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
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 谦虚地说 朋友 我承认你很漂亮 也很有用 可你应好好想一想 你也有短处 怎么能这样高傲呢 台灯早就不耐烦了 大声喊道 行了 有什么好想的 我本来就比你强嘛
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离开人间。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做出贡献。”
谦虚—— 黑暗——
烛龙圣神造福人类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宇宙便有了江河湖海,日月星辰。世界丰富多样了,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太阳、月亮仿佛一对顽皮的孩子,想什么时候出来就什么时候出来玩得高兴的时候会天天三夜不睡觉,不高兴了连门也不出,躲在一边睡懒觉。整个世界混乱极了,毫无规则和秩序。春夏秋冬不分,昼夜无别。这个时候,宇宙间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神。他居住在西北海之外,赤水以北的章尾山上,名字叫烛龙。人类称之为“烛龙圣神”。
A.烛龙圣神长得非常奇特,头上是人的面孔,身子却是一条长长的大蛇,也就是人面蛇身。B他的两只眼睛就像橄榄一样直竖着,并且十分明亮。他的眼睛一睁开,宇宙间就被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眼睛一闭上,夜幕便笼罩了大地。他的眼睛就这样睁闭开合,无休止地为人类辛勤地工作着。他呼一口气,夏天便来临了;吸一口气,大地便被冰雪覆盖……C.一年四季便有节奏、有规律地循环往复,运转不停。
烛龙圣神从不吃喝,人们也不知他的力量从何而来,他就这样不知疲倦,永不休息。有时他看到人们遭遇旱灾,便流下同情的泪水,这泪水一落到人间,就变成了雨水,滋润着宇宙万物的生长。
愚公移山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七百里。
大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近九十,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必须绕行,很不方便。愚公很________(恼火 愤怒),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愚公________(号召 召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冀州的大道。你们看好不好?”大家都很________(称赞 赞同)。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好笑,就 地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
愚公 地回答:“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又怎么会搬不了这座山呢?”
听了这番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后来,玉皇大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了,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搬走了。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没有高山________(阻止 阻挡)了。∥
第二段:
第三段:
女娲补天
传说盘古开辟了天地后,女娲用泥捏了人类。后来女娲继承了皇位,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战。经过殊________(shū zhū)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周山(今长子县境内)撞去,竟把擎天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________(làn jiàn),大火蔓延,人类陷入灾难之中。
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焦急万分,就决心炼石补天。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四年,炼了很多块厚重的五色巨石。于是众神仙和众将官帮女娲补天。因石是五色的,就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且说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只大龟游来,献出了自己的腿。女娲用龟的四条腿做擎天柱。因西、北两面的腿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
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人们过上了安乐的生活。
作浪 |
殊死 |
恼成 |
普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