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上杭县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暑...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31 类型:开学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 (2022九上·上杭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沉舟侧畔千帆过,
    2. (2) 浮光跃金,,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3. (3) 金樽清酒斗十千,
    4. (4) ,直挂云帆济沧海。
    5. (5) 醉翁之意不在酒,
    6. (6)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7. (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8. (8) 《岳阳楼记》中反映其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 2. (2022九上·上杭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期间曾说:”只要穿上印有中国国旗的运动衣,是代表祖国出战,为国争光,是我们的义务和使命。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语句铿锵,誓言铮铮,没有    (A.jiǎo B.jiāo)揉造作,没有qū②    (A.屈  B.曲)意逢迎。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念,中国女排才一次次获得了绝地逆转的奇迹。女排精神是【甲】(A.心无旁骛  B.全神贯注),一往无前。它让在困难面前退缩的人【乙】(A.妄自菲薄  B.自惭形秽),让几经打击灰心丧气的人重拾信心。这个英雄集体不仅擦亮竞技体育的中国名片,更成为全民榜样和时代标杆。“学习女排,振兴中华。”这句叫响40年的口号,【丙】

    1. (1) 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两处。(只填序号) 【甲】 【乙】
    2. (2) 为文中①②处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 ②处: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 (4) 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指引中国人民团结奋进 ②激荡了无数人内心的共鸣③创造属于中华子孙的红色奇迹

      ④凝聚起奋发进取的意志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④①③ C . ④②①③ D . ①③②④
二、阅读(70分)
  • 3. (2022九上·上杭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的标题表明,这是诗人在被贬谪途中写给侄孙韩湘的诗。 B . 颔联坦陈心态,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的信念愈发坚定。 C . 颈联以“云横秦岭”“雪拥蓝关”之景衬托英雄失路的悲慨。 D . 尾联表达了对晚辈探望之心意的感激和老有所依的欣慰之情。
    2. (2) 首联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4. (2022九上·上杭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汉高帝四年八月)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

    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汉高帝:即刘邦。②太公:指汉玉刘邦的父亲。在之前的战争中,此二人被项羽俘获做人质。③洪沟:即鸿沟。④太半:大半,三分之二为太半。释:放弃。

    1. (1)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亡】①此天之时也②河曲智叟以应     (《愚公移山》)

      【从】①汉王②太守归而宾客   (《醉翁亭记》)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B . 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C . 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D . 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3.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

      ②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

    4. (4) 从选文来看,刘邦能战胜项羽夺得天下的原因有哪些?
  • 5. (2022九上·上杭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风十里乡野路

    浦子

    ①我闻到的是现在的风,而村里的老人,闻到的是70多年前的风。

    ②我是在春天的时候走进浙东宁海县岔路镇山洋村的。这里山高林密,未通公路的时候,人们从县城爬山越岭到这里,起码得三四个小时。现在空气里到处都是花粉的气味,甜甜的,糯糯的,仿佛有无数无形的小手,在柔柔地抚摸你的心

    ③村里一个老人说,现在是松花盛开的时候,你闻到的是松花粉香。我今年85岁了,十多岁时,闻到的松花粉味里,夹杂着硝烟的味道。那是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战争的硝烟。

    ④这里是我党领导开辟的敌后革命根据地。从1947年宁海籍地下党杨明奎来这里筹建根据地开始,先后有以洪流、火花、春雷、鲁迅、顽强、钢铁等为代号的十多支部队驻扎,后来被改编为“铁流部队”,又与四明山主力部队“钢铁部队”改编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四支队,1948年10月1日绍兴会稽山“灵活部队”也加入这支部队,驻扎在这里。

    ⑤这里田少地薄,驻扎部队的粮食供应本就严重不足,还要承担着向前方部队供应粮食的责任。当时部队流行一句话:宁肯自己饿肚子,也不让前方战士没饭吃。于是,山野可食之物就成了驻扎部队战士们的重要粮食来源,其中就有松花粉。

