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

更新时间:2022-09-20 浏览次数:47 类型:同步测试
一、 选择题
  • 1.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太平天国 B . 洋务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公车上书
  • 2. 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主张维新变法的是( )
    A . 曾国藩 B . 康有为 C . 邓世昌 D . 左宝贵
  • 3.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遭到顽固派的阻挠。后来,他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上两位人物属于(    )
    A . 顽固派 B . 洋务派 C . 维新派 D . 革命派
  • 4. 如图是戊戌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纸,其宣传的主流观点应当是(   )

    A . 有田同耕 B . 自强求富 C . 维新变法 D . 三民主义
  • 5.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1 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
    A .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南京条约》的签订 D . 太平天国运动
  • 6. (2022八上·苍溪期中) 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一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
    A . 实行洋务运动 B . 推行维新变法 C . 进行暴力革命 D . 开展新文化运动
  • 7. 戊戌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是( )
    A .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B . 废除八股 C .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D . 开办新式学堂
  • 8. (2023八上·鹿寨期中) 献身变法,临刑时激昂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仁人志士是(   )
    A . 左宗棠 B . 谭嗣同 C . 黄兴 D . 宋教仁
  • 9. 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太后,称康、梁等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日本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材料表明( )
    A . 顽固势力遭到维新派的阻挠 B . 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而遭到反对 C . 顽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法 D . 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权
  • 10. 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中国人的自救行动是( )
    A . 发起维新变法 B . 掀起洋务运动 C . 进行黄海大战 D . 发动虎门销烟
  • 11. 下面方框中的内容应是( )

    A . 公车上书 B . 百日维新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洋务运动
  • 12. 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在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中,对顽固势力的利益触动最大的是( )
    A . 奖励发明创造 B . 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C . 训练新式军队 D . 改革科举,办新学堂
  • 13.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变法人士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以下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A .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 . 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的变革 C . 人们开始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D . 人们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14.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 . 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B .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C . 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 .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 15. “书上数日不报,各公车再联十八省同上一书。广东举人康长素(康有为)者,素有时名,尝以著书被谤议于时,主其事,草疏万八千余字,集众千三百余人,力言目前战守之方,他日自强之道。”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 . 开启了救亡图存探索的序幕 B . 提出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C .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D . 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 16. (2023八上·泊头期中) 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 . 挽救民族危亡 B . 实现富国强兵 C . 引领思想启蒙 D . 推翻清朝统治
  • 17. 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 . 学习先进科技 B . 涉及制度改革 C . 增强海军实力 D . 开办近代教育
二、非选择题
  • 18.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1. (1) 梁启超代表的是哪一派别?这一派别与洋务派在思想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 (2) 材料中“大梦之唤醒”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 (3) 这一事件失败后,梁启超等人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动开展了哪些活动?
  •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材料三: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变法措施冲击了封建旧势力。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维新变法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何积极作用。“这次变法”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1898年我国中文报刊统计

    时间(年)

    报刊总数(种)

    华人创办报刊数(种)

    华人创办报刊数比例

    1895

    7

    3

    43%

    1898

    47

    39

    83%

    材料二:梁启超《变法通议》一书,犹如当头一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后,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仍然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胡适

    1. (1) 19世纪晚期,华人创办报刊数量增加主要得益于什么运动的推动?
    2. (2) 材料二表明,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3. (3) 洋务运动和该运动在学习西方的内容方面各有什么侧重点?
  • 21. 有人把戊戌变法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 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戊戌期间,上海除以往的《申报》《宇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苏报》《华报》等报刊,杭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的传播媒介……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底层社会展开……当北京发生政变后,江浙社会仍保持自己的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

    ——摘编自《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

    材料三: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的西学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的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熔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动人心弦……黄遵宪的诗则能反映时事,反映社会而明显的区别于传统的旧诗……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说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作者认为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江(沪)浙地区在变法维新时期的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的新式学堂和文风发生了什么变化。
    4. (4) 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理解戊戌变法被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