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作业

更新时间:2022-09-26 浏览次数:49 类型:同步测试
一、 选择题
  • 1. 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关于公车上书的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上书的时间 B . 上书的领导者 C . 上书的内容 D . 上书的背景
  • 2.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以下建议,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一项是( )
    A . “拒和争民族之气” B . “迁都定天下之本” C . “变法成天下之治” D . “练兵强天下之势”
  • 3. 《天演论》是某位思想家的译著,书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这位思想家是( )
    A . 康有为 B . 严复 C . 谭嗣同 D . 曾国藩
  • 4. “戊戌变法”因发生在“戊戌”年而得名。“戊戌”体现的是干支纪年法,如果换算成公元纪年,这一年是指( )
    A . 1897年 B . 1898年   C . 1899年 D . 1900年
  • 5. 著名学者郑佳明表示,他个人最为钦服的湖湘历史文化名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近代维新志士( )
    A . 黄兴 B . 左宗棠 C . 曾国藩 D . 谭嗣同
  • 6. (2023八上·渌口期末)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 .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 . 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 . 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 .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 7. 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推进中国的近代化?( )
    A . 器物技术 B . 政治制度      C . 思想文化 D . 生活习俗
  • 8. 如图是青岛的著名景点之一——康有为故居,位于福山支路5号,许多人仰康有为之名前来参观。下列运动与康有为有关的是( )

    A .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B .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C .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D .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9. 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会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 )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0. 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在14个省的20多个城市共出版了90来种报刊”。这些报刊“开中国‘民报勃兴’之先河,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成为中国报刊出版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下列属于维新派创办并用于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是( )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1. 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一方受到较强的、好战的一方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 )
    A . 虎门销烟 B . 义和团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中国抗战
  • 12.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   )

    A . 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 B . 对西方认识有限 C . 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方人变法图强 D . 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
  • 13. “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

    A . 发展工业以工立国 B . 发展商业争夺市场 C . 引进外资发展生产  D . 学习西方君主立宪
  • 14. 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对近代化的推进主要是( )
    A . 器物技术 B . 政治制度 C . 思想文化 D . 生活习俗
  • 15.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

    A .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 . 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16. 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 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 . 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           B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17. 有人这样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幼稚的举人和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下列事件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鸦片战争
  • 18. 梁启超说:“近50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主张或口号是( )
    A . 变法维新 B . “自强”“求富”    C . “师夷长技以制夷” D . 民主、科学
  • 19. 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最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容是( )
    A .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 .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C .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 训练新式军队
二、非选择题
  • 20.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1. (1) 上图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代表的是当时的哪一政治派别?
    2. (2) 1895年春,他们参与并领导了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3. (3) 1898年夏,他们又参与了什么运动?结果如何?有何历史影响?
  • 21. 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中国……渴望付出双倍的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1. (1) 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怎样评价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个世纪”中反映中国“努力”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 22.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1. (1) 材料一中是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对话?
    2. (2) 材料一反映了“康”的什么“变法”主张?与材料二相比,该主张是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