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10 | 16 | 0 | 0 |
反应中质量(g) | 1.6 | |||
反应后质量(g) | 0 | 15.2 | 6.4 |
为验证性质④,他选择了二氧化碳与其反应,为探究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
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A实验不严谨,应做一个对比实验:。
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探究上述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他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方案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一 |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稀硫酸过量 |
实验二 |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
溶液变红 |
稀硫酸过量 |
①上述实验方案中,方案一不合理,理由是。
②请你再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写出选用的药品、预期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小林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②小华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小明同学针对小华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请简单写出实验方案。
下表为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的对比。
类别 |
常规水稻 |
杂交水稻 |
定义 |
通过选育、提纯、保持亲本品种的特征和特性不变,可以留种且后代不分离 |
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 |
产量 |
一般较低(<300kg/亩) |
一般较高(>700kg/亩) |
品质 |
质软,粘而腻 |
质地硬,粘性小 |
特点 |
不需要年年换种,但需要提纯复壮,抗性差 |
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穗大粒多,抗逆性强等 |
【提出问题】烧杯D中上层清液含有哪些溶质(除指示剂外)?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后认为,确定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思维路径:①考虑反应物用量的不同;②抓住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微粒的重组。某小组同学分析过程笔记如下:
小组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 |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Ⅰ |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静置。 |
无沉淀,溶液呈红色 |
肯定没有Ca2+ |
Ⅱ |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溶液,静置。 |
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肯定有OH-、CO32- |
根据实验Ⅰ可以初步推断:上层清液中溶质(除指示剂外)所有可能的组成(用化学式表示);
【实验结论】烧杯D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有指示剂、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过氧乙酸消毒液 质量:500g 化学式:C2H4O3 溶质质量分数:40% 使用方法:浸泡、喷雾、熏蒸等方法,用水稀释后使用。 |
, 可将其应用到游泳池水的循环再生使用,它不仅消毒杀菌、去除人体带入的污渍和悬浮固体,并对人体无伤害与刺激,安全无异味。
【前期调查】为分析自然界中碳排放与吸收的主要途径,小组成员经调查绘制了自然界部分碳循环示意图。
【原理选择】小组成员经比较分析,最终确定利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思路(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药量测算】考虑操作的便捷性、可行性,设定一次性至少吸收二氧化碳4.4千克,并计算了装载氢氧化钠的质量。
【装置设计】结合吸收效果等因素,兴趣小组成员设计了图乙所示A、B两种吸收装置。
甲同学 |
乙同学 |
丙同学 |
丁同学 |
|
所取石灰石样品的质量(g) |
12.0 |
12.0 |
12.0 |
12.0 |
加入盐酸的质量(g)烧杯中 |
10.0 |
20.0 |
30.0 |
40.0 |
剩余物质的总质量(g) |
21.0 |
30.0 |
39.0 |
48.7 |
试回答:
测量项目 |
手和手之间电阻 |
手与脚之间电阻 |
手与塑料鞋底之间电阻 |
完全干燥时 |
200千欧 |
300千欧 |
8000千欧 |
出汗或潮湿时 |
1千欧 |
1千欧 |
10千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