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更新时间:2022-08-26 浏览次数:35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2高三上·赣州月考) 有学者认为:“由于西周天下秩序的特征所在,地缘体系最为隐秘而不为强调,地缘政治活动也隐藏于血缘纽带为基础的人伦体系最深处。……从先秦到秦汉帝国时期,地缘政治思想也经历着竟雄式向着控驭式转变的历史过程。”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汉时期“地缘政治”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
    A . 等级制度逐渐走向消亡 B . 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C .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D . 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 2. (2022·临渭二模)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曾立石刻:“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业有常。”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文书《为吏之道》要求官员“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以忠为干,慎前虑后”。这表明秦朝统治者(   )
    A . 注重构建政治道德秩序 B . 在治国实践中突出君主独尊 C . 传承先秦时期尊卑理念 D . 试图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 3. 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   )
    A . 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 B . 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 C . 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 D . 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
  • 4. (2022·浙江模拟) “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中“前221年的改革”表现在(    )
    A . 六王毕,四海一 B . 伐匈奴,筑长城 C . 开灵渠,平岭南 D . 废分封,行郡县
  • 5. 对于秦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态,有以下两种学术观点。由此可知(    )

    学说

    概述

    天圆地方学说

    秦半两钱是中国古代对宇宙的天圆地方说在货币形制上的表现,象征秦朝货币通用于天下各地

    铸造工艺说

    圆钱中的方孔是便于铸造工匠在钱币铸成后,用一方木穿于多枚钱币孔中锉磨,打平圆钱的毛边残铜

    A . 历史解释应围绕史料形成时代展开 B .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 C . 综合不同的历史解释即可获知真相 D . 史料真伪的鉴别需要依靠科技进步
  • 6. (2022·毕节模拟)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立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随后,秦朝政府有组织地迁徙一些北方人到岭南居住。秦朝政府的移民活动(   )
    A .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 扩大了疆域面积 C .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 建立了中央集权
  • 7. (2022·济南模拟) 秦朝芝罘碑文中记载:皇帝哀众,遂发讨师。....义诛信行....烹灭强暴,振救黔首;琅邪碑文中也有记载:端平法...同父子,圣智仁......上农除末。由此可知( )
    A . 秦朝执政严格奉行法家思想 B . 百姓为秦始皇歌功颂德 C . 儒家思想在秦朝有一定影响 D . 秦朝短命而亡另有其因
  • 8. (2021高三上·南阳期末)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
    A . 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自主性 B . 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 . 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 .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 9. (2022·乌鲁木齐模拟) 《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 . 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 .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 .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 .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 10. (2024高三下·武汉月考) 据研究,睡虎地秦简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战国后期秦人的经济生活,但对国家大事却很少提及;也几乎找不到德、仁、义等字眼,而出现最多的是吉、凶、祸、福、贫、富、利、害等概念。这反映出当时的秦人(    )
    A . 关注国家命运 B . 宗法观念淡薄 C . 重视实际功利 D . 崇信鬼神观念
  • 11. (2024高二下·涟源期末) 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

    人物

    身份

    陈胜、吴广

    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

    刘邦

    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

    萧何

    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

    曹参

    沛县狱掾(典狱长)

    殷通

    会稽郡守

    任嚣

    南海郡尉

    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

    A . 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B . 六国贵族势力活跃 C . 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 . 地方治理体系崩溃
  • 12. (2024高一下·岳麓月考) 秦始皇曾五次巡游天下以昭告王权所在,并以“五德终始”说来论证秦代周的合理性,但当山东豪杰为恢复封建揭竿而起时,民间则是一呼百应。这说明当时(   )
    A . 皇帝制度违背了历史潮流 B . 治国理念变化导致秦朝社会动荡 C . 地方豪强是反秦主要力量 D . 新型国家形态尚未获得有效认同
  • 13. (2023高一下·西安期末) 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人们使用过的有形物品。随葬物品、壁画、简册等,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下图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政府文书,其可能涉及(    ) 

     

