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 | 出处 |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吐谷浑、突厥各请互市,诏皆许之。先是,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 | 《唐会要》 |
“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练,白色熟绢)蔷綵(綵,彩色丝织物),自外并不得交易。” | 《唐六典》 |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九月,吐蕃遣使入唐,“请于赤岭(今青海湟源县西日月山)为互市,许之。 | 《资治通鉴》 |
“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 | 《明史·食货志》 |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 唐玄宗 | |
政治 |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
经济 |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
文化 |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班固等《白虎通·三纲六纪》
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的深刻影响对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
——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四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材料五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
时间 | 人口数(单位:万人) |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 约1900 |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 约4142 |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 约4532 |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 约5291 |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 约1699 |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 约1576 |
【走向衰亡篇】材料四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材料二 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到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以致阴历四月降雪……那时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度。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