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 结论 | |
A | 传说中伏羲氏创网苦〔用网捕鱼、鸟)之歌 | 中国传统音乐起源于生活 |
B | 夏朝历法记载各月的物候、气象和农业等内容 | 夏朝农业出现革命性变革 |
C | 西周成王时期青铜器何尊记载“宅兹中国”(建都天下中心) | 周代统治者已有“天下”观念 |
D | 良渚文化稻谷、绢片残存 | 中国农业、手工业领先世界 |
甲骨文 |
今字 |
今人释义 |
耜 |
当是“耜”的初文,象茜(镭)之形 |
|
田 |
表明在广平的原野上有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热田 |
|
疆 |
表明方整的田块经过弓尺丈量,标划出明确的疆界 |
|
畴 |
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 |
|
沟 |
田间的水沟 |
考古文化遗存 |
标本编号 |
标本年代(公元前) |
龙山文化晚期 |
SA98122 |
2030~1965 |
二里头文化第一期 |
XSZ104 |
1880~1840 |
二里头文化第二期 |
ZK5253 |
1685~1610 |
二里头文化第三期 |
ZK5249 |
1610~1555 |
二里头文化第四期 |
ZK5255 |
1560~1529 |
——(资料来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材料二:二里头早期文化层直接叠压新砦期的地层。……新砦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有外濠、城墙和内濠三重防御措施,中心区的高地上发现一座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遗址,其性质……是祭台,此处出土了铜器残片……等高规格遗物。
——赵青春《新砦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一 (二里头遗址)经半个世纪的田野工作,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等等。这样的规模和内涵在当时的东亚大陆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觚、爵、盉则比较常见,而且经常成套出现。早商(即二里冈文化)文化中,很少见到盉,而斝则是常见的。由此看来,觚、爵、盉与觚、爵、斝这两种不同的组合,应该是代表了夏、商两种文化不同的礼俗。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试论夏文化》
材料三 对二里头的族属和王朝归属问题,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出土文字材料的匮乏、传世文献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导致我们对早期中国的纪年只能作粗略的把握。“疑则疑之”即出于不得已,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暂时不知道二里头姓夏还是姓商,丝毫不影响它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分量。
——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材料: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80年代末他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20世纪90年代他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