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62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2分×35道=70分。)
  • 1. (2022九上·龙湖开学考) 《人民日报》曾刊载的文章中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中国(    )
    A .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2. (2024九下·惠阳模拟)   1953年9月,毛泽东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是有重要意义的”、“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 . 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B .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 . 捍卫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D . 维护了“一五”计划建设成果
  • 3.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形势下,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运动。这些运动的共同作用(    )
    A . 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B . 实现了祖国大陆统一 C . 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D .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4. (2024八下·鹤山期中)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发明和改进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三年的劳动定额。这一时期出现了“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材料反映的精神内涵是(    )
    A . 乐于助人 B . 严守纪律 C . 忘我奉献 D . 生命至上
  • 5. (2024八下·潘集期末)   1956年,我国一亿二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将近二百万户的私营大中小商店,已经变为公私合营商店或者直接变为国营商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 D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6.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据新华社报道,2021年1月14日,“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我国第三套人民币壹元钱上的标志性人物梁军在黑龙江哈尔滨浙世,享年90岁。下图是梁军登上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4月开始发行)的场景。材料典型说明了(    )

    A .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 B . “双百”方针深刻影响了绘画艺术 C . 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D . 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 7. (2023八下·澧县期中) 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到:“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
    A .   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 . 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 . 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 . 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 8. (2024八下·封开期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计划完成时,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与1965年相比,1976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29.1%,初中生人数增加了4.4倍,高中生人数增加了10.3倍。”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 9.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 中共九大的召开
  • 10.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人多因公务出国。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周边国家扩大到世界各地。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B . 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 .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 11. (2023八下·桐柏月考) 下图反映了我国1978-1987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实行新解放区土地改革 B . 进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C .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12.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决定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强调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对乡镇企业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上述政策(    )
    A . 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 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 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D . 推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发展
  • 13.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1980年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进行建设。”“香港,新加坡,南朝鲜等地区没有八亿农民这个大问题。”“欧美日本各国也没有八亿农民这个大问题。”上述讲话强调(    )
    A .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 经济改革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C . 要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 对外开放要注重引进和吸收
  • 14.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型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打破了“个人崇拜”,第二次打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第三次打破了“所有制崇拜”。这三次思想解放(    )
    A . 都开始于党的中央全会 B . 体现了改革的渐进性特点 C .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 . 推动改革之路越来越顺利
  • 15.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为下面两幅图表设计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16. (2024八下·东海期中) 有学者在评述20世纪一段中国农村制度变革史时说:“在生产管理上,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该制度变革的核心内容是(    )
    A . 建立人民公社 B . “包产到户” C . 农业生产合作社 D . “耕者有其田”
  • 17. (2022九上·龙湖开学考)   1979年,广州市分配给东山区建房修房的资金为100万元,远不能满足东山区实际需要。10月东山区与香港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由港商投资1080万元人民币而东山区提供土地,共同兴建东湖新村住宅小区,另外还有关于房屋销售等内容。这说明当时广州(    )
    A . 成为首批对外开放的窗口 B . 尝试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C . 以房地产为经济发展支柱 D . 利用外资发展民营经济
  • 18. (2024八下·丰城期末) 《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2年的高频词汇应是(    )
    A . 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B . 生产技术  科学管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 C . 稳定  企业  国企改革 D .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召开中共十四大
  • 19. (2024八下·东港期末) 1992年1月,珠海市负责人向邓小平汇报工作时说:改革开放以前,不少人流向香港、澳门,后来珠海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逐步过上了富裕日子,那些珠海人也陆续回来了。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实行包干到户 B . 设立经济特区 C . 开放沿海城市 D . 加入世贸组织
  • 20.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发表谈话,提出要利用外国智力,请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第二年,联邦德国专家格里希来到了武汉,被聘请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格里希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企的第一位“洋厂长”。这反映了(    )
    A . 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 B . 武汉成为沿江开放城市 C . 对外开放步伐逐渐扩大 D . 市场经济体制得到确立
  • 21. (2022九上·龙湖开学考) 建国后,义乌早期乡村集市的“鸡毛换糖”曾被举报“投机倒把”。1982年义乌宣布开放小商品市场,1998年国家对外经贸部特批给义乌小商品城自营进出口权。义乌小商品享誉全球,甚至还诞生了被誉为“小商品价格的风向标”的义乌指数。义乌的发展变化反映了(    )
    A . 改革开放释放经济活力 B . 所有制结构的持续优化 C . 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 D . 国企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 22. (2024八下·青原期末) 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提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由此可见,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    )
    A . 追求民族独立 B . 建立新中国 C .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D . 实行改革开放
  • 23.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邓小平在谈到“一国两制”时,指出:“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 . 香港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B . 指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C . 表明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D . 强调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 24.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
    A . 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B . 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C . 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D . 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
  • 25. (2022九上·龙湖开学考)   1988年台湾经贸界人士赴大陆访问考察形成热潮,仅当年9月在厦门举办的投资洽谈会上,就有140多家台商正式报名参会,参加春秋两季“广交会”的台商人数也相当可观。这主要得益于(    )
    A . 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 . “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达成 C . 两岸同胞隔绝状况的打破 D . 《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的出台
  • 26.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一个环节为众多儿童手举和平鸽样式的灯组成一个心形图案。在图案即将完成时右下角出现一个“迷路”的孩子,在另外一个孩子的带领下最终完成了整个图案。而在“迷路”的孩子回归图案时,众多孩子都对“迷路”的孩子翘首以待。这反映了(    )
    A . 海峡两岸关系正在逐渐解冻 B . 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广泛认同 C . 海峡两岸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D . 提出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 27. (2022九上·龙湖开学考) 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陈晓晓同学将下列史实绘制时间轴,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    )

