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

更新时间:2023-10-20 浏览次数:75 类型:单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于是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 B . 关于“文”与“笔”的区分,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比刘勰又进了一步。 C . 曹丕根据对不同体裁的特点的把握,将文体分为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D .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晋时并不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但更强调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 B . 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C .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体验,是文学性明确的表现。 D . 在曹丕看来,文章不仅具有突出的价值,也可以借此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B .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C . 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 D . 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不淆。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文学的自觉。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八粥

    袭山山

    赵清雅走进营业厅,取了一个号,就坐到大厅的长椅上等候。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眼睛实在是太涩了,涩得想流泪。她知道这是连续三天失眠的后果,她还知道此时若有面镜子的话,一定能映出一张菜黄憔悴的脸。年过四十后,她本就没有好脸色了,长期失眠,还连续遭遇打击:母亲去世,狗狗鲁可失踪。可是她已经哭不出来了。

    忽然有人轻轻拍她,她睁开眼,是一张凑得很近的年迈老婆婆的脸。那张脸与她只有几公分的距离。老婆婆轻声说,小妹儿,麻烦你帮我个忙嘛。赵清雅愣在那里,半天没应出话来。老婆婆费力地解开自己上衣的第二颗扣子,指着怀里说,你帮我把里面口袋里的存折拿出来好嘛。老婆婆做这些时,赵清雅再次惊住,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几根指头都变了形,弯曲着,干裂粗糙,用个不好听的词形容,如鸡爪一般。老婆婆看出她的吃惊,笑眯眯地说,我有痛风,老毛病了。老婆婆穿着件紫红色的防寒服,是早些年的样式,领子油乎乎的,显然从穿上就没洗过。防寒服里面是一件更旧更脏的夹袄。赵清雅略微有些犹豫,倒不是嫌她脏,而是她已经很久没和人这么近距离接触了。但她无法拒绝帮她这个忙。赵清雅伸手进去,在别针别住的那个口袋里,掏出了一个老旧的存折。老婆婆宝贝似的接过来,颤巍巍地朝柜台走去。

    老婆婆冲她一笑,熟人似的。小妹儿,她还是这么叫她,你再帮我个忙嘛,帮我把这个放回去嘛。老婆婆从手套里取出手,手上捏着存折和钱。赵清雅点点头,接过来存折和钱,钱不会超过500,帮她塞进怀里的口袋里,再用别针别上。做好后赵清雅说,你回去拿不出来怎么办?说这句话时赵清雅忽然意识到,这是她许多天来第一次开口说话,声音有些粘住了。老婆婆说,不会的,回去了我就把衣服脱下来慢慢取。她很贴心地跟赵清雅说,这是我的生活费,我每个月都可以取那么多呢,用不完呢。赵清雅笑笑,没有说话。

    老婆婆说,你不要看我这个样子,其实生活上我从来不心焦,踏实得很。

    赵清雅取完钱,起身回头,发现刚才那个老婆婆竟然还没走,赵清雅下了两级台阶,回头看她还站着,就说,婆婆,要不我送你回去吧,我有车。老婆婆喜出望外,哦哟,我今天运气好好哦,简直有菩萨保佑哦。

    一路上老婆婆自说自笑,赵清雅只是嗯嗯地应着,任老婆婆的絮叨在车里盘旋。赵清雅早已与谈笑风生绝缘了,这十几年来,她的日子一直是黯淡的。父母在她1岁时离婚了,她没有兄弟姐妹。33岁时,准备结婚了,手续都办好了,请柬都发了,丈夫却在婚礼前猝死。

    赵清雅的车子绕过几座很摩登的高楼,拐进了一个狭小的巷子。老婆婆忽然说,到了,就是巷子最里头杂货铺旁边的那个院子。她开车进去,这是一个极狭窄的院子。停车开门,扶老婆婆下车,赵清雅需要侧着身子走。这样的场景立即引来一些人的目光。有人说,耶,周婆婆,你今天耍洋盘了嗖?老婆婆笑眯眯地说,就是,人家小妹儿送我回来的,人家小妹儿多好!老婆婆回身拉住她说,到我屋里坐一哈儿嘛。赵清雅不想去,正迟疑着,忽见一只脏乎乎的小狗奔跑而来,冲到老婆婆跟前兴奋地扑腾,跟鲁可真像啊。赵清雅伸手去摸它的头,它却一下子闪开了。

    赵清雅进了屋子,有些发傻,她从来不知道城市里还有这样的住房。整个屋子只有她家厨房那么大。靠门摆了一张床,床上挂着发黄的蚊帐,床对面是一张现在很少见到的木桌,桌子下面堆满了乱七八糟的旧纸箱。赵清雅觉得这哪里像住人的地方啊,就是个破仓库嘛。

