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更新时间:2022-09-06 浏览次数:49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 1. 如图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重不足两,轻薄透明。这体现出汉代(   )

    A . 制瓷业的高超技术水平 B . 丝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C . 冶铁行业的手工业现状 D . 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落后
  • 2. 他以治水造福于民而名扬天下,又以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名垂青史。“他”是(   )
    A . 黄帝 B . C . D .
  • 3. 下图是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画面左侧为一酒肆,酒肆内一人着冠,右手持一量器,左手伸出,作售卖状。酒肆前有二人,为沽酒者。这反映了当时(   )

    A . 官营手工业发达 B . 抑商观念的削弱 C . 社会风气的开放 D . 市井生活的丰富
  • 4. 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按照人物的德、智、功全方面综合评价的标准把众多人物分为三等九品,与班固对表中历史人物的评价无关的是(   )

    上上

    (圣人)

    (上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周文王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A .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 夏桀、商纣施行暴政 C . 人物的政治等级与经济地位 D . 褒善惩恶的道德观
  • 5. (2022高一上·南阳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士人的活跃推动了思想的繁荣。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的主张,叙述正确的是(    )
    A . 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B . 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 . 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D . 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
  • 6.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在旧石器时代,主要食物来源于植物的块茎、鲜果、坚果、种子、嫩芽等。另外还可以确认,人类分成小的流动部队走遍大地,只是短暂地保持他们的宿营地。据此可知,当时(   )
    A . 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 B . 男子在部落中已经居主导地位 C .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已经产生 D . 生产力低下主要依靠采集为生
  • 7. 为筹措对匈奴战争的军费,汉武帝听从大臣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在长安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掌控的五铢钱造币厂;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酒榷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反映出汉武帝(   )
    A . 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 . 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 C . 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 突破重农抑商的禁锢
  • 8. 表为汉武帝铸币制度调整。这一制度调整(   )

    年份

    币重量

    相关规制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5年)

    废三铢钱,铸五铢钱

    钱文首创“五铢”,令郡国铸造。

    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2年)

    铸赤仄钱,一个当5个普通五铢钱

    令京师造,国家赋税收入均使用此钱。

    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4年)

    铸造五铢钱。标准重量3.26克,实测3.10克。

    钱文“五铢”,重如其文。将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制度建立。

    A . 平抑了汉初飞涨的物价 B . 强化了对统一大市场的管理 C . 成为了统一货币的开端 D . 加剧了地区间经济的不平衡
  • 9. (2023高一上·五华月考) 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 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 C . 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 . 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 10. 在周代伦理中,宗族成员间只论宗子与普通人的关系,普通族人“虽富贵,不敢以富贵入宗子之家”。在丧葬制度中,大宗死亡,族人即使无“五服”之亲,也须为之服“齐衰三月”。这说明,西周(   )
    A . 通过丧葬制度巩固了分封制 B . 建立了较为森严的社会等级 C . 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 D . 依据血缘关系建立政治秩序,
  • 11. 我国古代君主被称为“君”,“君”字从文字学来看与甲骨文中的父字近形,从尹(管理民众的官职)从口,表示君是诸尹中的最尊者,可以用口来指挥尹。这说明我国古代君主制的产生(   )
    A . 是父权制的集中反映 B . 是私有制出现的结果 C . 是原始部落制的遗存 D . 是邦国到帝国的标志
  • 12.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汉初几位皇帝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孝敬父母的平民出任官员,把尽孝与治国联系在一起;汉初的儒生也编了一部《孝经》,汉武帝时代《孝经》虽未在五经之列,但它是官方意识形态规定的必读教科书。这些现象说明汉代(   )
    A . 吸取秦朝教训提倡平民政治 B . 《孝经》是汉初国策的基础 C . 确立了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 D . 儒家取代道家成为官方哲学
  • 13. 下列各项叙述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集市“草市”出现。

    南方商业水平超过北方;

    唐朝,诗人杜荀鹤诗曰“夜市卖菱藕,春船栽绮罗”;

    夜市繁荣,市坊制度废除;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A . B . C . D .
  • 14. (2024高一上·绵阳月考) 东周时期“游说之风盛行,论辩之士雄起,讲演之学开辟”,形成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群星闪耀的百家争鸣时代。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③使儒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5. 秦朝郡县制的确立,使不同经济、政治、文化风俗、血缘的民族都按什伍编制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不准世袭,使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财税等大权完全集中到国君一人之手。这些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   )
    A . 取消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 B . 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C . 促进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 D . 为官僚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朝在全国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后,就把巩固政权,尤其是对广大东方地区的军事占领作为首要任务,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大封诸侯这一举措尤为重要。周王室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以藩屏周”。在诸侯国内部,诸侯王再行分封。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独立。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法国封建等级中最高一级是国王,国王将土地分封给公爵、伯爵、侯爵、大主教、主教等高级封建主,高级封建主又将土地转封给子爵、男爵等下属,子爵、男爵再依次封给最低一级的骑士。土地封受后,封主与封臣结成领主与附庸的主从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体系,而处在金字塔之下的则是以农奴为主的广大依附农民。在封主与封臣结成主从关系后,封臣要对封主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仪式。领主与附庸之间互有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未履行其义务,臣属关系都可能破裂,或领主将采地没收,或附庸将土地转归更上一级领主,或者变为私有地。但是,由于采地的不断争夺、继承和分裂,二者的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法国封建主又奉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就会造成一个封建主有若干个领主的情况,即封建主乙是甲的附庸,可能又是甲的领主或丙的领主。复杂的关系使封建主之间难免出现争夺乃至混战。

    ——摘编自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初分封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法国的政治状况。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法两国分封的相同之处。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中,曾经出现过不少“盛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代的“康雍乾盛世”。历朝历代,统治者向往出现盛世,以求反映出自己的功绩;老百姓也期盼盛世,以求过上安定的生活。“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的成语,是帝王将相的铭戒;“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的民谣,是来自民间的呼声。二者在追求盛世这一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文景之时,正是汉初的制度调整之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文景二帝逐渐创设了一套新的制度,如影响重大的察举制,就是这一时期建立的。唐代贞观年间,在各项制度上都有较大建树,开元时期的制度建设更是洋洋大观。清代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是在康雍年间完成的。然而,制度要靠官员来执行,官僚队伍的素质也至关重要。因此,盛世都强调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用道德修养从积极意义上防止“法令滋章,巧饰弥多”之弊。相形之下,汉唐盛世期间,“法治”和“德治”的结合较好,使其相得益彰,而清代就略有逊色,康熙时注重德治却在制度规范上有所不足,雍正时注重制度规范却出现了道德滑坡,从而使盛世受到了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盛世”的基本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出现“盛世”局面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材料二:始皇为人……专任狱吏……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材料三: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始皇曰:“……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以上均引自《史记》

    材料四:“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欶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1. (1) 材料一中的“王”指的是谁?他主张“议帝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体现了“始皇帝”怎样的治国之道?
    3. (3) 材料三讨论了哪两种制度?结果如何?
    4. (4) 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指出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突出特点?
    5. (5) 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记》

    材料二: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

    请问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西周的封国有哪几类?该制度之下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2. (2)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周哪两种制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 (3)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4. (4) 根据材料三,概括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