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02 浏览次数:159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 1. (2023七上·广汉月考) “教民植五谷,造字启民智”,他们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是( )
    A . 炎帝、黄帝 B . 黄帝、尧帝 C . 舜帝、炎帝 D . 舜帝、禹帝
  • 2. 当你读到“周王”、“血缘”、“功臣”、“诸侯”这些词语时,你马上联想到的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科举制
  • 3. (2022·牡丹江) “承天景命,天下一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追求。下图是哪个王朝在经济上巩固统一的措施( )

    A . 秦朝 B . 西晋 C . 隋朝 D . 元朝
  • 4. (2024七下·南安期末)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 文化昌盛 B . 中央集权加强 C . 江南地区开发 D . 民族交融发展
  • 5.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是( )
    A .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 加强北部边防 C . 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 . 巩固隋朝的统一
  • 6. (2024七下·榆树月考) 观察家默德赫斯特评论说:“7世纪起,中国建立的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指的是(   )
    A . 禅让制 B . 科举制 C . 世袭制 D . 九品中正制
  • 7. (2024七下·沾化期末) “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
    A . 房玄龄 B . 杜如晦 C . 魏征 D . 宋璟
  • 8. (2023八上·江油开学考) 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下列能印证该观点的有( )

    ①文景之治

    ②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

    ④康乾盛世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9. (2024九下·泰州模拟)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它不仅有开明的民族政策,还有开放的对外政策。下列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是( )
    A . 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B . 鉴真东渡日本 C . 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 . 文成公主入藏
  • 10. (2024七下·宜兴期末) “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
    A . 鉴真东渡 B . 玄奘西行 C . 文成公主入藏 D . 郑和下西洋
  • 11. (2024七下·田阳期末) 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 . 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 .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 .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 . 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 12. (2022七下·清城期末) 如图不能反映的主题是(    )

    A .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 中外政权的纷争 C . 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 .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 13. (2024九下·秀屿模拟) 宋朝时,开封、杭州等城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经商时间不受限制。这反映了宋朝(    )
    A . 社会风气开放 B . 都市商业繁荣 C . 海外贸易频繁 D . 科技成就突出
  • 14. 国家的有效管理需要制度创新。下列属于地方行政管理方式的是(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5. 马克思认为:“……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_____把骑士阶层炸得碎粉,_____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_____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横线处应依次填入(    )
    A . 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B .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C .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D . 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 16. 秦朝设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数,明朝废丞相( )
    A .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 丞相制度的改革 D . 地方权力的增大
  • 17. (2024七下·井冈山期末) 清朝前期,经济迅速恢复,人口大幅增长,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
    A . “开皇之治” B . “康乾盛世” C . “开元盛世” D . “永乐盛世”
  • 18.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曾批评明朝某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    )
    A . “文字狱” B . 八股取士 C . 厂卫制 D . 重文轻武
  • 19. 乾隆时,六世班禅拒绝了英国殖民者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的要求,明确表示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为纪念他的功绩,乾隆皇帝下令修建了清净化城塔(见下图,位于北京西黄寺内)。此塔的修建见证了(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 . 清朝经济的恢复发展 C . 清朝东北边疆的稳定 D . 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
  • 20. 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出……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
    A . 重文轻武 B . 闭关锁国 C . 重农抑商 D . 鼓励贸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60分。
  • 21.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籍记载历史]

    《史记》中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记载。

    [文物见证历史]

    [发展创造历史]

    习近平主席指出: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1. (1) 《史记》记载的这些举措出现在哪一朝代?对国家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 (2) 上述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如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
    3. (3) 综合上述信息,谈谈你对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理解。
  • 2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何题。

    材料一: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9年12月)

    材料二:至德元年(756年)有三支西城唐军被调回内地,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以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了战斗力很强的镇西北庭行营。到了乾元元年(758年)秋天,吐火罗叶护与西城九国首领来朝,请求“助国讨贼”,肃宗派他们赴朔方行营效力。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三:为了维护统一,消除不听命的节度使,唐朝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依靠其他节度使,造成国家分裂的局面。总之,各个藩镇在名义上属于中夹管辖,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听从中央,皆各行其是。唐朝最终被朱梁政权取代。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21年12月)

    1. (1) 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社会发展历程的特征。
    2. (2) 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八世纪中期),世界局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时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疆域最大?它把中国的哪些重大科技成就传入了欧洲?
    3. (3) 综上所述,你能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历史启示?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

    材料二

    宋杂剧为元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落魄之士,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戏剧的产生必须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中,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集中的观众群体和以演剧为生的艺人群体。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杂剧的表演特征并列举一个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 (2) 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戏剧繁荣的历史条件。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相互关系。
  • 24. 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材料二:明朝前期,国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朝的两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高度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外。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5~1433年,明朝舰队多次远航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材料三: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

    1. (1) 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人唐土”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2. (2) 据材料二,概括明朝舰队多次远航西洋的有利条件。
    3. (3) 材料三表明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指出清政府实行该政策的原因。为加强对“外商活动”的“管束稽查”,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4. (4) 据上述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