    ⑥每当春天,山上的松花开放。赶在散花之前,当地的村民,唱着山歌,挎着竹篮,来到山上采摘松花。而部队战士摘来的松花,都被直接制作成松花饼,用来充饥。春天还有野菜。战士学着山民村姑,一上午就能挑摘一篮。眼下城里人将山地野菜作为上等山珍,可那时候的战士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有漫山遍野的橡子花,粉色的花看着悦人眼目,吃在战士肚子里的作用与野菜无异。

    ⑦夏天的风十分凉爽,因为山高林密。只是好几次赶上来台风,去山地采集野果的战士被淋得湿透。这时节,有“山枝梗”(土茯苓),如番薯一样长在地下,有白色,也有红色。战士们学着山民,凭着叶子的样子找到它,再用锄头挖出来,洗净,晒干。白色的被切片磨粉蒸成“麦僵”(一种未发酵的馒头)吃,红色的被捣汁沥水制粉做羹吃。

    ⑧秋天的风往往伴着蓝天,战士们也最为欢快。此刻全国战场上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而秋天的野果最多,取食更方便。他们为前方的战绩喝彩,也为眼下的满山野果高兴。

    ⑨冬天的风吹来有些冷,可是战士心里热。全国就要解放了,这一股激情,消融了冰雪带来的寒冷。

    ⑩听村子里80多岁的老人们说,那时候他们都是孩子,可是有一个印象特别深,经常“逃兵匪”。那是国民党败退到这里的“长江部队”,还有山上的土匪。而只要咱们自己的部队过来他们就高兴。那个时候,家家都当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是自己的。他们一来村里,第一件事就是大扫除。他们打扫自己借宿的村民家的道地(院子),还把墙弄(村巷)也打扫干净,将好多垃圾搬到后门山。这时候吹过山洋的风,都是香喷喷的。

    ⑪部队住在农户家,一般不在百姓家里搭伙,而是借用村民的灶具碗筷,用完了,洗得干干净净,原物奉还。有时候,村民发现,自家种在山地上的萝卜被人拔了,萝卜坑里,插了一支竹签,竹签里夹了钞票。后来,好多人家也发现自己的菜地番薯地洋芋地玉米地里有钞票。部队让村民帮着挑运物资给钱,让孩子跑一趟山路送信也给钱。

    山洋的风,有些暖人心。

    ⑬村民后来不收战士的钱。给也不要。山口那棵消息树,每天由村里的儿童团轮流观望。一有敌情,那棵树就倒了。后来在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宁海和天台县城时,村民主动上前线扛物资抬担架,部队很快打了胜仗。

    ⑭我在这个春天走进山洋,村支书柴来兴指着他道地里摊晒的山珍说,当年咱们部队用来充饥的山果,现在成了村民的致富路。村里已经办了三家民宿,听听这名字:“大后方”“山水清音”“松溪山居”。部队战士住过的民房,让慕名而来的山外客人住满了。

    ⑮来这里,吹吹山洋的风,得劲。

    (选自《光明日报》7月23日)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写作者走进山洋村,探寻当年解放军部队驻扎在这里的情况。 B . 第①段以老人闻到七十多年前的风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 . 文章多处运用转述的方式,使解放军驻扎部队的情况更真实可感。 D . “大后方”等民宿名称,体现了山洋村村民挖掘旅游经济利益的愿望。
    2. (2) 新中国成立前,山洋村驻扎部队战士们身上有哪些精神?请简要概括。
    3.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现在空气里到处都是花粉的气味,甜甜的,糯糯的,仿佛有无数无形的小手,在柔柔地抚摸你的心。(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②全国就要解放了,这一股激情,消融了冰雪带来的寒冷。(赏析加点词语)