    赵清雅问,你一个人吗?老婆婆说,我和乖乖两个。赵清雅说,乖乖是哪个?老婆婆笑道,狗狗。哦,赵清雅回头看,狗狗正趴在门口看她。赵清雅顺势坐在床上,感觉屁股下面又凉又硬,用手一摸,床上就铺了一床跟纸板似的旧棉被。赵清雅有些心惊:婆婆,你垫这么少,晚上不冷吗?老婆婆说,不冷不冷,我在上面搭了棉衣的。赵清雅顿时有些辛酸,说,婆婆你床上太单薄了,我去给你买一床铺盖吧。老婆婆说,不消不消,那蚊帐顶板里面全是我的新被子,有街道上送的,还有老头子原来的单位上送的。赵清雅说,那你为什么不拿来用?老婆婆笑眯眯地说,你说得也对哈,那就用嘛。你帮我拿一下嘛。

    赵清雅踩到长凳上,连拉带拽,弄下两个编织袋来。打开一看,可不是,一床棉花被,一床太空棉被,还有被套枕套,都簇新簇新的。她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床上那些烂棉絮、脏被子卷起来,扔到外面。

    一切忙完了,赵清雅觉得很累,就一屁股坐在了床上,一眼看见乖乖趴在她扔出去的旧棉絮上,愣愣地看着她。她拍拍床,示意它过来。它没动。她忽然起了个念头,自己可以再养一只狗狗的。一个哈欠不期而至,赵清雅一歪身子靠到被子上。新被子的味道进入她的鼻孔,她又连连打了几个哈欠,一头倒在床上,睡着了。

    她睡啊睡啊,好像睡了一辈子那么长,起初她还隐约听见有人在聊天,有人在说笑,鸟儿叽喳,溪水流过,后来她听见有人在唱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些都是母亲爱唱的歌。她终于在歌声里放松下来,渐渐沉入海底,变成了一粒细沙……

    醒来时,赵清雅不知身在何处。睁开眼,老婆婆正凑得很近很近,笑眯眯地看她:你醒了哇小妹儿?你睡了好久哦。赵清雅已经太久没有这样睡过觉了。她坐起来,发现门缝里有阳光泻入,自己身上盖着新被子,鞋也脱了,接着,她看到了乖乖,趴在她的脚跟旁边,比她睡得还香。而老婆婆却如昨天一样穿着那件紫色的防寒服,手里端了碗热腾腾的稀饭,递到赵清雅的手上:你晓得不,今天是腊八,我早上起来就熬了腊八粥,香得很,你赶快吃一碗。赵清雅端着热腾腾的腊八粥,任热气一阵阵飘拂在脸上,半天也没动口。她忽然放下碗,一把抱住了老婆婆。她流泪了。她把她的眼泪,蹭在老婆婆那件油乎乎的防寒服上,眼泪越蹭越多,让她抬不起头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狗“鲁可”的失踪让赵清雅变得消沉、麻木;而小狗“乖乖”对陌生的赵清雅,从警惕疏远到温顺陪伴,治愈了赵清雅内心的失落和伤痛。 B . 老婆婆笑眯眯的神情以及“小妹儿”的称呼体现了她的亲切热情,她爽快地接受了赵清雅送她回家的邀请,心中充满感激。 C . 赵清雅遭遇连续的打击,但并没有变得冷漠,而是一直主动帮助老婆婆,老婆婆也以温柔和善意回赠她。 D . 小说描写了赵清雅睡着后的梦境,以及她最后在母亲唱起的歌声中流下泪来,说明是温柔的母爱抚慰了她内心的伤痛。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在行文中插入赵清雅的人生经历,丰富了文章内容,避免了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刻画人物。 B . “乖乖”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迟疑不决的赵清雅走进了老婆婆的屋子,才有了后面她给老婆婆换铺盖、睡觉、喝腊八粥的情节。 C . 腊八粥这一物象使读者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升华了小说主旨,也使小说在风格上具有传统民俗的味道,充满烟火气息。 D . 小说中摩登的高楼和老婆婆狭窄的小院形成鲜明对比,繁华与贫困的对撞表现了社会发展中小人物生存艰难的主题。
    3. (3) 文中的老婆婆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4. (4) 有人评价裘山山的写作是“纯棉式写作”,即“温和的、棉布质地的、与皮肤紧紧相贴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 , 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 , 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注释】①廪:赈济。②岂弟:同“恺梯”,和乐平易。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B .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C .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D .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熙宁,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B . 右谏议大夫,宋置谏院,谏院下设鼓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之长;王安石变法之际,当时的右谏议大夫司马光写一封长信给王安石,抨击新政,也就是著名的《与王介甫书》。 C . 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是我国古代纪日法中的月相纪日法。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十五),望后这一天叫既望(十六)。 D . 致仕,指辞去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也称“休致”。
    3. (3)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整个救灾过程可以看出赵公是一位拥有杰出才能的古代官员:冷静细心、心怀百姓,勇于打破常规、承担责任,德才兼备、尽心竭力、公而忘私。 B . 本文有详有略的记叙,使行文简练,重点突出。详写了“救疫”的考虑和安排,略写了“救饥”。以史家笔法,井然有序地记述赵公救灾的全过程。 C . 作者巧用对比,“故事,……得粟四万八千余石”“法,……是岁尽五月而止”突出赵公突破旧法,尽心救灾的情况,表现赵公急百姓之急的高尚品格。 D . 作者详细记录赵公救灾的办法不仅是慰越人之思,也是希望日后地方官员再遇到灾害,能够效仿赵公的经验救助百姓。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②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

