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①孟子的话揭示了中庸的真正含义——不偏激却要变通。墨子的做法是偏激的体现,或许他的主张都符合自己的立场利益,但如此偏激的做法在孟子眼中都或多或少有损“大道”。在他眼中,对待事情,“中庸”是最好的办法,又进一步提出“执中无权,犹执一边。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他认为,“中庸”虽好,但若一味坚持中庸而缺乏变通,其实也是一种偏激,同样是有损大道的行为。就像郑人信码买履、楚人刻舟求剑,他们的本意只是想做成事,却因死守教条、遇事刻板、不懂变通而闹出各种笑话。我们立身处世,既要坚持该坚持的,也要遇事变通,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践行“中庸之道”。
②他人的帮助能让生命开出更灿烂的花。管仲因鲍叔牙的帮助成为春秋名相,刘邦因张良的帮助开创汉家基业,刘备因诸葛亮的帮助得以蜀中建国。由是观之,在漫漫人生路上,仅有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他人的帮助。因为他人的帮助,我们获得了事业发展的机会和策略。他人的帮助使我们的梦想之花获得了雨露。
③“武汉加油”真的很“土鳖”吗?其实不是。“武汉加油”是口语,或者说叫俗语;“风月同天”相反,是雅言,或者说雅语。它们两个,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今天的社会,人生而平等,语言也生而平等。雅言和俗语,两个都是工具,都是武器。就好像一把是紫薇软剑,一把是丈八蛇矛,都是兵器。用剑的一定比用蛇矛的厉害吗?反正罗贯中肯定认为不是。又好像花衣服和素衣服,不能说有高下之分。今天该穿什么?看习惯,看场合。
①著名中共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先生的《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很有特色,它把人物与思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起来,很好读也很耐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有吸引力的一本书。②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③在当今这个信息井喷和工作压力巨大的时代,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④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⑤只要你读完了它,你就能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
反方二辩:以红花为目标还是当红花?什么是当红花?
正方一辩:以红花为目标。
反方二辩:我们问的是应做红花还是想做红花?
正方二辩:人类总是有一种不甘落后的精神,我们应该以红花为目标,做绿叶的人也想做红花,做绿叶的只是没有达到他的目标而已。
反方二辩:对方误解了红花才能令社会进步,其实绿叶的团结精神亦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并不是所有人都做红花,中国那么多人里有多少能做红花呢?不是只有红花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绿叶也起作用。请解释。
正方三辩: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
反方二辩:正方二辩犯了严重的错误,要以红花为目标,就并不代表去做红花。对方也默认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红花。
正方四辩:绿叶是团队合作,绿叶在合作中,也想突出自己成为红花。
①双方的辩题是:人应该做红花还是绿叶。
②反方所持立场是:
③反方认为正方二辩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示例: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的人,他人缘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反驳:老张跟别人吵架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因为老张跟别人吵架,就认定老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吗?
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
反驳:
古往今来,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多数都经历过苦难。苦难磨砺了他们的意志,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可以说,苦难使人变得伟大。
示例:
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的人,他人缘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反驳:①老张跟别人吵架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老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
②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吗?
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
反驳:①
②
儿童、老年人、孕产妇多为流感发病人群。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接触传播,还更因为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每年的冬春季是 , 而造成季节性流行的主要是甲型、乙型流感病毒。相比之下,普通感冒 , 病原体主要为普通冠状病毒等。
在症状表现方面,普通感冒往往表现为局部症状,治疗时一般需要对症处理。而流感则表现为全身性的症状,即高热、头疼、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有少部分流感患者因此会罹患流感肺炎,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此外由于流感病毒 , 因此患者应注意自我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例:唐代诗人李贺因避父亲名讳,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对此韩愈批驳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①1945年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展出漫画《猫国春秋》。《人物杂志》的田海燕请郭沫若等人吃饭。席间,郭沫若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自称为兄?”版画家王琦代为解释说:“她妹名冰,故用此名。”郭老听后笑着说:“啊,我明白了,那么一定名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郭老此话一出,众人大笑。郭老在这里巧妙运用归谬法,指出了王琦的错误。
②辩论中运用归谬法,能让攻辩语言顿时刀剑生辉,使对方不攻自破。在关于“钱是否是万恶之源”的辩论中,正方辩手说道:“‘贪’字下面有个‘贝’字,不就是表示对钱的贪欲吗?”反方辩手马上反驳道:“如果有一个‘贝’字,就是为了钱,那么,,?”
