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更新时间:2022-09-06 浏览次数:53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 1. 唐《贞观政要》记载,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宋《资治通鉴》记载,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这反映出(   )
    A .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B .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C .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D .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 2. 东晋道士葛洪认为,求仙须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只修习方术,则不得长生;没有积满善事,即便口服仙药也无益处。这一观点(   )
    A . 推动道教融入世俗生活 B . 体现儒道兼容的特点 C . 改变了道教的根本教义 D . 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 3.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 .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 .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 4. 《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
    A . 平城文化落后 B . 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 . 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 . 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 5. 营缮令是唐朝建筑工程营建和修缮的法令,《唐会要》卷31记载“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不得辄施装饰。”这些规定主要反映出(   )
    A . 唐朝建筑工程立法完善 B . 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C . 唐朝建筑工艺水平高超 D . 民居建造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
  • 6. 宋代著名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称回鹘人为塔特·桃花石(Tats来自高加索地区的商人)。在《长春真人西游记》[元代收集道教全真派重要的典籍史料]中记载着汉人被称为桃花石。对此材料的相关分析较为准确的是(   )
    A . 道教是文化凝聚的内核 B . 桃花石代表着贸易繁荣 C . 北庭都护府统辖该地区 D . 体现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
  • 7. 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 . 东亚文化圈形成 B . 造纸术传入中亚 C .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 . 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
  • 8. 如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

    A . 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B . 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C . 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D . 反映了三省分工配合并制约皇权
  • 9. 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这个朝代是(   )
    A . 秦朝 B . 西晋 C . 隋朝 D . 清朝
  • 10. 《孟宪实讲唐史》中描述:唐朝妇女结成一个社团,不让男人参加,这个社团需要交会费,她们一起吃饭、喝酒、掌灯、念佛,她们在一起游戏也互助。唐朝妇女能有家庭之外的空间的主要原因是(    )
    A . 儒家思想主张个性自由 B . 唐朝民间的生活丰富多彩 C . 妇女的授田资格被取消 D . 唐朝思想层面的相对开放
  •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祸或为防御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中原地区世家豪强常召集其宗族乡党,择一便于守御之地,屯聚为坞堡。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下列关于坞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B . 坞堡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赋税和徭役 C . 坞主成为国家统一的关键 D . 坞堡内农民可以利用水排灌溉农田
  • 12. (2023高二上·南通月考)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随葬品,其中诸如木质胡床、大型床榻、六曲屏风、成套武备、笔墨纸等文房用品以及种类丰富的丝织品等,皆为国内同时期相关文物的首次或罕见的发现。该墓葬群的发现、揭示了唐朝(   )
    A .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为繁盛 B . 中华民族共同体开始形成 C . 中央直接管辖西域边疆地区 D . 吐谷浑融入中华文明体系
  • 13. 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 . 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 . 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 . 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 . 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 14.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齐民要术》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这(   )
    A . 有助于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B . 使社会经济布局趋于合理 C . 会导致民众饮食结构的改变 D . 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提高
  • 15. (2022高二上·肥东月考) 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   )
    A . 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B .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 . 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则天一方面创设北门禁中学士制度,竭力破格提拔在职的一批下级文吏;另一方面她“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一批有卓识才华的文人学士进入宫用。……更重要的是,她扩大科举规模和入仕人数,由皇帝亲自出面主持制举和殿试,提高科举取士的声望,吸引士人积极应试。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这是两圣殿试的开始。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武则天就是通过这些措施,提拔一批批普通地主的士人进入统治机构并让其中一部分人和皇帝直接见面,攘为要职,权据要津,参与朝政,议定国是,他们后来成为武则天夺权称帝的亲信和心腹,组成武周政权的统治班底,为完成武则天的武周革命,献计献策,竭尽全力。

    ——摘编自胡祥《论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 (1) 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武则天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 17. 论证观点唐朝政治体制的创新

    材料   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三省权力互相制约。不论唐太宗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只不过因为儒教的纪律,促使当今天子在内部制造了些许监督方式来警惕他本身……它代表着皇帝之意志力,乃是一种人身上的品德,而非组织结构上之力量。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有学者认为三省分工并没有改变“专制体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 18. 史料一   一、“有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

    史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 (1) 据史料一,概括军功爵制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
    2. (2) 据史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 19. 东晋高僧法显把历经15年的印度求经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传》)。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朝统治下“中天兰寒暑调和,无霜雪。人民殷乐……;“民人富盛,竞行仁义”。

    “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想蒜,唯除旃茶罗。”“国中不养猪鸡,不卖生口,市无屠酷及估酒者,货易则用贝齿,唯游茶罗、猎师卖肉耳。”

    “人民股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榆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同,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截右手而已。”

    “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

    “其国长者、居士各于城中立福德医药舍,凡国中贫穷、孤独、残破、一切病人,皆诣此舍,种种供给。医师看病随宜。饮食及汤药管令得安,差者自去。”

    ——摘编自《佛国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印度笈多王朝的史料价值。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联结起来。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携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万口,南渡的90万口约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长久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著《亁坤众生》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所采取的具体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人口迁徙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