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届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测试试...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春秋时期,《诗经》有两个名称:一个简称为《诗》,又因其收有300多篇诗歌而被称为《诗三百》。汉武帝时,认为孔子整理过的书,可以尊它为经,确定了《诗经》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说明《诗经》(    )
    A . 思想价值逐步高于文学价值 B . 受益于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 C . 适应了专制皇权统治的需要 D . 原始意义被统治者逐渐扭曲
  • 2.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有学者指出,现有关于商鞅变法中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仅仅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的言论,除此再无别的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秦国土地政策是私有制,反倒是《云梦秦简》和《青川秦牍》中的记录可以佐证,在商鞅变法时,秦国土地政策是国有制,这可以看出(    )
    A . 史学观点随时代发展 B . 历史很难被准确认知 C . 亲历者的记录更客观 D . 历史史实有不确定性
  • 3.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周公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由此可见儒家(    )
    A . 试图复兴周公政治理论 B . 公认周公是儒学开创者 C . 肯定周王朝的统治制度 D . 认可周公对儒学的奠基
  • 4.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唐玄宗时期,日本著名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都成为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而同时期的中国和尚鉴真东渡日本传扬佛法,后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这反映出当时唐朝对外交往(    )
    A . 积极交流促融合 B . 以文化交流为主 C . 双向交流促发展 D . 主要对象为日本
  • 5.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下图为1600-1840年全国人口数量变化,图中人口开始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政治局势稳定 B . 海外移民大量涌入 C . 赋税制度的大调整 D . 高产农作物的推广
  • 6. (2023高三上·宾县开学考) 1830—1856年,中国的白银货币供给量严重不足,“银荒”危机出现,银钱比价在超过1000文/两的基础上持续快速上涨,为此江西巡抚吴文镕上《设法贵钱贱银疏》曰:“用银之款,可代以用钱,财用因以少裕。”这段材料可用来证明( )
    A . 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 . 西方侵略激化中国银钱矛盾 C . 政府试图建立近代货币体系 D . 重农抑商政策事实上已破产
  • 7.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宣称“全世界的东西都由诸君(指劳动者)做成,全世界的权柄都应该归诸君执掌。”坚信“民众是有高度意识和意志的人类”,但另一方面,他又说“有史以来革命成功的,无一不是少数人压服了多数人”,这些言论表明陈独秀(    )
    A .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具有不彻底性 B . 已经由支持改良转变为要求革命 C . 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代表 D . 试图促成资产阶级和工人的联合
  • 8.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1928年底,中共在井冈山建立起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换回食盐、棉布等,后来又设立对外贸易机构,保护来苏区贸易的白区商人,通过这些斗争,红白两区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基本上满足了苏区军民生活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    )
    A . 林木业为苏区经济支柱 B . 苏区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C . 工商业者普遍支持中共 D . 中共多种手段粉碎封锁
  • 9.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1955年9月5日,国家粮食部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使用暂行办法》,全面实行粮油票证供应制度,1982年,深圳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第一个取消各类票证,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近四十年的票证制度,这段材料说明深圳(    )
    A . 开始着手改变计划经济模式 B . 已率先确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C . 已经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D . 揭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 10. (2024高二下·兴文开学考) 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1月28日发布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调查地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8%,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分别为96.1%和97.6%。调查地区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趋缓,费用增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这反映当代中国(    )
    A . 医疗保险报销程序更加严格 B . 医疗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C . 医疗保障体系辐射范围较广 D . 人民群众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 11. (2023高一下·驻马店竞赛) 公元前5世纪之前,由于使用习惯法,罗马的司法权 被贵族操纵,任其解释,引起平民不满。平民们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主动组织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元老院 被迫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这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这意味着此时的罗马法(    )
    A . 赋予平民法律解释权 B . 解决平民与贵族矛盾 C . 部分维护了平民利益 D . 剥夺了贵族司法特权
  • 12. (2024高三上·湖北月考) 十字军东征 以后,威尼斯等地商人在与东地中海之间贸易中累积了大量财富,开始以艺术来美化自己的家乡和城市。雕刻品、绘画、建筑、音乐、诗歌和文学普遍描绘日常生活、骑士故事和冒险情节,欧洲的文化因而变得更有人性,宗教的成分也随之减少。这证明(    )
    A . 贸易发展加强了各地交流 B . 意大利垄断了中西方贸易 C . 商业发展推动了人文精神 D . 十字军东征促进文化发展
  • 13.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发明飞梭的英国钟表工人凯伊拿到专利后,因为生意上和别人不断打官司,一气之下到法国去发展。结果他发现在法国,很多人都可以盗用他的专利,他自己根本挣不到钱,最后只好又回英国,以此可以推测(    )
    A . 法国国民法律意识普遍不强 B . 法国科技应用程度高于英国 C . 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科技中心 D . 英国制度环境催生工业革命
  • 14.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20世纪30年代以来,斯大林主导的发展模式在国际环境非常恶虐的情况下保证了苏联的政局稳定、重工业高速发展,使其迅速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说明斯大林模式(    )
    A . 适应了苏联发展阶段性要求 B . 只适用于推动重工业的发展 C . 是苏联战胜德国的根本原因 D . 符合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 15.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下图为二战前的一幅漫画,名为《再给你一颗糖,就回家吧!》,其意在(    )