     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 

    A . 隶书成熟 B . 中朝决策 C . 郡县刑政 D . 密折奏事
  • 14. (2022·海门模拟) 古代中国社会始终处在两种政治、经济形态的此消彼长之中:一是国家权力直接统治原子化的个体臣民;一是大量人口沦为世家大族或地主的私属。为解决此类矛盾,秦朝着重(    ) 
    A . 依据血缘关系建构国家权力 B . 推行郡县制度抑制地方势力 C . 摒弃等级制度凸显君主集权 D . 改革中央官制减少决策失误
  • 15. (2022·乌鲁木齐一模) 学者冯天瑜指出,东亚大陆跨入文明门槛以后,大略经历了“宗法封建社会”和“宗法皇权社会” 两大阶段。在这一转型中,王与宗亲共治天下的“众治”向“君治”转化,“君一民”关系成为基本 的社会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
    A . 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B . 君主的家事和国事逐渐分离 C . 嫡长子继承制渐趋制度化 D .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 16. (2021·台州模拟) 据研究表明,“中国”一词早在西周金文中便出现,源于西周初年周对其本国统治区的称谓。自西周出现以来迄于战国,指京师、国中、王畿、天子直接统治区、诸夏国家、地处中原之国,以区别于四周游牧民族。秦汉统一后“中国”一词的文化意义进一步加强,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家概念在明代出现,逐渐成为大一统时期全国的统称。以上有关“中国”的评述,合理的结论是(   )
    A . 它遵循了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 B . 它是对“中国”一词历史演绎最完整的考证 C . 历史事实可能有不同历史叙述予以记录 D . 历史现象是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 17. 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    )
    A . 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 B . 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C . 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 D . 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
  • 18. (2021高二上·朝阳月考) 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每逢遇到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君主为了集思广益,要召集或责成宰相等中央有关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共同讨论,达成初步的共识后,将廷议结果呈达御前,由君主裁决,即所谓“兼听独断”。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
    A . 对皇权形成了有效制约 B . 体现了民主集中的特征 C . 可以减少政府决策失误 D . 造成政务运行效率低下
  • 19. (2022高二下·密山期中)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三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味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    )
    A . 三公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B . 皇权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C .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D .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 20. (2022高二下·盐亭月考) 公元前214年,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这条人工运河,虽经历代修缮利用,但“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这说明灵渠(  )
    A . 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 . 保障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C . 确立了中央对云贵地区管辖 D . 推动了岭南的经济发展
  • 21. (2022高二下·米脂月考) 秦代规定:御史大夫可以代皇帝起草诏令,接受皇帝的差遣出使,监督百官并向上转达群臣奏议,当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时,御史大夫可以递补升任。可见秦设御史大夫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
    A . 提高中央机构效率 B . 辅助君王统领朝政 C . 锻炼官吏储备人才 D . 参与国计制约相权
  • 22. (2022高二下·麻城开学考) 钱穆指出,中国传统政治“太注重职权分配之细密化”,“太看重法制之凝固性与同一性”,以为“职分与法制,本就偏重在限制束缚人”。这一论述说明,中国古代(   ) 
    A . 专制集权的政治特征凸显 B . 官僚制度的设计极为理性 C . 政务处理流程趋于程式化 D . 政治生活具有民主化色彩
  • 23. (2021·绵阳模拟) 学者研究发现,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反秦的人都是下层来的,少有中层来的,从民间钻出来的下层人士,吸收了中层里散乱的成员,构成了反秦队伍。秦代的缺失是中层与下层的疏离。其意在强调秦朝(   )
    A . 郡县制的成效有限 B . 中央权力尚未集中 C . 基层管理制度欠缺 D . 官吏集团效率低下
  • 24. (2021高一上·青龙期中) 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是(    )
    A . 统治者的雄才伟略 B . 君主权力的强化 C . 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D . 综合国力的增强
二、材料分析题
  • 25. (2022高二下·临朐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山传》

    图一

    图二

    材料二: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在战争中大肆掠夺,罗马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及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朝交通概况分析我国古代交通的特点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异同点。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利)(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律》中这样的内容:"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即使在官营手工业系统,这样讲究标准化的要求,也是值得重视的。《工律》还规定,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当校正1次。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o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三: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3. (3) 综上,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三、论述题
  • 27. (2022·安徽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人对政治的理解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最高统治权的争夺;二是对国家的治理。这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打天下”和“治天下”。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基本上都是围绕治天下展开的。要治天下,是需要对偌大的空间范围进行分土而治呢,还是进行分民而治,这就出现了郡县制与封建制的争论;要治天下,就需要人手,靠帝王一己之力无法对偌大的国家进行有效的治理,于是就出现了人事制度;要治天下,预防地方割据,就需要中央政府派人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就出现了监察制度。对于边远地区,或者说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帝力可及,但要想把他们完全纳入到中原王朝的制度架构中,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得不偿失的。于是,治天下的内涵又被极大地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因此而被增加了诸多精彩的内容。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