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受到历代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高度推崇。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张仲景也因其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一摘自许敬生《中原历代医药名家文库.古代卷》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仲景对古代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仲景取得巨大医学成就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