示例: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大前提: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
小前提:我出使的不是狗国。
结论:我不从这个狗门进。
材料: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市面上,有太多的励志故事试图揭示这样一个命题: ____。不信你看,音乐传奇贝多芬是孤独的,被评为“最伟大的英国人”的丘吉尔是孤独的,“苹果”天才乔布斯是孤独的……仓促中,有人得出结论——凡人离非凡就差了一个“孤独”。
于是,有些人开始向往孤独。而实则那些非凡之人的“孤独”,可能来自于“走在前面”而不被认可,思考深邃而不被理解,背负沉重而不被接受。孤独,____ ,不如说是结果。因此,为了成为非凡者而踏上孤独的道路,也许只是徒劳。
肤浅地追求孤独,并不能在本质上改变什么。不被理解的梦想,可能会成为起点;但让我们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梦想的,____ ,而是内心的渴望与不竭的奋斗。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打动了无数人,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惠及不到我,可我却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呢?或许有,但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因为清代的文字狱极为严酷。当然,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意义不大。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经典诗文常读常新,常读常深。
有人评论达尔文“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但缺乏推理能力”,其实《物种起源》中有很多具体的语段,都在作推理论证。比如:
“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认的变种的杂交后代一样,遵循着同样复杂的法则。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
这里有两处推理。第一句,由前提( ),推出( );第二句,由前提“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推出“杂交的后代无法遗传父母特性,不具有相似性”,而事实却是具有相似性,以此反过来证明独创论的荒谬。再如最后一段运用连续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实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
拔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体育活动,起源于“牵钩之戏”,由人数相等的两队,对拉一根篾缆以比试力量和拔河技巧二“牵钩之戏”是以缏作篾缆,坚硬粗糙,两队较量时,手掌极易磨伤,不利于 。到了唐代,更名为“拔河”,其使用的器材也得到了改变,用较柔软的麻绳替代了篾缆, 。此外,在麻绳的两端,又联结出一根小绳索,供选手套在胸腋间,更有助于力量和技术的发挥。同时,进一步 , 明确了决胜线标志——河界,制定了裁判人员的职责。
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比哪一队人的力气大啊!其实,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队拔河比赛胜了,意味着甲队向后退了。从受力分析看,甲队受到重力、地面的支持力、乙队对甲队的拉力、地面对甲队的摩擦力共四个力的作用。其中,重力和地面支持力是_·对平衡力。所以,甲队之所以后退,说明地面对甲队向后的摩擦力大于乙队拉甲队的力。由此可见,要想赢得拔河比赛,关键是增大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国学”最早见于周代,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第。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期间经历了从“中学”向“国学”转变的过程。19世纪中叶的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其中的“中学”,就是以孔门之学为主的中华固有的学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相对于“中学”,此时的国学已无“以孔门之学为主”的强调。
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派”在国学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目的上出现了分歧。反传统派的国学内容,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传统派则主要指影响中国人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儒家经典。就学习国学之目的,“反传统派”是要通过清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史,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来寻找几点与西方现代学术相契合的“真价值”,以便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相反,“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则很明确,他们相信中国固有学术的道德和精神价值,希望人们熟读儒家经典,体验其中的“活灵魂”,并以之修身践履。
由上可知,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然而,除“反传统派”外,人们对国学的看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一不变的红线:不论是周代的官学,还是近代的“传统派”,人们把国学当作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它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这就是国学的内核所在。
拔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体育活动,起源于“牵钩之戏”,由人数相等的两队,对拉一根篾缆以比试力量和拔河技巧二“牵钩之戏”是以缏作篾缆,坚硬粗糙,两队较量时,手掌极易磨伤,不利于 。到了唐代,更名为“拔河”,其使用的器材也得到了改变,用较柔软的麻绳替代了篾缆, 。此外,在麻绳的两端,又联结出一根小绳索,供选手套在胸腋间,更有助于力量和技术的发挥。同时,进一步 , 明确了决胜线标志——河界,制定了裁判人员的职责。
