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 /9 /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3.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更新时间:2022-08-10 浏览次数:5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运用
  •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奖(jiā)       联(mèi)       天(qíng)        船(pō)  B . (huāng)      华(jīng)      米(jīng)         封狼居(xū) C . 龃龉(jǔ yǔ)         (hànɡ)陌        舞(xiè)歌台         妒(jì)  D . (fú)狸祠     金(ɡē)铁马         仓(huánɡ)     琵(pá)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栏杆拍遍   神雅社鼓   远目   嬴得 B . 犹愁风雨   金戈铁马   天际   可堪 C . 红巾翠袖   邪阳草树   吴钩   仓皇 D . 千里清秋   气吞万里   登临   烽火
  • 3.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千古风流人物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 ①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 C . 赢得仓皇北顾           ②赢得青楼薄幸名 D . ①楚天千里清秋           ②更那堪,冷落清秋
  •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借代用法的是(  )
    A .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B .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 .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5.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句是(  )
    A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B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6.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 . “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 . 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 . 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7. 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 . 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 . 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 . 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 8.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荀子《劝学》)

  • 9. 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作者是,号,他的词风和相近,都是派,因此被人合称为“”。
    2. (2)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3. (3)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二、阅读理解
  • 10. (2019高一上·宁波期末)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川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 . “斜阳草树”六句,盛赞刘裕北伐的雄姿和声威,这与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 B . 上阕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英雄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词人对国事的深切忧虑。 C . 结尾处,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不逢迎权贵而未被重用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报国心切,苦于年老体弱的复杂心情。 D . 全词将词人的政治见解与战略主张通过诗歌形象表现出来,富有诗意美;用典贴切,寄意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 (1)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 (2)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①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②、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③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漕:转运使的简称。②见说道:听说。③长门:汉代宫名。汉武帝之陈皇后,失宠住在长门宫。曾送黄金百斤给司马相如,请他代写一篇赋送给汉武帝,陈皇后因而重新得宠。后世遂把“长门”作为失宠后妃子居处的专用名词。

    1. (1) 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2. (2) 下阕一开始就用汉武帝之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有什么用意?写到杨玉环、赵飞燕,目的何在?
  • 1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辛弃疾

    手捻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余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

    1. (1)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等闲”是平常、随便的意思,与“无意绪”照应,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特定心境。 B . “帘卷芳桂散余香”写出了主人公居室的洁净、清新,室内散发着桂花的芳香气息。 C . “枯荷难睡鸭”,是说荷叶枯萎了,遮挡不住疏疏落落的雨滴,不能让鸭子安然入睡。 D . 丝帕被泪水打湿,弄乱了妆容,于是,主人公便干脆卸去残妆,表现了她的无可奈何。 E . 旧时的欢乐常现于“她”梦中,结尾句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这首词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无人捡拾的柴禾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俏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⑪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1. (1)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柴禾不仅可以用来煮饭,还可以逼去严寒,让人熬过漫长的冬季,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 B . 家里、学校过冬的时候都需要孩子们拣柴禾,这使得他们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可看出孩子们对这件事很看重。 C . 文章第④段写孩子放学后相约捡柴禾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孩子们成群结伙、满沟满岭捡枯枝的情形。 D . 结尾富有意蕴“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禾的遗憾和痛心。
    2. (2)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3. (3) 本文标题是“无人拣拾的柴禾”,文章却又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请结合全文探究写“拣柴禾”的效果。
三、综合表达
  • 15. 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 (1)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全词分析。
    2. (2)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 16. 读秦观 的《画堂春 》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 17. 读秦观《画堂春》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画堂春源: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