    5. (5) 第二段用了大量的数据,有何作用?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 , 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释】飞鞚(kòng):纵马疾驰。鞚,马笼头。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浓密的柳树旁边纵马疾驰,露水拂落,衣衫湿润,行人心里感到沉重压抑。 B . 宿鹭孤影轻动,词人猜想它应是梦见常以为食的鱼虾,想象合理,生动有趣。 C . 词人上片写景,过片由景及人,摄取的沿途的几个镜头动静相生、形神俱到。 D . 本词语言风格简朴淡雅清丽,环境清新秀洁,人物风韵悠然,富有诗情画意。
    2. (2) 简要赏析“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两句的妙处。
  • 5. (2022高一上·衡阳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次北固山下》中,诗人王湾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的句子是“”。
    2. (2) 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交代诗人行踪的诗句是“”和“”。
    3. (3) 《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1年3月9日,人社部正式发布了包括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调饮师、碳排放管理员等18个新职业信息,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走进公众__________。新职业不会凭空出现,而是__________。近年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催生的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到受“线上经济”影响而兴起的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再到因健康需求日益增长而出现的健康照护师、卡路里规划师……各种新职业__________,带给人们全新的就业体验。

    ( )。在机遇面前,谁能率先把握住,谁就有可能成为“弄潮儿”。当今职业选择呈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摒弃传统的择业观,大胆尝试新生事物,勇于应对变化挑战,通过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本领,拓宽自己的人生舞台,使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新职业不断涌现,__________出的是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面对新职业,使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洋溢生机与活力的中国,更能感受到科技革命大潮涌动、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视线    接踵而至    风起泉涌    影射 B . 视野    应运而生    风起泉涌    折射 C . 视线    接踵而至    星罗棋布    影射 D . 视野    应运而生    星罗棋布    折射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除了就业体验不同以往外,新职业还意味着就业空间更多元、职业转型机会更广阔 B . 新职业意味着就业空间更多元、职业转型机会更广阔,但是就业体验却不同于以往 C . 除了就业体验不同以往外,新职业还意味着就业空间更广阔、职业转型机会更多元 D . 新职业意味着就业空间更广阔、职业转型机会更多元,但是就业体验却不同于以往
    3. (3) 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面对新职业,使人们可以感受到科技革命大潮涌动、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更能看到一个洋溢生机与活力的中国。 B . 透过新职业,人们可以感受到科技革命大潮涌动、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更能看到一个洋溢生机与活力的中国。 C . 面对新职业,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洋溢生机与活力的中国,更能感受到科技革命大潮涌动、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D . 透过新职业,使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洋溢生机与活力的中国,更能感受到科技革命大潮涌动、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科学与人文都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当然是如此,。李白过庐山,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后人批评李白:“‘烟’怎么是紫的呢?应是七彩缤纷,不可能是紫颜色。”但是,光在行进中,遇到阻碍物时, , 如透射、绕射、衍射、反射、折射、漫射等。( ),而物体的粒子长度方向跟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的时候,光波就发生了漫射,而漫射强度同光波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紫光在可见光中光波又最短。李白看香炉峰时,水珠直径很可能与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才导致了紫光的“全漫射”,“生紫烟”自然就不足为怪了。任何伟大的艺术家,必定是从实际出发的,他们的作品首先必须是来源于生活的,然后,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光在行进时遇到阻碍物体 B . 物体成为光行进时的阻碍 C . 光在行进时与阻碍物相遇 D . 当物体阻碍了光的行进时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5月22日,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他曾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我没有实现,我的后继人会实现。”就在这一天,著名肝胆科专家吴孟超在上海逝世,他曾说:“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实现不了,但我要把这个平台铺好,希望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材料二:90后“躺平大师”骆华忠已经在家里“躺平”了两年,他不上班,不交际,不劳动,每个月花200元左右来维持基本的生活。他放弃追逐,选择一种低欲望的简单生活。

    即将踏入高三的你读了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感悟和体会呢?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