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更新时间:2022-09-06 浏览次数:63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 1.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 .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 .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 .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 .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 2. (2022高一上·榆林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 . 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 . 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 . 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 . 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碰撞
  • 3.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 .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 4.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D .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 5. 首先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处士横议”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魏晋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   )
    A . 儒家思想的重陶 B . 佛教思想的传入 C . 社会动荡的刺激 D . 统治者的提倡
  • 6. 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人赵异曰“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  )
    A . 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B . 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  C . 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 D . 理学作为考试主要标准
  • 7. 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   )
    A . 强化君主专制 B . 监督宰相执政 C . 明确三省分工 D . 完善中枢体制
  • 8. 下表是史籍有关于唐代互市的记载,据此可知,唐代互市是(   )

    记述

    出处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吐谷浑、突厥各请互市,诏皆许之。先是,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

    《唐会要》

    “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练,白色熟绢)蔷綵(綵,彩色丝织物),自外并不得交易。”

    《唐六典》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九月,吐蕃遣使入唐,“请于赤岭(今青海湟源县西日月山)为互市,许之。

    《资治通鉴》

    “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

    《明史·食货志》

    A . 唐朝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商贸活动 B . 保障唐朝边境永久和平的方式 C . 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商贸活动 D . 民族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活动
  • 9. (2024高二下·赣州月考)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 . 地方势力膨胀 B .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 . 中央财政紧张 D . 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 10. 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而且可以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保证谏官的独立谏诤权。这反映出唐代(   )
    A . 中枢决策机构出现异变 B . 宰相的地位受到威胁 C . 利用谏官制度加强皇权 D . 谏官可以监察一切事务
  • 11. (2022高一上·汤原期中)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家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 . 世族文化影响扩大 C . 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 . 印刷技术快速发展
  • 12. “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这是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迁移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基时期应为( )
    A . 两晋之际 B . 秦汉时期 C . 中唐以后 D . 两宋之际
  • 13. (2021高一上·东莞) 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 )
    A . 数典忘祖 B . 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C . 学习先进文化 D . 实行“藩汉分治”
  • 14.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 15. 根据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这些史实得出的结论中(   )

    ①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③唐朝只和日本、印度这两个国家有往来

    A . ①②正确,③错误 B . ①正确,②③错误 C . ①③正确,②错误 D . ①③错误,②正确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3. (3) 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 17. “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班固等《白虎通·三纲六纪》

    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的深刻影响对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

    ——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四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材料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中所蕴含的“回归”的因素,并说明“回归”后的隋唐是否是秦汉的“复刻”。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 (1)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 (2)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3. (3) 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 19. 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

    【走向衰亡篇】材料四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 (1)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2. (2) 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4. (4) 材料四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材料二   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到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以致阴历四月降雪……那时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度。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史》

    1.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推测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 (4) 通过对“魏主”改革的分析,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