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更新时间:2022-09-15 浏览次数:60 类型:同步测试
一、 选择题
  • 1.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在古代,由我国先民最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 . 粟、小麦 B . 水稻、栗 C . 栗、小麦 D . 水稻、粟
  • 2. 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在我国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粟等。据此判断,我国的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很早就产生了原始农业。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包括( )
    A . 农作物种植的出现 B . 家畜饲养的出现 C . 磨制石器的发展 D . 商业的出现
  • 3. 某遗址“距今约7 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
    A . 元谋人遗址 B . 北京人遗址 C . 半坡遗址 D . 河姆渡遗址
  • 4. 七八千年前的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炽热。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河姆渡人的做法是( )
    A . 建造干栏式房屋 B . 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C . 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 D . 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乐器
  • 5. 假如你去体验我国古代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你不能体验到的是( )
    A . 穿着缝制的衣服在野外用陶埙吹奏不同的音符 B . 吃上用陶器盛着的煮熟的鱼肉 C . 欣赏用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 D . 用骨器、角器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 6. 有人说:“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下列远古居民中能够制作彩陶的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河姆渡居民 D . 半坡居民
  • 7.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 )
    A . 种植作物 B . 磨制石器 C . 饲养家畜 D . 打猎捕鱼
  • 8.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打磨的石器、骨器、碳化稻谷,猪和水牛等家畜的骨头,还有陶器、木制船桨和木制建筑残件等。这说明当时( )
    A . 气候寒冷干燥    B . 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C . 开始出现国家  D . 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 9. 运用比较的方法,能更清晰地了解远古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下列有关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比较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他们都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 B . 他们都同处于新石器时代 C . 他们都已经学会了饲养家畜 D . 他们都会建造房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 10. 如果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需要把猪脚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
    A . 打制石器 B . 磨制石器 C . 青铜器 D . 铁斧
  • 11. “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 . 水稻和小麦 B . 水稻和粟 C . 小麦和粟 D . 水稻和玉米
  • 12. 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下列不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
    A . 家畜饲养的出现 B . 狩猎活动的开展 C . 农作物种植 D . 磨制石器的发展
  • 13. (2020·连云港) 目前人们了解河姆渡人生活状况的科学依据是(    )
    A . 神话传说 B . 影视作品 C . 考古发现 D . 学者推断
  • 14. (2020·宜昌) 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具有“稻作、礼玉、黑陶”等特征。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的文化遗址是(    )
    A .   半坡遗址 B . 河姆渡遗址 C . 红山遗址 D . 大汶口遗址
  • 15.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途径。下面一组图片见证了我国某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下列关于该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判断,正确的有( )

    ①会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②开始捕鱼

    ③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经产生      ④过定居生活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 16. (2020七上·高安期中)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
    A . 元谋人遗址 B . 北京人遗址 C . 半坡遗址 D . 河姆渡遗址
  • 17.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 . B . C . D .
  • 18. 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了200多个贮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如图),这表明半坡人过着以______为主的定居生活。( )

    A . 农耕 B . 工业  C . 商业 D . 狩猎
  • 19. 半坡人的房屋构造和河姆渡人的房屋构造(如图)明显不同的原因是( )

    A . 他们的聪明程度不同 B . 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 C . 他们的审美观念不同 D . 他们使用的工具不同
  • 20. (2017七上·江门月考) 晓东所在的学习小组为进行一项探究活动,利用网络收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以下最符合他们探究内容的活动主题是(    )
    A . 中国的朝代更替 B . 中国的远古人类 C . 中国原始农耕文化 D . 中国古代世界之最
  • 21. 小口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也有史学家认为:小口尖底瓶不是汲水器、取水器或一般的饮水器、盛水器,而应该是一种礼器,主要应用于祈雨、祭祀、庆典等礼仪活动)。这个瓶子可能是( )

    A . 彩陶 B . 白陶 C . 黑陶 D . 青铜器皿
  • 22. (2019·苏州)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 . 天然火的运用 B . 打制石器的使用 C . 群居生活出现 D . 原始农业的兴起
  • 23. (2020·黔东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
    A . 北京人狩猎 B . 山顶洞人捕鱼 C .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D . 半坡人制作衣服
  • 24. 考古发掘发现,今河南的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和骨器;还出土了碳化谷粒和家猪骨骼;出土的骨笛,可以发出七声音阶。据此不能判断舞阳贾湖原始居民可能掌握了( )
    A . 音乐技术 B . 手工业制造 C . 农业和畜牧业技术 D . 建筑技术
  • 25. 史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B . 上古居民发现了陶土的巨大用途 C . 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D . 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 26. (2017七上·辽阳期中) 秋收后,半坡人和河姆渡人互访,在餐桌上他们的食物中,应该包括(    )

    ①大米饭

    ②小米粥

    ③猪肉

    ④鱼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27.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 饲养水平的提高 C . 人工取火的发明 D . 原始种植业的兴起
二、非选择题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品等文物近7 000件。           

    ——摘编自《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

    材料二: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需要有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以下三种: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来看,半坡人已学会使用弓箭;二靠捕鱼,他们已发明了渔网;三靠种植,半坡人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已进入到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植粟。半坡人还制作了大批的彩陶。总的来看,这些彩陶图案,如游动的鱼,奔驰的鹿,应是他们渔猎的写照。

    ——摘编自《史前再现:半坡遗址》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不同,并进一步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说明半坡居民已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
    3. (3) 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 29.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食物话变迁】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1. (1) 请指出图一、图二分别是什么原始人类或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 (2) 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 (3) 请分别举出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各举一例)
    4. (4) 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5. (5) 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 30.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远古祖先的拜访”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任务一【对号入座】

    任务二【分析论证】

    材料  在北京人居住的岩洞里,科学家们所获的大量化石和石器,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极高的研究资料,有助于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北京人的劳动和生活。

    问题一:结合上述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体质特征、使用工具、用火、人与人的关系等多角度举例说明北京人是怎样向现代人进化的。

    问题二: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请你结合具体史实,举例说明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及形成原因。

    任务三【方法总结】

    1. (1) 请将下列相关名词填入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序号)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 ②元谋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北京人 ⑤山顶洞人

      洞穴中的祖先

      定居时代的祖先

    2. (2) 根据下列图文资料,结合史实,完成探究问题。(两个问题须分别作答)
    3. (3) 结合上述探究,请你归纳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