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10-09 浏览次数:35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 1. 某学者认为,夏、商、西周的国家形式及其结构表现为一种共主政治秩序,即“在一定地域内诸邦国中的最强者及其为首组成的联盟”“诸邦国并不直接构成共主政权下的政区,但在政治(包括宗教祭祀等)经济上存在一定的从属性规约联系”。据此可知,夏、商、西周时期(   )
    A . 地方治理体系较为松散 B . 君主权威逐渐削弱 C . 政治统治呈现等级色彩 D . 中央集权雏形初现
  • 2.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所谓经络,乃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于道、决死生。《说文解字》曰:“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而英国生理学家哈维于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用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这说明(   )
    A . 中国古代医学重理论,西方近代医学重实用 B . 中国古代医学启发了近代西方医学 C . 前者重感性和经验,后者重科学实验 D . 前者注重强身健体,后者重视治病救人
  • 3. 有研究认为,在汉武帝身边的亲信重臣中,固然儒者较多,但并非醇儒,而是兼通其他学派者,即所谓“习于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者,这样的官吏在政事上倾向法治,叫作“文法吏"。这反映出西汉(   )
    A . 独尊儒术的措施被废止 B . 法治思想蕴含在官方学说之中 C . 出现了儒道并进的局面 D . 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 4. 北宋时期,吕大防、吕大钧等人将礼学精神贯穿于简明易行的乡约之中。南宋时期,朱熹对《吕氏乡约》作出增损,将吕氏“邻壁乡党,如手足兄弟”的意愿落到实处,这反映了(   )
    A . 统治阶级加强文化专制统治 B . 儒家思想融入乡里民间 C . 统治阶级内部意识形态斗争 D .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 5. (2021高一下·泗县开学考) 明初,长途贩运贸易主要是官僚、地主所需的奢侈品和土特产,以及百姓所需的盐、铁等必需 品。明中叶后,长途贩运转变为以粮食、棉花、棉布、丝织品、铁器、瓷器、纸张、烟章、茶叶、木材、蔗糖等民生用品为主。这一变化得益于(   )
    A . 地域间的产业分化 B . 抑商政策的松动 C .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D . 海禁政策的调整
  • 6. 1859年太平天国运动颁布《资政新篇》,提出要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开设新式学堂。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提出“灭洋”的口号——“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出现对西方文化明显的不同态度说明(   )
    A . 农民阶级由先进性转到落后性 B . 资产阶级的发展程度出现落差 C .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 D .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现差异
  • 7.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中认为“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作者意在说明

    A . 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平等、进化思想 B . 儒学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民主的障碍 C . 否定孔子的绝对权威,提倡个性的发展 D . 中国启蒙思想滋生,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
  • 8. “近代以来,中国人因结合力之薄弱,故事多失败。然又以不应当结合而转滋多事者,不应当结合者何?即近时之武人与政客及外人三者之结合是也。三者结合乃为治不足而为害有余矣。三者何能结合者,盖以能相互利用故也”。作者意在强调(   )
    A . 军阀和帝国主义勾结危害甚大 B . 国家分裂导致了西方列强入侵 C . 太平天国运动使政局动荡不安 D . 国人缺乏凝聚力导致国家分裂
  • 9. 如表为中华民国三十年重庆5家政府企业产品的产量统计情况(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种类

