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更新时间:2022-09-11 浏览次数:7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 1. 阿倍仲麻吕(汉名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遭唐留学生之-。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脯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 体现出唐朝的开放自信 B . 科举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 . 科举制度没有身份限制 D . 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 2. 三国时期,“自然”一词和“道”“无”的涵义相同。经学家王弼提出“自然亲爱为孝”的观点,主张“孝”是一种自然而然、以亲为爱的感情,但他又坚持“亲爱”是有等差的“亲亲之爱”。这折射当时(   )
    A . 孝道观念回归理性 B . 多元一体趋势增强 C . 儒家思想顺时而变 D . 封建经济持续衰退
  • 3.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记载:“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这表明,当时射箭活动(   )
    A . 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 . 承载了多重社会功能 C . 在江南地区逐渐衰落 D . 受到世族儒生的轻视
  • 4. “诗仙”李白的诗狂放炽烈,想象丰富,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而“诗圣”杜甫的诗则更多表现凝重与沉郁,这主要是因为(   )
    A . 李白杜甫出身不同 B . 李白杜甫性格迥异 C . 李白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 D . 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不同
  • 5. 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如图唐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胡旋舞》(现代摹本)(   )

    A . 说明政府较重视丝路文化 B . 体现隋唐文化深受吐蕃的影响 C . 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D . 表明唐代石窟文化领先于世界
  • 6. 据记载,唐太宗礼敬玄类,撰成《大唐三藏圣教序》;推尊老子,抬高道士和道家的社会地位。这说明(   )
    A . 社会上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B . 统治者注重发挥佛道作用 C . 三教并举的局面开始出现 D . 佛道二教儒学化趋势显现
  • 7. 唐朝政府设鸿胪寺负责少数民族首领或国外使者来京朝见事宜,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贸易。这充分说明唐朝(   )
    A . 重农抑商政策已遭到废弃 B . 适应社会发展完善治理体系 C . 具有繁荣开放的历史特征 D . 中外文明交流具有制度保障
  • 8. (2022高一下·湖州期中) 开元二十五年(736年),唐玄宗派邢王出使朝鲜新罗时说:“以卿学术,善与讲论,故选使充此。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此材料可以印证(   )
    A . 中国文化居于世界文化中心 B . 唐文化与朝鲜文化相互借鉴 C . 唐朝统治者注意文化的输出 D . 唐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
  • 9. 晋朝道教人士葛洪在《太平经》中强调修道首要原则是忠君、敬师、事亲,认为“不孝而为道者,无一人得上天者也”。据此可知(   )
    A . 道教主动吸纳儒家思想 B . 道教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 C . 佛教加快本土化的进程 D . 儒家学说正统地位更加巩固
  • 10. 唐代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了许多新的风格。下列作品符合“骨力道健,结构劲紧”艺术特色是(   )
    A . B . C . D .
  • 11. 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语言如:“都行、可以、没关系、别慌、稳住、问题不大、三生有幸、大彻大悟、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生老病死、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这些表明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主要是吸收借鉴了(   )
    A . 伊斯兰教文化 B . 道教思想 C . 佛教文化 D . 基督教教义
  • 12. 对如图所示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汉代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 .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 C . 玄奘西行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D .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13. 从历史的连续性看,隋唐时期是对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一次总结,集民族文化之大成造就了唐朝文化的壮丽恢弘、丰富多彩。同时,唐朝文化又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全方位接纳外部世界。下列关于唐朝文化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推向鼎盛

    ②洛阳成为西来佛教东传中转地

    ③造纸术通过阿拉伯人向西传播

    ④创制了反刻并着墨的印刷技术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4.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句话反映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 引进中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B . 学习中国文化,加强相互交流 C . 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 D . 传播日本文化,加强文化侵略
  • 15. 南北朝时的佛像往往呈现出一种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形象,但唐代佛像带给人的却是慈祥和蔼、关怀现世的亲切感。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唐代(   )
    A . 佛教信众范围扩大 B . 社会由分裂战乱到统一稳定 C . 统治者较开明仁慈 D . 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增强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
  • 16. 分析从魏晋至隋唐时期石窟雕塑风格的变化

    材料一   北魏前期、北魏晚期与唐朝时期的佛像图片。

    材料二   建于唐高宗、武则天时代的洛阳龙门大卢舍那佛甚至去掉了佛的一贯庄严,而代之以俯视人间的微笑,使人有亲切感。唐朝的宗教把虚幻的世界拉到人间,因而,唐代的雕塑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实际是展示现实生活的欢乐与美好。

    ——据阎守诚、宁欣《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整理

    1. (1) 观察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结合材料二,比较北魏前期、北魏后期与唐朝时期佛像的特点,概述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佛像特点的变化趋势。
    2. (2) 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佛教发展的趋势。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来文化在思想、艺术方面对唐朝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 18. 看图释史,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既是诗人情感宣泄和感情寄托的载体,又是佐证特定时代风貌和历史场景的史料。

    唐朝部分诗人行迹与作品示意图

    1. (1) 看一看,上述诗歌体现了诗人们各自怎样的情怀?
    2. (2) 想一想,有唐一代,诗人辈出。诗人们的行迹和作品,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 19.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 20. 今天中国政府提倡的“一带一路”充分借鉴了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对外来物品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使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1. (1) 对比材料一、二,概据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