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六单元 /13 /13.2 *上图书馆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13.2上图...

更新时间:2022-08-20 浏览次数:3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苍穹(qióng)    点缀(zhuì)    阅览(lǎn) B . 幽静(yōu)    覆盖(fù)    宽敞(chǎng) C . 间隙(jiān)    古籍(jí)    优雅(yǎ) D . 白炽灯(chì)    音讯(xùn)    暗淡(àn)
  • 2. 下列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讲受     消磨     教益 B . 帐暮     豁然     古藉 C . 音讯     钟情     点辍 D . 覆盖     宽敝     吟啸
  • 3. 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        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你读了多少书,是把书读死了还是读活了,略略交谈几句,别人就知道了你的           
    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
    A . 聚集     品位     赞扬 B . 云集     品位     赞叹 C . 云集     品味     赞叹 D . 聚集     品味     赞扬
  •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据初步统计,目前社会上已有近20%左右的人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B . 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C . 中学生写作文,要留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 . 这套网上航班查询系统和民航总局计算机订座系统相连,具有及时、准确、信息全面等特点。
  • 5. 给下面一段文字的结尾选择一个恰当的句子(     )

    其实,寂 寞给人的不仅是真实,而且也是一种锤炼,一种感情与思想的升华。有时,寂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取得非凡成就的人, ________ 。

    A . 往往都是最有才能的人,又都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B . 往往是固然最有才能,但首先最能耐得住寂寞的人 C . 往往倒不是最有才能的人,而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D . 往往是那些首先具有才能,其次还耐得住寂寞的人
二、阅读理解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为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利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 人的主体身份之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 . 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 . 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 . 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三、综合表达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数码艺术、闪客艺术、新媒体艺术等____,艺术新观念与新概念也如过江之鲫,令人____。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新样式、新观念、新理论无不源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网络文艺的跨介质创作与即时性互动已成常态。(     ),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丰富着大众的文化选择,而大众也以____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为信息时代的极大丰富____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打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呼啸而出,图像、声音、文字的海量数据流纷纷涌向“云端”,人们对信息的追求永无止境:信息增长越快,欲望越是强烈。与此同时,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与管理水准,却常常满足不了急剧增长的信息需求。于是,“秩序混乱”“交通阻塞”难以避免。在物质层面上,信息过载带来的是设备内存溢出或频繁死机;而在接受心理层面,信息过载使得信息接受者焦虑不安,无法冷静地搜索和取用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严重者甚至放弃自我判断,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此一来,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图像、声音、文字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插上翅膀 B . 图像、声音、文字仿佛插上翅膀,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C . 图像、声音、文字不受单一媒介限制,仿佛插上翅膀 D . 图像、声音、文字插上翅膀,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蜂拥而至     应接不暇     空前绝后     笑逐颜开 B . 层出不穷     目不暇接     前所未有     欢呼雀跃 C . 蜂拥而至     目不暇接     空前绝后     欢呼雀跃 D . 层出不穷     应接不暇     前所未有     笑逐颜开
    3.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 . 信息过载阻挡了人们获取有效的信息,这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B . 信息过载阻挡了人们获取有效的信息,这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带来了隐患。 C . 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D . 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带来了隐患。
  • 8. 本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记叙了自己上图书馆的三段经历,让我们很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氛围与乐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想象自己是春日河边的一株柳树,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段文字,表达对润泽、温暖的感受。100字左右。

  • 9. 下面是世界读书日的宣传画,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锄带经、牧编简”都是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是阅读普及的前提;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网络文化等的普及,历史进入“观看猎奇时代”,人们开始了“微时代”阅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