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比哪一队人的力气大啊!其实,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队拔河比赛胜了,意味着甲队向后退了。从受力分析看,甲队受到重力、地面的支持力、乙队对甲队的拉力、地面对甲队的摩擦力共四个力的作用。其中,重力和地面支持力是_·对平衡力。所以,甲队之所以后退,说明地面对甲队向后的摩擦力大于乙队拉甲队的力。由此可见,要想赢得拔河比赛,关键是增大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汉代铜镜的背面,不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形象,有的还篆刻有铭文:“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里面所描绘的“仙人”就是汉赋中的神仙形象。浙江上虞出土了一面东汉龙虎镜,铭文中也提到了仙人王子乔。
与前代相比,唐朝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时代,所有事物都可以作为创作题材。唐朝铜镜的背面,刻的是“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这样充满诗意的句子,精心雕刻的图案也是以饮酒、弹琴等为主题的,有朋友,有音乐,有美景,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到了宋代,手工业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宋镜不像唐镜,刻那么多雅致的诗。普通百姓家用的镜子,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市井气息,宋朝铜镜上的铭文大多像是打出的各类小广告,通过宣传,扩大铸镜作坊的知名度,好让镜子的销量更好一点。
今天,我们现在再看汉朝、唐朝和宋朝的镜子,确实能从中感受到时间和文学形式的流逝。
示例:问题语段:这支球队的每一名球员都非常优秀,可以肯定,这支球队也一定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球队。
反驳:①一支球队能成为优秀球队有多重因素,每一名球员都优秀并不等于整支球队就一定优秀。
②那里摆放着一堆上等的砖,你能说它们一定能盖出一座好房子吗?
问题语段:小强今天没来上班,想不到他这么自暴自弃,看来他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反驳:
关于《阿Q正传》的创作动因,鲁迅自己曾有过明确的解释:“《阿Q正传》,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文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还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够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我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的阅读经验又使我们对此并不以为满足,我们的直觉和情感思维似乎总被小说“怎么写”牵挂着,文本特有的叙事方式以及所叙述的荒谬的事理逻辑和由这些荒谬逻辑所构成的非常的悲剧氛围在撕扯和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难以平息。我们发现作者说他在“写什么”,被他的“怎么写”搅碎了,掺和进了许多东西。最突出的就是那些荒谬逻辑及由此筑构的沉重和深刻。这样,我们似乎可以说:只有“怎么写”与“写什么”浑然一体时,我们对于整部小说的解读才算完整。
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都要求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社会,描写生活中本来就有的东西。即使是童话也要求符合生活中的事理逻辑,比如不能让狗特爱吃鱼、猫爱吃虫子。只有寓言里,为了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才允许违背事理逻辑,让乌龟和兔子一起住在山上进行赛跑比赛,让狐狸喜爱吃葡萄等等。历来对《阿Q正传》的评论都将其视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然而作品所展示的人文背景却是典型的寓言式的荒诞不经,这一寓言式的背景的主体是由许许多多的荒谬逻辑构筑的。
先看看未庄。在未庄所有的东西都是颠倒的、无序的。还是信手拈来几段作一番考究吧。
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这里面包含有两个三段论:
其一,大前提:凡被名人打过的就是名人,就能上口碑。
小前提:阿Q是被名人打过的。
结论:所以,阿Q就是名人,就能上口碑。
其二,大前提;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小前提:阿Q不是赵太爷。
结论:所以,错在阿Q。
第一个三段论中,虽然推理的形式正确,但大前提虚假,违反了逻辑中的“充足理由律”,因而结论是错误的。但这个虚假的大前提,为何又被未庄的人们都认同了呢?在中国历史中存在有多少形成这一前提的基因呢?我们对这一前提的通行该负多少责任呢?我们有没有在使用这一逻辑时感觉到它的荒唐可笑呢?第二个三段论中,两个前提均为否定,那么,大项与小项之间的关系并不能依据它们与中项的否定关系来确定,关系既不能确定,所以得不出确定结论。然而这一逻辑错误,我们可能都曾犯过。因为,我们民族的盲目崇拜历来就很厉害。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就是很好的明证。
由此可见,在未庄所通行的逻辑,也是通行在全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作者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对中国历史的弊病作了精练的概括和深刻的剖析,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的,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这里所用的是个循环推理,凡是被枪毙的都是坏的(大前提),阿Q是被枪毙的(小前提),所以,阿Q是坏的(结论)。然后又由结论推导出前提。且不说这一推理本身就是一种强盗逻辑,其大前提在当时社会无疑也是虚假的。这一前提的存在和通行本身就说明了旧中国国民的保守和愚昧。
(摘编自刘辉《〈阿Q正传〉中荒谬逻辑的解读》,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