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3 /3.2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3.2...

更新时间:2022-08-22 浏览次数:7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jiǎn)     洼窝(láo)     神(wēn)     脱(pī) B . 养(sì)     立(yì)     塞(yū)     慷(kǎi) C . (zhá)     装(xiáng)     死(zì)     着泪(qín) D . 窟窿(kūlong)     麦(suì)     着脚(diān)     灌(gài)
  • 2.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法新社报道,俄罗斯远东地区一名男子为进行耐力测试,在朋友家的花园里将自己“活埋”,谁料想无独有偶,命丧黄泉。

    ②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是日新月异,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很少遭遇望其项背的尴尬了。

    ③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之中,政府既要打造金山银山,也要保护住绿水青山,不宜出现畸轻畸重的问题。

    ④我们饭店的大堂内,就陈列着许多国内外空运过来的海鲜,客人们大都神情自若地挑选着,十几年前的奢望如今已经变成了稀松平常。

    ⑤近些年,上海的中学生不孚众望,连续几年在经合组织举行的PISA测试中独占鳌头,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⑥北汽集团的前身——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试制成功第一辆“井冈山”牌小轿车,并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北汽人自此踏上了奋发图强的圆梦征程。

    A . ①②⑤ B . ②③⑥ C . ③④⑥ D . ④⑤⑥
  • 3.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__________,只有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坚强的人生支柱,正确的是非标准和有效的政治免疫力。

    A . 名节源于党性,是非明于学习,腐败止于正气 B . 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是非明于学习 C . 是非明于学习,腐败止于正气,名节源于党性 D . 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人类历史的精神天空里,总有一些星光璀璨闪耀。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5年了,55次花开花落,55载春去秋来,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B .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会呼吸的痛”让人们渴望干净的空气和水。 C . 那些被赫然供奉、被反复演绎、并且见诸于各类艺术历史教科书,广为后人传颂的杰作,在思想内容、风格形式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D . 面对突发灾难,地方应急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当地政府应急机制的健全,九寨沟地震救灾及时,再次证明了这个观点。
二、阅读理解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授胡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年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给哲学系一年级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讲义一反前例。当时顾颉刚也选了这门课,他后来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第二学期,北大哲学系三年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国语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的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是中国文学史和传记研究……文学史则是一门极叫座的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年8月28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75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杨亮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能可贵。

    (选自周川《教育家胡适:行动与思想》,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

    (有删改)

    ②1916年,胡适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因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故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

    (有删改)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胡适研究学问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一开始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 B . 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难以避免的,学校一位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 C . 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D . 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还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大量演讲、讲学。
    2.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 B . 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前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 C . 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治学的方法表示了肯定。 D . 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这样的课堂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
    3. (3) 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春暖花开时节,中原大地充满生机。习近平总书记17日来到他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省兰考县。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一下车,他就直接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2009年4月,他曾来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

    参观过程中,遇到前来参观学习的河南省中牟县的党员、干部,总书记说:“我们来是同一个目的,我也是来学习的。”

    总书记说,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

    材料二: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注] 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县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 (1) 两段文字所写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从体裁和表达方式看,有何不同?
    2. (2) 结合两段文字,任选一个角度,写一则评论。(150字左右)
三、语言综合运用
  • 7. 阅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分析下列语段的语言特色及其艺术效果。

    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犯毛主席早已批评过的“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的错误。要想战胜灾害,必须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1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干部都参加了这场战斗。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 9. 20世纪60年代初,焦裕禄同志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根治“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集思广益,推广栽种泡桐树,使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因积劳成疾,刚到中年的他不幸患了肝癌,于1964年病逝于郑州。下面是焦裕禄烈士陵园徽标,请介绍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不超过80个字。

  • 10.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②《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等影片通过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故事,③塑造和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④深受广大观众所欢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⑤不仅三部影片为新中国70华诞营造了热烈浓郁的文化氛围,⑥也进一步提振了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信心。⑦三部影片诠释了献礼片的新内涵,掀起了国庆期间新的观影热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