    大炮

    步枪

    炸药包

    飞机

    炮弹

    地雷

    手榴弹

    数量

    526门

    33000支

    20000余个

    40多架

    6万多发

    38000个

    45000颗

    A . 活跃了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 B . 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C . 为持久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D . 冲击了官僚资本的地位
  • 10. 2022年2月初,俄罗斯、塞尔维亚、埃及、卡塔尔等国家政要出席北京冬奥会,并与中国进行了重要国际问题的讨论。中国也利用冬奥这个平台,彰显“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进一步强有力地推进真正的多边主义,发出加强全球治理正义的呼声。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 (   )
    A . 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 . 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C . 外交政策得到各国普遍认同 D .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 11. 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在野蛮部落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袭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从而使帝国统治呈现出多种因素混合的现象。该帝国(   )
    A . 首次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B . 有利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C . 利用罗马法维系地中海200多年和平 D . 推广先进文化全面取代原有制度文化
  • 12.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中写道“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由此可见 (   )
    A . 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有重要作用 B .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中心城市 C . 中国的瓷器、丝绸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D . 阿拉伯人为亚洲经济贸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13. 宗教改革中,法国的“加尔文主义者”认为基督徒应该顺服统治者的权柄,但是条件是统治者必须顺服上帝的权柄。当统治者滥用其权力的时候,基督徒公民也就“顺服上帝,不顺服人”。这一思想(   )
    A . 体现出了因信称义的思想 B . 开始冲击罗马教皇的权威 C . 具有限制君权的政治色彩 D . 成为孕育革命的思想摇篮
  • 14. 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如征税、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对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体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 . 对美国宪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 . 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D . 美国基本保持地方自治的传统
  • 15. 1934年,美国情报机关搜集到一本日本小人书并送交白宫。其中有一幅插图:两个日本小孩一个身着陆军制服,头戴钢盔;另一个身着海军制服,嘴巴大张。他们脚底下的地图包括整个太平洋,从菲律宾群岛到旧金山和马雷岛。日本国旗第一面插在标明为菲律宾的地方,第二面插在关岛,第三面插在夏威夷,第四面插在旧金山。对此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 . 该插图说明了日本陆海军分别觊觎着不同的战略目标 B . 该插图一定程度上预示出美日之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C . 该插图反映了一战结束后所签订的《五国海军协定》 D . 反映美国情报部门战前对日本国内动态保持高度关切
  • 16. (2022高二上·青冈月考)   2022年3月8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美国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受其影响,国际油价和天然气价格暴涨。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警告称:“在通货膨胀上涨的情况下,乌克兰危机的出现让世界经济形势‘雪上加霜’。”这折射出当今世界(    )
    A .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衰落 B .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 . 国际竞争加剧经济危机 D . 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2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5年,美国是获胜者,在优势中暂时罢手,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用惨绝人寰的决定性方式确定了美国的这种优势。1953年7月12日,苏联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世界恢复了平衡。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Spoutnik),苏联人赢得了一个决定性的起点,因为征服太空也是调整远程导弹,使其射程达1万千米。自那以后,种种成就交替而来,平衡无法确定。双方军备竞赛越来越可怕,"冷战"因军备竞赛激起的互相忌惮而维持,世界其他民族看着这番景象,双眼圆睁,两手空空,感到极大的恐惧和无比的愤怒。这是因为,如果说世界两大巨人的危险游戏既不比昔日欧洲的危险游戏更坏,也不比它更好,但是它却给世界带来了另一种不同的危险。人类处在自我灭绝的危险之中。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来世界处在危险之中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军备竞赛带来的影响。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缔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谤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恚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材料二: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制约等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核心。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恕,同时要防止诬告株连,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围内的实现。

    ——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

    材料三:根据1954、1975、和1978年三部宪法的规定,只有全国人大才享有制定法律的职权。1982年宪法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的立法权,对二者的立法权限作了具体划分。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各种重要的法规近两千件,但总的说来还是不健全不完备。

    ——《论我国新时期的经济立法》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扩大全国人大常委立法权的意义。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鸦片战争,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这反映出各自文化阵营关于此次战争目的的看法差异,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费正清就曾经提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没有以平等的状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而英国却以武力打破了这一现状。

    材料二: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鸦片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这个特点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在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再是知识技术上的传导,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学者对鸦片战争目的的不同看法,并指出鸦片战争的实质。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思想启蒙与科技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交织在一起。在中世纪接近尾声时,思想启蒙的火种开始点燃整个文明的世界,这一进程在地中海出现,继之以西欧英法德等国,更扩展至大西洋彼岸的美洲。人文精神被人类转化成知识,知识发展又不断催生、形成科学体系,这种关联发展使得启蒙成为了科技的先导。

    然而,人们曾经长期认为自己无法抗拒神和大自然的威力,应当顺从地存活。欧洲人在1500前后用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拓展了认知边界,此后一直试图以科学技术带来的理性认知对抗迷信与蒙昧。在整个近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等领域都在阶段性地更新人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科技不断为思想启蒙开道。

    ——摘编自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法》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