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 | 距今时间 | 分布地点 | 玉器特征 |
红山文化遗址 | 约5000年左右 | 辽河流域 | 有关自然崇拜和神权的礼器 |
良渚文化遗址 | 约5000年左右 | 长江中下游 | 象征神权和王权的礼器 |
二里头文化遗址 | 约4000年左右 | 黄河中下游 | 代表王权的礼器 |
图1
材料二:商代的方国是建立在武力强制基础上的结合关系。西周各诸侯国的权力直接来自于周天子的授予,诸侯本人的地位由周王册封。周天子的分封使得周王朝对诸侯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和行政建制上的保证措施,周天子与诸侯间形成的是一种较为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诸侯国在建立之后,在分封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与西周王畿相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实际上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趋同的文化和政治观念,并在相近的观念
下逐渐产生了对周王室的认同感,实际上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一定基础。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学中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关内容探析》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材料三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片和文献史料
图一:战国形势图 图二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材料四:周朝建立后,以血缘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范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干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结合所学周代有关史实,构建出“互相配合”“一整套”制度的关系示意图,并对所示关系进行合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