    4. (4) 第⑫段为什么要独立成段?请谈谈你的看法。
    5. (5) 结尾处为什么说“来这里,吹吹山洋的风,得劲。”?这与文章标题有什么内在联系。
  • 6. (2022九上·上杭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灿烂文明。当代中国,各种艺术形式和多种艺术风格碰撞交汇,琳琅满目。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不妨从教育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开始。透过敦煌壁画,可以感受中西文明交融的历史,体会不同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 A 在“雪如意”“冰玉环”等冬奥会场馆,可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欣赏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年轻人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学传统中,古代先贤们秉承“德艺双馨”“艺品如人品”等理念,将优秀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融入美学的内容与形式之中,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感染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比如, B 在《千里江山图》中,能领略锦绣河山的壮丽和创作者纯真质朴的爱国之情。引导年轻人接近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有利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我们在引领年轻人欣赏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时候,还要引导当代年轻人积极记录这个时代独特之美,鼓励他们更开放多元、更具时代感的艺术表达。比如, C 有关怀农民工、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作品,有表现“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神舟飞船等重要成果的新山水画、新静物画还有体现新时代年轻人新风貌的影视作品,等等。这充分说明,接近美、欣赏美,涵养“美丽心灵”,才能发现美、创造美,用心用情拥抱美好时代。

    引导年轻人对美的追求,有助于以美为媒,沟通世界。对美的追求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欢迎并接纳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我们相信,更懂得欣赏自己国家、民族之美的年轻一代,也是在国际交流中传播美的使者。培养年轻人懂得欣赏中国之美,让他们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连接中外,并把这种精神和气质传递到全世界,一定能让世界更多更好地听到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从心底欣赏中国之美。

    (摘编自杨帆《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做好美育工作对立德树人的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 B . 从当代中国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不同文明的魅力。 C . 当代年轻人已经习惯用开放多元、更具时代感的艺术形式来记录美,发现美。 D . 要引导年轻人成为传播美的使者,在世界各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 (2) 下面这句话是从文章A、B、C中的一处抽出的,请将它回归原处并简述理由。

      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赤诚的家国情怀和昂扬的精神面貌。

    3. (3)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对年轻人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 7. (2022九上·上杭开学考)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民法典》规定:子女必须承担部分家务劳动,且属家教部分。对于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哈佛大学学者曾做过一项调查: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心理疾病患病率低,成年后离婚率也低。2014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多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的家庭教育状态的调查表明:孩子有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86.92%,而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3.17%。专家表示,做家务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劳动过程中,孩子的规划能力、统筹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提升,他的秩序感、独立性和责任感都会更强。

    材料二:中小学生校内劳动教育调查表

    1. (1) 班级要出一期以“材料一”为内容的黑板报,并配上右边的漫画,你觉得该漫画采用哪个标题更贴切?请说明你的理由。

      A《劳动真快乐》

      B《再交一份优卷》

      我选(   )理由:

    2. (2) 为了让孩子喜欢并积极参与劳动,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拟几条好建议。
  • 8. (2022九上·上杭开学考) 名著阅读

    在名著阅读活动中,请你结合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按要求写一段心得体会,参与交流。

    读经典作品,有利于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要求:

    ⑴要有整本书初读和再读的经历与体验;

    ⑵要有某一部中国名著中你印象最深的内容;

    ⑶要体现大师思想对你成长的积极影响。

三、写作(60分)
  • 9. (2022九上·上杭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送你一朵小红花,开在你昨天新长的枝桠,奖励你有勇气……多么苦难的日子里,你都已战胜了它。”这是2021年新年热映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的主题曲,“小红花”是韦一航和马小远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支持,是爱,是希望,是力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需要这样的小红花,让我们心如花木,向阳而生。那么,请让我们在这个初中的最后时光里,送出我们的一朵小红花,作为对我们青春的致敬!

    以上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送你一朵小红花”为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写作,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⑴请把这朵小红花送给面临中考的自己,激励自己。

    ⑵请把这朵小红花送给十年后的自己,坚定自己。

    ⑶毕业典礼上“感恩有你”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要给自己的家长或老师送上一封信,请你准备一封书信,把小红花送给我们的父母或老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