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名称 | 手工业遗存概况 |
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 | 有铸铜作坊,绿松石器加工作坊、制骨作坊、陶窑作坊以及多处石器加工点等 |
安阳殷墟遗址 | 有多处铸铜、制骨、制陶、玉石器加工等手工业作坊遗址 |
西安西周丰镐遗址 | 有制骨作坊、制陶作坊遗址以及与铸铜有关的遗物 |
临淄齐故城遗址 | 发现青铜冶铸遗址6处、铸钱作坊遗址5处、铸镜作坊遗址3处、铁工场遗址18处,还有多处制陶和砖瓦烧造遗址 |
史料 | 来源 |
长安“(东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 《长安志·卷八·次南东市》 |
洛阳“唐之南市,隋曰丰都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 《唐两京城坊考》 |
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有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 | 《房山石经题记汇编》 |
西州(今吐鲁番东南)的市场物价表中,有六个专营行名,即果子行、米面行、菜子行、帛练行、彩帛行、铛釜行 | 大谷吐鲁番文书资料 |
年份 | 进口商品分类比重(%) | 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 |||||||||||
生产资料 | 消费资料 | 原料 | 半成品 | 制成品 | |||||||||
机器及大工具 | 原料 | 建筑用品等 | 消费品原料 | 直接消费资料 | 农产品 | 手工矿产品 | 机采矿产品 | 手工 | 机器 | 手工 | 机器 | ||
1910 | 1.5 | 0.1 | 16.0 | 17.0 | 65.4 | 39.1 | 0.2 | 0.5 | 13.1 | 11.9 | 28.3 | 6.9 | |
1920 | 3.2 | 0.2 | 25.1 | 16.9 | 54.6 | 36.4 | 0.9 | 2.8 | 8.2 | 12.3 | 31.2 | 8.2 | |
1930 | 3.7 | 1.9 | 21.3 | 17.3 | 55.8 | 45.1 | 1.2 | 3.4 | 3.5 | 12.2 | 27.1 | 7.5 | |
1936 | 6.1 | 2.7 | 35.6 | 13.0 | 42.5 | 44.1 | 2.6 | 1.6 | 6.7 | 5.6 | 32.4 | 7.1 |
年份 | 农业 | 工业 | |||
总产值(亿元) | 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 | 总产值(亿元) | 轻工业比重(%) | 重工业比重(%) | |
1960 | 29.24 | 40.6 | 48.77 | 37.4 | 62.6 |
1965 | 32.51 | 46.4 | 37.63 | 48.4 | 51.6 |
材料一:1801-1871年,英国的农业、林业、渔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由34%下降到15%,制造业、矿业、建筑业由28%增加到42%并上升为主导产业。1700-1709年,英国铁和钢的进出口分别是16千吨和1.6千吨,1850-1859年,上述数据分别为44千吨和1225千吨。1765年,英国的纺织总量是价值50万磅的棉花,全部是手纺,1784年,这一总量跃升到1,200万磅,全部是机纺,到1830年,棉布料占到了英国出口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而这竟是出自一个看不到棉花种植地的国家。
——摘编自南岭《三次产业革命的创新逻辑》
材料二:2018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分别为7.2%、40.7%、52.2%,第一、二、三产业的对比关系大体是1:4:5,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已经转变为三二一,经济发展已经转变为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增长。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工业化已经步入后期阶段,而且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2019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继续延续了三二一的增长态势。
——摘编自汪海波《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略(下篇)》
材料三:1978年以后,经济指导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以农轻重同步发展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激发了产业经济均衡发展的活力。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全能型”转向“效能型”;科技管理方式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摘编自《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述论(1949--2016)》
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几位宋儒的主张。
人物 | 生卒时间 | 著作 | 主张 |
欧阳修 | 1007—1072年 | 《系辞说》 | 自古圣贤之意,万古得以推而求之者,岂非言之传欤?圣人之意所以存者,得非书乎?然则书不尽言之烦,而尽其要;言不尽意之委曲,而尽其理。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非深明之论也。 |
吕陶 | 1028—1104年 | 《春秋论》 | 圣人之道,要在使天下之人皆可以知之,不为高说异论,以态后世。故五经之言大率简易明白,惟道所存。 |
苏轼 | 1037—1101年 | 《中庸论》 | 昔之儒者求为圣人之道而无所得,于是务为不可知之文,庶几乎后世之以我为深知之也。后之儒者见其难知,而不知其空虚无 有,以为将有所深造乎道者,而自耻其不能,则从而和之曰然。相欺以为高,相习以为深,而圣人之道日以远矣! |
尹焞 | 1071—1142年 | 《和靖集》 |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 |
——摘编自《杨世文:易简功夫——宋儒的经学取向》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古代中国可能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免征其子孙力役以便侍养老人的行政制度或惯例。
战国时期孟子强调明君应“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取于民有制”。到汉代,给侍奖复之制已经成了一种主要的赋役减免制度。汉代年入九十可配给一名侍丁,年届八十亦可免除子孙一定差役,而留在家里侍养。汉初高祖有怀孕产子而免除一定赋役的诏令。汉惠帝四年(前191年),令“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汉武帝发布“已巳诏”:“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汉光武帝时有“民有产子者复以三年之算”的政策。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令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
——摘编自胡荣明《传统赋役减免制度的亲属伦理旨趣新探》
材料:1937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防疫”演说,指出“爱好和平的国家必须作出一致的努力去反对违反条约和无视人性的行为,这种行为今天正在产生一种国际间的无政府主义和不稳定状态,仅仅依靠孤立主义或中立主义是逃避不掉的”;强调“最为重要的是,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和平意志必须伸张到底,以促使可能被诱而破坏协议和侵犯他国权利的国家终止此种行动,必须作出保卫和平的积极努力”。但是,美国的六大和平组织随后联名发起了一场征集2500万人的签名活动,要求“避免使美国卷入战争”,众议员菲什甚至提议弹劾总统。鉴于此,罗斯福只好赶紧缩了回去。到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罗斯福拒绝进行斡旋,而是向希特勒呼吁通过谈判避免战争。《慕尼黑协定》签字后,罗斯福将其视为一个避免战争的和平措施而加以接受。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材料:1949年12月至1952年7月,邓小平主政中共中央西南局期间,高度重视构建新型的民族关系。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区情是少数民族众多,且经济文化落后,民族与汉族间隔阂严重。邓小平认为,“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他主张在政治。上,通过“坚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民主联合政府”使各民族真正平等;在经济上,“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通过组织贸易活动“使各兄弟民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一天天的好起来”;在文化上,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举办一些教育事业",“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要采取非常稳当的态度”,“要同少数民族商量”,和平解放西藏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实现的。
——摘编自田姝《邓小平与重庆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