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 | 部落 | 语言方言 |
黄帝 | 万国 | 万语 |
夏代 | 诸侯三千 | 地域性方言 |
西周 | 诸侯八百 |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
春秋战国 | 列国几十 | 秦代“书同文” |
《过秦论》 (西汉贾谊) | 《史记·秦始皇本纪》 (西汉司马迁) | 《秦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 |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 |
比较表格中材料,得出的认识是( )
记载 | 出处 |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 [唐]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 |
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
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麦秸巷、状元楼……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
1834年 | 生于以“农桑为业”的家庭 |
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 | 出洋谋生,经营纱绸,获利颇丰,却未尝废农桑之心,在考察外国机器之学时受到启发,拟回国仿制,改变家乡手工缫丝的落后状况。 |
1873年 | 在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
1881年 | 缫丝厂被政府下令关闭,后被迫将工厂迁到澳门(几年后迁回)。 |
20世纪初 | 广东全省机器缫丝厂达数百家,有女工十几万人。 |
发展阶段 | 契约形式 | 主要特点 |
十二铜表法 | “耐克逊”(nexum)交易 | 要求双方到场,有公证人,对神宣誓 |
市民法 | 文书契约 | 双方到场,举行特定仪式,签署文书 |
万民法 | 诺成契约 | 无需双方到场,无需仪式,双方同意即可 |
古罗马契约形式的变化反映了( )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在黄河流域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建立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约4.322亿,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米、布等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原来一人可以养活十人,而今却不可能了。“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社会中除了勤力有业有生计者,还有比之前增长数十倍的游手好闲之徒。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社会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鼓励”性的人口生育政策成为主导,我国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引发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中央决策者的关注。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开始调整人口政策,1973年7月国务院创立“全国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人口增长速度降低,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国家投入新增人口的资金比例相应减少,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国家用于教育、医疗行业的资金或资源增多,家庭开支和抚养费相应减少,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材料一】
美国社会贫困人口主要由工人、黑人、农民和老人构成。1964年,约翰逊向国会递交了《经济机会法》,试图将贫困人口纳入服务和培训中,为穷人提供机会,让穷人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给自足。在保守派阻挠下,国会只通过了8亿美元的反贫困支出。之后,政府开展社区行动计划、启智计划、法律服务和志愿队计划,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穷人提供援助教育、儿童健康和营养、成人识字教育和职业培训,又为可能永远无法帮助自己的穷人提供社会保障。1968年,被归类为穷人的人数减少了36%。接受公共援助的人数增加了41%,但许多核心贫困人口依旧没有改善他们的贫困境况。反贫困计划共支出560多亿美元,国会无力承担反贫困计划逐渐增涨的成本。1969年,约翰逊离职,“全面消除贫困”的承诺成为泡影。
——曹睿《林登·约翰逊政府反贫困计划研究》
【材料二】
2021年初,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已消除绝对贫困。以下是中国扶贫治理不同阶段的划分及特征比较。
阶段 |
救济式扶贫 |
发展式扶贫 |
开发式扶贫 |
综合性扶贫治理 |
脱贫攻坚 |
时间划分 |
1949-1977 |
1978-1985 |
1986-2000 |
2001-2011 |
2012-2020 |
瞄准单位 |
无 |
区城为主 |
县级 |
村级 |
到户到人 |
工作机制 |
民政部门为主 |
多部门协同 |
分级负责、以省为主 |
四到省、县抓落实 |
四到县、五级书记挂帅 |
减贫动力 |
社会救济与平均分配 |
农村制度改革与经济快速增长 |
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
开发式与保护式扶贫共同作用 |
国家行政主导的扶贫治理 |
(备注:开发式扶贫是指依靠贫困地区自身资源与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保护式扶贫是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保护性扶贫手段的运用。“四到”是指责任到、任务到、资金到、权力到。)
——许汉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贫困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少年中国”
【材料】
1900年,粱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
1919年,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创办了《少年中国》作为会刊。会员并无统一的信仰。恽代英提出“联合世界革命势力(苏俄,各弱小民族革命党,各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工人为本身利益而奋斗的觉悟,且与国内各阶级反帝国主义的力量合作,以求得到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胡适根据实验主义,强调讨论“少年中国”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王光祈倾向无政府主义,设计了集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之大成的“菜园新村”的构想。
——据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等
谈谈你对“少年中国”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