    A . 推动纳粹势力发展 B . 表现德国强大国力 C . 讽刺英美绥靖政策 D . 组建反法西斯同盟
  • 16.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依据下图可知欧洲福利制度(    )

    A . 迫使社会发展陷入困境 B . 压制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C . 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D . 提高了国民的幸福指数
二、非选择题。
  • 17.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思想对科学技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也有很强的消极影响。儒家的教育思想长期在封建社会教育中占主要位置,知识分子为了考取功名只会一心只读圣贤书,将自己变成儒家学派的继承者。科学技术在儒家的眼中是属于雕虫小技,到了明清,这种忽视科学技术的情况更为显著。整个的社会都沉浸在四书五经伦理纲常的氛围中,完全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儒家的思想是重视传统和继承,忌讳批判和创新。从汉代以来,统治者将所有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全部整齐划一教条化,这种单一的大一统思想严重遏止了思想的个性化,扼杀了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阻碍了中国古代学者提出创新的学术观点。

    ——张馨元《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官本位的价值层面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主体是“工”的局面。但是处于“官上层”的统治者也需要掌握技术的工为之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工”主要集中于“官府”的局面。在中国古代,凡有一技之长,且为官府所需者均须无条件地为统治者服务。 这样,就有利于古代中国技术的培养和交流,使得综合型技术得以可能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而且由于古代许多科学技术被纳入国家生活之中,这就形成了初始的科技组织与管理形式。这对当时的科技进步是有益的。而“工匠”在千千万万次的科技实践中拥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即使对自身经验有总结,但他们无法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使之在社会中广为流传。

    ——艾凉琼《论官本位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本位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 18.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迅速结为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支持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很快又以日本作为其在亚洲的主要盟友,当年这是中美矛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40年代末,一连串事件造成了中美两国的长期敌对与隔绝。历史性的转折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大门的开启,中国重返联合国并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起外交关系。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这时踏上征程。

    ——章百家《穿越历史透析中美之变——当前对两国关系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从美国对中国的友好接触政策转向“新冷战”的遏制政策的结构性变化,必须高度重视从2008—2018年这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关键十年。2008年西方爆发了金融危机,而中国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这往往被看作是“中国崛起”的标志;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发起贸易战,这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根本性改变。这十年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对美国而言,是民主党的奥巴马政府试图对其内外政策进行大调整的十年;对中国而言,则是中国政治领导人更替和政治路线重新定调的十年,也是积极有为开展“伟大斗争”的关键十年。美国将中美关系定位为“主—从”结构的盟友关系,而中国则将中美关系定位为平等伙伴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键十年”——“新罗马帝国”与“新的伟大斗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40~70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转变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 19.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逆全球化的关键主体并不是作为国家整体的美国,而是其国内因全球化而利益受损的社会群体,他们直接承受着自由贸易、开放经济所导致的绝大多数负面影响。而美国从全球化获得的巨量收益,足以尽数弥补国内受冲击群体的损失而绰绰有余。然而现实却是:补偿从未充分、及时地得到兑现。美国在上一阶段采用的、蕴含着巨大隐患的政策组合终于招致严重危机,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本来就长期遭受全球化负面冲击的群体,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处境愈发艰难。

    ——摘录自孙伊然《逆全球化的根源与中国的应对选择》

    材料二:全球化是全人类共同参与的历史进程,涉及各种力量的博弈、各类复杂利益的协调,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很难保障其转型朝着健康方向顺利推进。另外,要在南北利益关系上继续减少那些对发展中国家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尤其要给予那些处于全球化边缘的最不发达国家更多关注和倾斜。同时还要更好平衡东西利益关系,重点是化解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近年来在发展利益上出现的矛盾。这需要双方着眼大局,换位思考,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具有突出的意义。

    ——摘录自徐坚《逆全球化风潮与全球化的转型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逆全球化思潮在美国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全球化的转型发展”给出合理化建议。
  • 20.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人  物

    简      介

    马基亚维利

    (1469-1527)

    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结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抛弃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条式的推理方法,不再从《圣经 》和上帝出发,而是从人性出发,以历史事实和个人经验为依据来研究社会政治问题。

    孟德斯鸠

    (1689-1755)

    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法的功能,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托马斯·潘恩

    (1737-1809)

    1776年发表《常识》,成为了北美人民明确的战斗纲领,并随后被吸收为《独立宣言》的精华。其一生都在跟独夫民贼以及君主制等强大的"传统"作战,并终身宣扬激进的民主共和思想。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毛泽东认识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