    A . 民族团结 B . 钢铁长城 C . 体制改革 D . 国家统一
  • 28. (2024八下·聊城期末)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安排,《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这表明(    )
    A . 中美双方都有意改善两国关系 B . 中美双方彻底结束对抗状态 C . 中美关系的缓和始于民间交往 D . 中美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 29. (2024九下·惠阳模拟) 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由此可见,当时我国取得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 有力的外部环境 B . 稳定的国内形势 C . 人民群众的愿望 D . 决策者的作用
  • 30. (2022九上·龙湖开学考)   2022年2月28日,王毅国务委员说:“两国老一辈领导人洞察世界各国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期盼,顺应中美人民对两国和平友好的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跨越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50年前的“历史性握手”指的是(    )
    A . 中美“乒乓外交” B . 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 .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D .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31.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当年在外交部欧美司工作的周南说:“26届联大的两阿提案能通过,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表决结果一出来,许多非洲国家代表都站起来了,热烈鼓掌。”周南回忆的重大事件是(    )
    A .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 B .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 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32. (2024八下·无锡期末) 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恰当的是(    )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2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A . 大国工匠 B . 飞天之梦 C . 能源安全 D . 网络强国
  • 33.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1951年国务院发出了《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将“归绥”改为“呼和浩特”,将“迪化”改为“乌鲁木齐”,等等。这种做法(    )
    A . 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B . 旨在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 C . 宣告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正式形成 D . 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 34.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对新华社这一新闻分析正确的是(    )
    A . 当时特别突出科技成果的政治意义 B . 中国开始迎来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 C . 这一卫星是用“长征2号”运载火箭送入轨道 D . 此时中国科技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拉近了
  • 35.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小李同学正在搜集新中国国防建设的板报素材,下列书籍可供参阅的是(    )
    A . 《焦裕禄:把我埋在沙丘上》 B . 《袁隆平:东方“稻神”》 C . 《邓稼先:腾空而起的蘑菇云》 D . 《雷锋:大海里的一滴水》
二、综合题(共30分。)
  • 36. (2022九上·龙湖开学考)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主席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人类一个永恒的课题——保障粮食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

    我国粮食生产情况

    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土地实现农民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的热情,推动粮食产量的增长;1953年,由于农民小规模生产经营面临难以解决水利问题和抵御自然灾害等问题,国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粮食产量出现了第一轮的快速增长。

    20世纪60-70年代

    我国开展了红旗渠等水利设施建设,粮食生产在艰难中谋求发展,到197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05亿吨,粮食年均递增3.59%,是1949年粮食产量的2.7倍。

    20世纪80-90年代

    国家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取消计划经济时期对于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不断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机械化的投入。1998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突破5亿吨。

    21世纪以来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一号文件”,部署“三农”重点工作。2013年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8亿吨。

    ——摘编自韩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

    材料二:从全球范围看,许多国家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我国政府通过不懈努力,在实现自身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问题。树立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客观上扩大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摘编自韩庆祥,黄相怀等著《中国道路的世界贡献》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变化趋势。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为提高粮食产量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粮食产量取得突破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二指出人类面临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中国对世界作出了哪些贡献?
    4. (4) 纵观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归纳我国粮食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 37. (2023九上·广东开学考) 历史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老师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理论创新——感受中国崛起】

    材料一: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

    任务二【中国贡献——记录外交成就】

    材料二:

    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敞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封闭,融会通达,希望各国重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任务三【年代热词——见证时代变迁】

    材料三: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

    年代

    主要热词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期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1号、喇叭裤

    20世纪90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成果有哪些?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较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哪一宝贵的历史经验?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习近平认为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是什么?对此他提出怎样的亚洲发展方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3. (3) 根据材料三,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80—15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