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更新时间:2022-09-06 浏览次数:5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 1. (2023高二下·贵阳月考) 魏晋时期,江南涌现出一批“千金之家”,他们“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新开垦的田地),田池布千里。”唐朝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水田推广使用,提高了犁地的速度;同一时期,“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B . 江南开发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C . 南方文化进步带动经济发展 D . 江南商业发展居于全国首位
  • 2. 魏晋以来,农民耕种地主和官府的土地,完全交纳实物地租。官吏俸禄由汉代的一半给货币,基本上改为全部给谷帛等实物,只有北齐官棒有三分之一是以钱支付的。据此可知,当时(   )
    A . 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B . 小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 . 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D . 农民和手工业者负担加重
  • 3.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建“四夷馆”接待各国归附之人;西魏宇文泰定都长安,建“大官”,仿儒家经籍书写公牍;北齐官修前朝历史《魏书》。这反映了北朝(   )
    A . 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 B . 充分利用中原古都的地理优势 C . 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 D . 少数民族政权完成封建化进程
  • 4. (2023·屯昌二模) 东晋南朝谱牒之学大兴,出现了贾氏、王氏等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出现了《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一类的专著。吴姓士族低于侨姓,所以另作《东南谱集抄》以记吴姓。朝廷专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材料说明(   )
    A . 贵族政治是古代家谱学研究发展的根源 B . 谱牒为统治阶级固化其政治特权服务 C . 战乱频发迫使家谱编纂成为了专门学问 D . 谱牒之学为朝廷征派赋役提供了便利
  • 5. 《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厚”,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自然条件优越 B . 南方政区调整 C . 社会秩序安定 D . 北方移民迁入
  • 6. 曹魏时期,购买物品、计算物价均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此后三百余年,钱币在北方偶尔使用,但流通为时较短。北魏孝文帝时,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这表明当时(   )
    A . 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B . 商品经济发展不足 C .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 D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7. 如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砖画》,描绘了“七贤”游于竹林之下,饮酒清谈,抚琴吟诗,过着纵情山水、放荡不羁的生活。这反映出(   )

    A . 士族阶层生活奢靡 B . 门阀政治日益衰落 C . 文人画与时代关联 D . 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 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 . 列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B .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 .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 .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 9.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东汉末年,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之后建立政权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魏蜀吴 B . 魏吴蜀 C . 蜀魏吴 D . 蜀吴魏
  • 10. 晋武帝时期,朝廷在最高级的官吏设立方面,除同两汉一样,设有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外,又加设太宰、太傅、太保“三师”,而且汉时大司马、大将军(“二大”)与太尉只能选设一职,不能并设三职,晋武帝时三职并设。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中央集权加强 B . 选官范围扩大 C . 中枢机构臃肿 D . 门阀势力衰微
  • 11. 陈寅恪先生言:“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了汉化的实质性问题,将鲜卑贵族通往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在这段文字材料中,作者意在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
    A . 为南北统一打下牢固基础 B . 汉族与鲜卑族的差别消失 C . 基本消除了鲜汉民族矛盾 D . 推动了鲜卑族汉化的进程
  • 12. (2022高二上·铜仁月考)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
    A . 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 B . 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C . 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 D . 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 13.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政治因素是(   )
    A . 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B .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C . 南方相对安定 D .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 14.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面示意图反映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 .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 社会繁荣与开放
  • 15. 下表是东汉永寿三年到西晋太康元年著籍人口变化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期

    户数

    口数

    东汉永寿三年(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三国时期

    1466423

    7672881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2459840

    16163863

    A . 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B . 豪强地主势力获得发展 C .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D . 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所谓英雄,乃如刘劭所言:“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主儁谓刘表曰:“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兴霸道,继桓、文之功者也。”184年,黄巾大起义,各大军阀趁机打劫,个个窥机夺权篡位,董卓、袁绍等大军阀都想称帝,但曹操只做丞相,辅佐汉帝。曹操把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都采用军事编制组织农耕,都为供应军粮而兴办。曹操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早在汉代末年,曹、孙、刘三大政治集团形成的时候,曹操已被斥为汉贼。周瑜谓:“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刘备在给汉献帝的奏章中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孙、刘政治集团所极力攻击的。

    ——摘编李思达《曹操形象演变》

    1. (1)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曹操在当时为人称道和攻击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对曹操做出评价。
  • 17. 根据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适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十四县”,又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唐时期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实质是什么?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护地方,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干预,这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赋税来源。孝文帝改革时,创立三长制。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把原来荫蔽于宗主的人口夺取过来,重新作为国家的“编户”,以保持赋税的正常收纳,维护正常的徭役征发。从三长的职能来看,清查户籍、赈灾、治安、教化、公益事业、赡养老人和兴办教育等地方事宜,中央政权的各种意志在基层大都得到了贯彻。三长的工作从经济上瓦解地方的士族和豪强,却并不能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士族豪强在乡里的声望。

    ——摘编自李娜《北魏三长制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的三长利。
  • 19. 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来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期,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速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í)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上图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哗《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统一北方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通过分配土地,让人民定居生活,拓跋部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即使在统一黄河流域后,对其他各族人民的统治仍然采取了压迫的歧视政策。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

    材料三   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但是,此后各类起义仍时有发生。

    ——以上材料均摘自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根本目的。
    2. (2)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